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之路:建黨100年“四史”100講》出版 黨史滬語音頻點擊量百萬次
《信仰之路:建黨100年“四史” 100講》新近出版。 (均出版方供圖)
“黨中央在上海最機密的機關在哪?”“解放軍睡馬路的幕后故事是什么?”“巴金和電影《英雄兒女》有著怎樣千絲萬縷的關系?”……100個發生在上海的黨史故事,串起了地方志滬語系列音頻“建黨100年‘四史’100講”,目前點擊量累計近百萬人次。而根據音頻整理的新書《信仰之路:建黨100年“四史”100講》日前由文匯出版社出版。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上海是黨的誕生地和初心始發地。“上海這座光榮之城的紅色資源非常豐富,需要找到巧妙的切口和新穎的角度進行深度開發。”上海史專家熊月之認為,從滬語音頻、黨史微視頻到單行本,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上海通志館以IP思維策劃打造100講系列,是對地方志文獻史料富礦的“活化”利用。加上鮮明的滬語特色,并選取海派味道濃郁的人、事、物,該系列充分發揮了地方志鑒往知來、資政育人的重要作用,在梳理傳播紅色文化上作出創新探索。
從音視頻到可掃碼圖書,立體傳播紅色故事
“建黨100年‘四史’100講”系列音頻自去年下半年在阿基米德網絡電臺上線后,同步在市方志辦官網“上海通”和官微“方志上海”以及上海通志館官微等播出推廣,收聽人數不斷攀升。其中, 《毛澤東與陳獨秀探討中國革命》等單集收聽量約20萬次。新鮮出爐的《信仰之路:建黨100年“四史”100講》一書,以點帶面、以小見大、以事明理,用引人入勝的多媒體講故事方式助力“四史”學習教育入腦入心。書中配有二維碼,讀者掃描即可收聽滬語音頻或觀看微視頻。
全書時間跨度為1921年至2021年的100年,按歷史沿革確定10個主題,每個主題10個故事;與之同步的100輯音頻,每輯約10分鐘;微視頻每天一集,每集時長10分鐘左右,在市地方志官網和市委老干部局網站等在線學習專欄中連續推出。該系列在“短平快”的篇幅里,以100個黨史故事串起建黨、大革命、全民族抗戰、上海解放、抗美援朝、社會主義改造與建設、改革開放和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等重要時期。
比如,第一個主題圍繞中國共產黨成立,編寫了“1898年,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陳望道受命翻譯共產黨宣言”“老漁陽里初心之地”“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石庫門里闖入陌生人”“南陳北李為什么缺席一大”等故事。“對于中國人來說,馬克思是最熟悉、最親切的‘陌生人’……”書中用“三李帶回馬克思”形容國內學術界對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精準概括——當時傳播者以李大釗、李達、李漢俊等人為主要代表,簡稱“三李”,李大釗主要宣傳唯物史觀,李漢俊側重經濟學說,李達則以科學社會主義見長。不少網友留言:“漲知識了!”“聽著親切的滬語講述,仿佛回到歷史現場。”
業內評價,紅色文化的立體傳播矩陣,吸引了線上線下不同年齡層、職業背景、閱讀習慣的受眾群體,讓更多讀者在故事中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讀出中國共產黨人永遠不變的初心使命和永不褪色的人民情懷。
深度挖掘地方志資源,凸顯海派文化特色
為真實客觀講述“四史”,音頻素材立足地方志資源,活化運用修志成果。不少黨史細節源自市地方志辦公室編纂的《上海通志》《中共上海黨志》《上海軍事志》,上海通志館編纂的《上海六千年》 《上海改革開放40年大事研究》“上海地情普及系列叢書”、主辦的《上海灘》雜志等,同時參考了《中國共產黨歷史》等書籍,力求準確權威。
無論是節目語言主打滬語,還是故事編排緊貼上海實際,都凸顯了海派文化特色。比如,提到上海觀眾耳熟能詳的越劇表演藝術家徐玉蘭和王文娟,書中側重點在于她們曾是中國人民志愿軍行列里的上海兵。“當年前線演出條件艱苦,常常是在露天土臺上方罩一張巨大的網,插上樹的枝葉作偽裝,再用黑布圍上,演出就在這簡陋的黑匣子里進行。經常演著演著,外面的防空槍響了,外面熄了燈,但黑匣子里的演出照樣進行。聽著頭頂呼嘯而過的敵機,起先演員們有點緊張,但到后來,便習以為常了。”平實的講述令人動容。
談及《英雄兒女》電影,正是根據作家巴金短篇小說《團圓》改編,那首《英雄贊歌》主題曲曾傳遍大江南北。對這段歷史,書中娓娓道來——1952年3月,以巴金為組長的創作人員換上軍服,在戰地采訪志愿軍。有一次,六連在堅守陣地時已彈盡糧絕,僅剩副指導員趙先友和通信員,面對一波波沖上陣地的敵人,用步話機向團長請求“向我開炮”!電影上映后,巴金在日記里感嘆:故事片《英雄兒女》改得不錯,關于王成“向我開炮”這部分加得特別好,王芳的形象也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