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起點
6月5日,由求是雜志社和中共江蘇省委共同舉辦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理論研討會在蘇州舉行。來自全國以及省內社科理論界專家學者展開了理論研討。
回顧小康社會建設歷程,有哪些成功經驗?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如何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新境界?研討會上,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吳曉華發表了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起點》的演講,對上述問題提出了見解。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三條突出經驗
吳曉華認為,回顧小康社會四十年的建設歷程,有三條突出的成功經驗:一是堅持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多年來,我們黨在實踐中形成了“人民至上”的理念,強調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二是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有效地調動和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創新創業創造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全面建成小康變成每一個人共同參與的偉大事業。三是堅持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振興鄉村戰略相結合。把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結合起來,推動產業升級與城鎮化同步發展,實施了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吳曉華在演講中提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是我們長期努力奮斗取得的輝煌成就,更是我們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新起點。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要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新境界。
一是以投資消費協同為支撐挖掘超大規模內需潛力。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充分挖掘超大規模內需潛力。著力優化國內商品和服務供給,順應消費升級趨勢,激發新消費需求、拓展新投資空間,暢通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循環。
二是以建設創新型國家為目標強化創新能力建設。加快完善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新型舉國體制,創新重大研發項目的組織實施方式,充分發揮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
三是以提升制造業質量為基石完善現代產業新體系。實施“深度工業化”戰略,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培育形成交叉滲透、交互作用、跨界融合的產業生態系統,推動農業提質增效,實施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提升工程,塑造我國產業競爭新優勢,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
四是以深入實施重大區域戰略為牽引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堅持以人為本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優化完善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支持中心城市和都市圈發展,打造支撐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動力源。
五是以遏制“局部惡化”領域為重點強化生態文明建設。順應生態環境轉變為“總體改善、局部惡化”的態勢,以“看不見的污染”為重點,以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為抓手,加快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抓好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推動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六是以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為導向構建民生發展新格局。加快構建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水平相適應、與發展階段相適應的民生保障體系,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七是以制度型開放為依托構建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適應后疫情時代國際政治經濟格局深刻變化的新形勢,推動“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自貿港和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促進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高質量發展。
八是以市場化改革為取向加快完善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經濟體制。最大限度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在新起點上不斷推進經濟體制關鍵性基礎性重大改革突破創新。同時,著力防范化解各種重大經濟社會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