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國一日·工業興國——中國作家在行動”全國作家聯動大型文學主題實踐活動采風作品—— 林迎:張銳宗,改革潮頭破浪行 ——記全國勞模、永光刀剪集團董事長
陽江市作協主席林迎(左)帶領全市作家代表到永光刀剪集團采風,采訪董事長張銳宗(中)。 陽西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應中國作協開展的“中國一日,工業興國”文學主題活動之邀請,2021年5月5日清晨,我走進了心儀已久的永光刀剪集團。寬敞的陽西永光大道北面,一幢帶有“中國剪刀中心”標志的大樓聳立在人們的視野里。樓下正南邊,幾棵蔥綠的椰樹正迎著微風輕輕搖曳,為這幢現代化大樓平添了幾分南國風情與氣息。應和著南海浪潮此起彼伏的濤聲,讓人們不禁對這家全國著名的刀剪龍頭企業產生種種奇妙的想象。
此刻在大門口迎接我的,是公司負責辦公室工作的小盧經理。“對不起,張總出差在外,估計今天下午才能回來,他讓我先陪你走走,好讓你對公司的情況有個大致的了解。”
盡管稍覺遺憾,但熱情的小盧卻讓我感到溫暖。他耐心地向我介紹了公司的創建和發展情況,還請來主管業務的林總工程師,帶著我走進一個個寬敞的車間、井然有序的生產線。短暫的觀察和采訪,讓我駐足沉思:“永光”為什么能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成功崛起?她是怎樣成為陽江乃至中國刀剪行業的一面旗幟的?漸漸地,我有了越來越清晰的認識。
錦旗證書
散發出歲月的芬芳
小盧把我引進一間寬敞而透亮的榮譽室。展示廳的正南側,擺放著各式各樣的錦旗、牌匾和證書。
2001年,永光刀剪集團被授予全國出口創匯先進鄉鎮企業稱號;2012年,被授予“中國剪刀中心”稱號;永光牌刀剪,同時被授予“中國刀剪十大知名品牌”……還有2019年9月,永光刀剪集團董事長張銳宗被授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紀念章”。
一面面錦旗、一個個證書,無聲地述說著永光集團在發展過程中歷經的艱辛與輝煌。小盧還深情地對我說,永光集團從創建到發展,始終離不開他的帶頭人張銳宗董事長!
我相信這是真的。此刻,讓我們沿著張銳宗先生及其先輩的足跡,重訪那段不平凡的路……
傳承刀藝
開拓創新發展路子
上世紀20年代末,陽江有一個很出名的打刀師傅叫何全利。出生在織篢鎮旱田村的張世倫,跟著何全利當徒弟。張世倫是個學藝的有心人,當時何全利只生產菜刀,張世倫卻另辟蹊徑專門打造小刀。他制作的小刀可以用來剃頭、刮胡子、破竹、削木筷。刮胡子時刀鋒過處,人沒感覺毛已剃掉,只聽見“吱吱”的響聲,因此當地人稱他的小刀為“響刀”,又稱“世倫小刀”。
將“世倫小刀”發展到新境界的是張世倫的兒子張逢新。在1945年“六六事變”中,日軍把戰火燒到織篢,年方11歲的張逢新因戰亂只好輟學,跟著父親奔波生計。到16歲,他已能自行制作“響刀”,他制作的“響刀”鋒利無比,比父親的更勝一籌。不到20歲,張逢新的名字已傳遍了整個織篢。
