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時代華章 弘揚中國精神 凝聚中國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5月9日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的回信中指出,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讓世界更好認識中國、了解中國,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深入闡釋如何更好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曾強調:“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文藝工作者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回信精神,就是要彰顯中華美學特質,創作出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藝術精品,書寫時代華章,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一
傳承中華美學精神,是文藝工作者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必然選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華美學精神”,強化了中國優秀文藝傳統和文化遺產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中的作用,再一次描繪了馬克思主義文藝觀中國化的底色、根基與取向,指引當下的文藝創作要充滿中國的文化元素,杜絕唯西方標準馬首是瞻,將“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文藝方針切實落到實處,提升當前的文藝創作與文藝批評。
中華美學精神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進行的理論創新。與以往“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的思想家不同,立足于“改變世界”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把歷史定義為“既定的主體的人的現實”,把促成“人的感覺的豐富性”和“具有感覺豐富性的人”,實現“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的共產主義理想,視為自己最崇高的使命,也使作為其有機組成部分的美學成為科學研究“一切屬人的感覺和特性的徹底解放”的學說。人的問題作為超越時空的貫穿線索,為中國傳統美學的現代化和馬克思主義美學的中國化打通了道路,也展現了美學回歸自身的深廣領域和光明前途。
中華美學精神體現出中華民族最根本的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融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為一體,以生命為核心的大美學,體現了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同時,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與審美觀念,重視文藝審美的重要而獨特的價值作用,以及追求崇高的美學境界,崇尚道德美、人格美、信仰美、崇高美、境界美與自由超越的精神,堅守文質兼美品格,張揚藝術精品意識與真善美相統一的精神等等。中華美學精神植基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傳統文化雙創的理論成果,在審美感知、審美情感、審美趣味、審美價值、審美理想、審美人格、審美精神等方面體現出鮮明而強烈的中國精神。
二
傳承中華美學精神,文藝創作才能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才能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示新時代的中國。
傳承中華美學精神,文藝才能有魂可依。沒有精神靈魂,一個民族只能是渾渾噩噩、萎靡不振的一盤散沙。文學藝術創作是一個民族的文化主體,養育著一個民族的審美眼光與審美精神。中國精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雙創,培養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為當下文藝“補鈣”,才能有理想的筋骨、倫常的道德、文化的溫度。
傳承中華美學精神,文藝創作才能強基固本,才能出現文藝高峰。新世紀以來,文藝作品的數量與日俱增,近幾年每年長篇小說的出版產量已達幾千部之多,尚不包括海量的網絡文藝作品。從數量上講,中國可稱為世界第一文藝大國。但龐大的作品數量并不必然催生優秀文藝作品,粗制濫造、模仿抄襲的“注水”之作充斥其間。歷史上那些享譽世界的偉大作家藝術家能夠贏得人們的尊重和喜愛,無不在于他們的作品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思想深度、文化厚度和精神高度,他們也因此成為一個民族創造力的重要象征。文藝高峰的出現,是以創作者對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為根基的,厚積薄發,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無盡的力量,才能創作出體現民族精神、民族特色、民族氣派的優秀作品。
經歷了100多年歐風美雨的洗禮,經歷了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的二元悖論的各種變革與曲折,中國文學藝術需要有一個清醒的判斷和科學合理的選擇,不能在全球化時代被西方強勢文化所殖民,乃至成為“被看”的他者。
三
《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中華文化繁榮興盛,離不開文藝事業繁榮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到重大歷史關頭,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為億萬人民、為偉大祖國鼓與呼。中華文化既堅守本根又不斷與時俱進,使中華民族保持了堅定的民族自信和強大的修復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價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要在馬克思主義觀念指導下,傳承中華美學精神,提升文化自信,為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做出貢獻。
書寫偉大時代,凝聚中國力量。生活是文藝創作的唯一的源泉。當今中國的巨變為世界矚目,國力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世界地位的提升,深刻地改變著當代中國人的生活。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指出:“藝術對象——任何其他產物也一樣——創造著具有藝術感覺和審美能力的群眾。因此,生產不僅為主體產生對象而且也為對象生產主體。”創作者只有真正深入生活,與時代同頻共振,在體驗生活、認識生活、感悟生活的同時茁壯成長,才能不沉湎于個人內心的“杯水風波”,才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人民的喜怒哀樂傾注于創作的筆端,堅持發現美、創造美,贊美奮斗人生,堅定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希望和信心,凝聚起磅礴的中國力量。
在創作中堅守文化自信,努力以優秀的文藝作品弘揚中國精神。“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藝發展史上的精品力作無不洋溢著豐厚的文化自信,又無不對提升文化自信產生巨大的力量。猶如古希臘神話中的安泰不能離開大地一樣,文藝創作離不開文化的滋養,民族文化是文藝創作最博大、深厚的土壤,民族精神是文藝創作潛在的、持續的精神力量。要尊重歷史,尊重傳承,警惕歷史虛無主義,培養對中華民族文化的正確認知,承擔起中華文化傳承創新責任,理性揚棄,去粗取精,將傳統文化與當代生活對接,并在此基礎上涵養豐富的靈感和深刻的思想。要勇于書寫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和豐富的社會實踐,彰顯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突顯支撐民族、國家發展最深沉、最根本、最持久的精神力量。要強化責任意識,自覺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將其有效融入在立意選擇、形象塑造、敘事安排、語言表達之中,助力文化自信提升。
要傳承“文質兼美”的精品意識,講好中國故事。孔子曾言:“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這一觀點逐漸成為頗具中國傳統特色的文藝批評標準。恩格斯在《致斐·拉薩爾》的信中提出未來戲劇的理想,即“德國戲劇具有的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識到的歷史內容,同莎士比亞劇作的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的完美融合”。文藝精品能夠具有強大的動人力量,源于其深刻思想內涵與優秀藝術表現的完美結合。創作者要堅持高標準的藝術追求,提升文藝原創力,創作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藝精品。在過度消費主義有抬頭趨勢的今天,文藝工作者要有更強的定力,嚴肅認真地考慮作品的社會效果,把審美理想放在核心位置,以富有生命力的、體現中國精神的價值觀念來感召讀者,并要認真探究、真正掌握文藝傳播的市場規律,最廣泛地傳遞這種感召力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繁榮發展,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局謀劃中的一個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綜合實力穩步提升,廣大人民對精神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文藝發展充滿了期待。立足于偉大時代,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敏銳地發現最生動、最新鮮、最豐富的中國經驗,發掘當代中國實踐為中華文化注入的新的生機和活力,講好中國故事,彰顯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正是文藝工作者的使命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