歷經1954年的工商業改造,1956年成立工業合作社,到了1981年,織篢五金廠與縣二輕工業品進出口公司聯營,改稱為“陽江工貿聯營織篢五金廠”。這二三十年來,張逢新為剪刀事業的發展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成為遠近聞名的“刀剪張”。
耳濡目染,張銳宗自小與“刀剪”二字結下了不解之緣。1981年任陽江工貿聯營織篢五金廠副廠長時,他雖然只有27歲,卻已成為父親張逢新最得力的助手。綜觀永光集團發展之歷史,與香港商人勞志明的合作,無疑是公司產品走向世界的一個關鍵節點。
1984年他們得到一個信息:香港永光刀剪公司董事長勞志明來陽江考察,謀求合作伙伴。張逢新熱情地邀請勞先生來織篢考察,但人家詢問了一下五金廠的情況后,就搖搖頭說檔次不夠,一句話把張逢新父子給回絕了。面對這樣的結果張銳宗沒有氣餒,第二年他終于在廣交會上再次碰上了勞志明。這次會談,張銳宗十分懇切地講述了本廠的生產潛力和合作誠意,請求勞先生到織篢看了再說。經過再次細心考察,一種信任感在勞志明內心里升起。不久,織篢五金廠接到了香港永光刀剪公司的第一張訂單。隨后勞志明投下重資,幫助織篢五金廠一躍成為實力雄厚的生產廠家,擁有固定資產2000多萬元,年產值4000多萬元,產品遠銷東南亞、歐美等國家和地區。
年輕而務實的張銳宗,在五金事業的發展中顯示出自己的遠見和才干。1994年,陽西張氏永光刀剪有限公司開始籌建,張銳宗出任董事長、總經理。
2002年,對于“永光人”來說是難忘的日子。以張銳宗為首,組建了永光刀剪集團有限公司,下屬5家子公司,永光集團擁有固定資產1.2億元,標準廠房1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5萬平方米,有管理人員和職工1500人。從2012年起,永光集團年產值在3億元以上,生產的剪刀品種1000多種,剪刀年銷售量達1000多萬打,成為陽江市出口創匯的大戶和著名企業。
匠心獨運
貿易市場打開新路
踐行“工匠精神”,勇于開拓創新,創建優質品牌,這是張銳宗孜孜以求的發展理念。從2002年起,他每年拿出500萬元資金用于技改。在鑄造車間,林總工程師指著“永光”自己設計制造的一個磨剪機,讓我開了眼界。為了技改挖潛,張銳宗大膽引進了當時國際先進的德國刀剪設備及工藝,學習設計出“自己的磨剪機”。當時,進口一臺德國先進磨剪機需120多萬元,為節省生產成本,張銳宗率領技術骨干,用了整整6個月時間最后才攻下了技術關。
由于是自己設計,磨剪機的成本減至20萬元。從2002年到2016年,先后研制出磨剪機90多臺,為企業解決了因擴大生產而需要的設備和資金問題。
“從實踐成果來看,技改已經成為公司提高生產力一項十分重要的手段啊!”我向林總談了自己的看法。
“是的,張總一直強調提高科技含量是企業的生命。這方面他舍得花錢,每年都按企業銷售18%安排資金作為科研經費,先后購買引進了德國、日本等國家先進的刀剪設備和工藝技術。經過10多年的拼搏,永光集團生產設備和工藝技術已達到國內的領先水平。”
順著指引,我穿過生產線來到名優產品“雙刀沙律剪”面前。車床的師傅滿懷喜悅地為我介紹了該剪刀的制作與發明:“在張總的指導下,新千年剛開始時,公司自主成功設計了‘雙刀沙律剪’。該剪刀外觀新穎,功能多樣,2002年首批2萬把剪刀在美國召開網上發布會銷售時,7分鐘內被搶購一空,創造了剪刀銷售的奇跡。該款剪刀現已在美國、德國等多個發達國家中獲得專利!”
永光集團成立10多年來,生產的刀剪品種從原來的40個上升到200多個,獲13項高品質多用途剪刀系列外觀設計國家專利。有多個品種達到世界一流水平,還順利通過了ISO9001:2000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
近年來,張銳宗領導公司,始終把產品開發、技術攻關和成果創新作為發展目標切實抓好。輾轉在開料車間、車磨車間和焊接車間,順著指引我看到有不少車床都用上了機器人,這些“神奇助手”使技術效能大大改觀。在模具注塑車間,林總跟我述說了由張銳宗倡導,與德商精誠合作并取得“雙贏”效應的“雙立人剪刀”。
來到機械研發基地,研發組長指著六七臺機器向我介紹:為了創能增效,由“張銳宗勞模工作室”策劃,組成六七人的研發小組,購進原產品,導入先進工藝創造出新模式。這樣下來,一臺本來要數百萬元的車磨設備,僅用四五十萬元就解決了。隨著節約增效,公司把更多的資金用在刀刃上。2018年以來,公司用于引進自動焊接、數控磨刀機、德國西廚刀機器人等自動化、智能設備的資金,就達5000萬元。
真誠立信
愛心雨露惠及他人
誠信是一家企業發展的立身之本。在工商界,張銳宗董事長以誠待人是出了名的。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他與香港商人勞志明先生的真誠合作體現了這一點。
“能跟一個伙伴結識30多年而一直保持良好關系,真是不可思議,他們現在還繼續合作?”我忍不住問林總工程師。
“繼續合作。從1985年開始,到2012年勞老先生去世以后,我們都一直友好合作著!”
良好的聲譽使“永光”贏得了越來越多的商界朋友,包括張銳宗后來結識的上海威士服裝機械廠總經理呂立毅先生,他們一起創建了廣東威士機械有限公司;還有與德國、美國、日本、韓國、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近20家世界著名大公司,都建立了親密的互利關系。
這種誠信守譽的行為,不僅讓目前總公司800多名員工感受到溫暖,樂于做永光集團的忠誠員工;還吸引了數十名來自外地的技術人員落戶這里。在注塑車間,一位匆匆忙碌著的中年漢子吸引住我。待他稍歇,我上前搭訕:“師傅貴姓,哪里人,先前在哪里工作?”“我是湖北人,叫梁宏平,來這里之前在東莞工作。”“東莞是個發達的地方,外來人口多,工資是不少的,你能舍東莞而來‘永光’,還真不易啊!”“我是沖著‘永光’的信譽而來。我在這里擔任車間的業務主管,能發揮自己的技術特長,工資也不少,有一萬多塊。更主要的是,這里的領導和同事對我特別好。”
來到被稱為技術含量最高的“熱處理車間”。一位戴著眼鏡、斯斯文文的長者向我走來。他非常客氣地作了自我介紹:我是浙江人,姓趙,來自杭州的張小泉刀剪廠,先后在那里擔任過工程師、車間主任,從事過生產、質量、銷售等多種個行業的管理工作。去年剛退休,便應聘到張總這里再就業了。“‘張小泉’可是有四五百年歷史的名廠啊,你怎么會想到來這里工作呢?”聽了我的話,趙先生莞爾一笑:“其實我跟張總認識已有二三十年了,他的理念和處事風格讓我覺得特別投緣。當然,更難得是他為人誠信好客。這不,去年剛調來,他連我的家屬都安頓好了。在這里,我愿意把在‘張小泉’數十年工作中積累下來的經驗,拿來和‘永光’分享,為我們的民族工業發展作點貢獻。”
聽著趙先生侃侃而談,我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鈴……”正在這時,我的手機響了——啊,是張銳宗!電話那邊,他告訴我:“在外地與客商的洽談完成了,剛回到廠里,我們可以見面啦!”“哦哦,那好。剛剛聽到你的合作者講到你做事重誠信,你的電話就來了。哈哈,你還真是‘守信’呵!”我開著玩笑,匆匆向著張銳宗辦公室里走去。
南海涌潮
揚帆啟航破浪奮進
在張銳宗的辦公室、書房兼產品陳列室里,一張長長的會議桌橫在中間。看得出,張總是習慣于把學習、工作、接待融為一體的。
橫視四壁,映入眼簾的是掛滿了各級領導或商家友人前來考察交流的照片。
瀏覽著照片和陳列品,我的注意力被吸引在一幅“授予:張銳宗全國勞動模范榮譽稱號”的證書里,不由“嘖嘖”贊了一聲。
“那有什么,大家做的工作,由我領取榮譽而已。”張銳宗“嘿嘿”一笑,露出他慣有的低調與謙和的神態。
“不能這么說……你知道嗎,2015年你獲得的這一榮譽分量有多重,那是當年陽江市唯一由中央、國務院授予的榮譽稱號,又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陽江五金刀剪界獲得的唯一全國勞模。”
“呵呵……算是我趕上機遇。其實,永光刀剪集團之所以一直發展壯大,根本一條是遇上了黨的好政策。”
“那當然重要,不過真正一步一步發展起來,還是要依靠團隊。而作為領頭人,你所起到的作用又是其他人所無法代替的。”
“你講的當然也有道理。但若論功勞,公司的創始人,即我父親起到了至為關鍵的作用。同時,也離不開我的兄弟、同事,還有廣大員工……不過公司能有今天,最主要還是離不開各級領導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說到這里,張銳宗跟我說起一件讓他特別感動的事。
他始終認為,要想保證“永光”發展的后勁,一刻都離不開人才的支撐。早在2018年,他就跟公司班子成員商量,想跟金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袁志敏合作,聯合成立博士后工作站,以推進新型材料的研發與應用。2019年3月20日,陽江市委常委、陽西縣委書記孫波前來公司調研得悉這一設想后,立即表示大力支持,此后多次幫助協調,甚至率隊上廣州和袁志敏先生溝通。2019年7月31日,“金發科技—永光刀剪”博士后工作站正式掛牌成立。“如果沒有縣委主要領導的大力支持,要想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建立起該工作站,那是不可想象的。”說此話時,張銳宗眼里洋溢著無比感激之情。
從張銳宗的情緒中走出,我向他提出了另一個問題:“平日里大家就常常議論,‘永光’的張總好人啊,致富不忘回報,一直以來關愛社會,熱心公益事業,可否跟我談談你這方面的情況?”
盡管張銳宗挺謙和,不愿多談。但憑著此前的所見所聞,我還是感慨于“永光”近年來為員工、為家鄉、為社會做了那么多的好事、善事。
十幾年來,公司投入300多萬元改建和擴建辦公設施,為職工創設了一個優美寬松的工作環境。有感于廠里一些職工住房困難,張銳宗制定了一項優惠政策,凡員工建房有困難的,都可以從公司里申請一筆資金,待房子建成后,再從工資中按月扣還。而用以支持公益事業的,當然更多。從小盧提供的數字看,自2002年永光集團掛牌成立以來,“永光”為公益事業捐出的資金就達600多萬元。去年全民抗擊新冠疫情,“永光”為市(縣)紅十字會、慈善協會捐贈資金物資,為江門以及湖北、湖南等地區捐贈物資,還有“6·30”扶貧助困捐資等,其所捐的款物就超過100萬元。
時間過得真快,已是晚上7時多了。我最后向張銳宗提出一個問題:“下一步,就公司的發展你個人有什么設想?”
“我是一個很平凡的人,在改革開放的浪潮里,算是一朵小小的浪花吧。我知道,這朵小浪花所起的作用很有限,但若匯入改革大潮之中就不同了。回想我們永光集團,來源于一個私家小廠,由于黨的富民政策,使我們公司由小到大。從近百年前一間小作坊發展成為當前頗具規模的現代企業,確實不易。在此我想套用一句時新的話,就是‘奮斗百年路,啟航新征程’!在新時代迎來滾滾浪潮之際,我們決不會放慢前行的腳步,一定會義無反顧地向前奔涌!”
好家伙,還挺有詩意呵!望著張銳宗質樸而十分自信的面龐,我腦海里不經意間想起宋代潘閬的一句詩:“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這就是張銳宗的寫照啊!
滔滔南海,潮起潮落。眼前的“永光”“中國剪刀中心”大樓,在我的感受和想象中,漸漸地幻化成一葉小舟,盡管在茫茫大海中顯得那樣微不足道。但卻已瞄準航程,置身于千帆競發之中,正在浩瀚無邊中奮勇向前、向前、向前……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