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國一日·工業興國——中國作家在行動”全國作家聯動大型文學主題實踐活動采風作品—— 李彩華:編程高手和發明大王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中國作協舉辦“中國一日· 工業興國—中國作家在行動”全國作家聯動大型文學主題實踐活動,作為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會的一員,我走進山東凱馬汽車有限公司,看到整潔有序花園式的廠區,現代化流水線車間,神奇的高科技機器人,以及很多工友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貢獻,有的甚至被評為省、市級勞模、工匠,我不由得發出如此感慨。
在焊裝車間辦公室的門前看到門楣左邊掛著三塊牌子,上面分別寫著朱烈智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朱烈智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朱烈智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金光閃閃的牌子像鏡子一樣,把焊裝車間里的流水線還有那些忙碌的工人映在上面,如科幻電影的鏡頭。面對車間里神奇的機器人,就像看科幻大片,黃色的機器人叫“蘇州小男孩”,藍色的是“安川機器人”。它們就像一個個健美的青年,渾身充滿著力量,工作起來認真又細致。安川機器人正在焊接駕駛室,舉著500斤的電焊槍像玩玩具一樣輕松,一路歪頭、轉身、伸展、彎腰,探身進入駕駛室里面,進行焊接,看一看,停一停,一個焊點接著一個焊點,里里外外焊完后,把焊槍輕輕放在指定位置,停在一邊,等待著流水線上下一個駕駛室的到來,造型姿勢竟和羅丹的雕像《思想者》十分相似,站在一旁的我仿佛能看到機器人背部和腿部的每塊肌肉。用相機拍了照,又用手機錄了一段安川機器人工作的視頻,機器人每個動作都有一種節奏感,閃著紅光的按鈕,如同它的眼睛,笑瞇成一條縫,它在快樂地工作呢。都說認真工作的人是美麗的,認真工作的機器人也美麗,它們是一道風景,令人賞心悅目。我把視頻拿給家人看,拿給朋友看,還分享到朋友圈,我對他們說,操動機器人的程序是一個叫朱烈智的人編寫的。
30年前的朱烈智是一個鑄造工,原本是一個平常的人,矮矮的個子,黑黑的面龐,我們曾是一個鍋里摸勺的工友,無論如何也想不到,30年后的朱烈智是高級技師電工,是個編程的能手,2014年獲濰坊市“富民興濰”勞動獎章,2016年被評為濰坊市能工巧匠,2019年濰坊市總工會為他設立了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還帶了26個徒弟。
朱烈智坐在我的對面,藍色工裝胸口處用紅線繡著凱馬汽車的字樣。
翻看著他工作室桌子上的一本書,與他有了一番對話。
我說你是怎么走上這條路的?廠里的人說你是電工通。
朱烈智說,1989年當老師的父親買了臺木殼收音機,我很好奇,這么個木頭匣子怎么能發出聲音,又是說又是唱的,就把收音機拆了,看到各式各樣的小零件,什么也不懂,又看電路圖,都是些符號,也看不懂,就去買了本《青年無線電手冊》,這本書對我幫助很大,捧著書對照著木殼子里的電路板學,認識了電容、電阻、晶體管之類零件,懂得收音機發聲的原理,開始修收音機。后來有了黑白電視機,更覺新奇,不但有聲音,還能看到人,買了《晶體管電視接收機原理與設計》的書,看原理圖,看說明書,學會了修電視。從1992年開始,免費為本廠工友修家電,后來周圍廠子有不少人也找上門找我修電視機,一直到現在,只要有來找的,都免費幫忙修。
我有些不相信,這么多年,從沒收過費?
朱烈智說,真是從沒收過費,就是幫忙。他還說家電原理很簡單,打眼一看就知道哪里出了故障。我現在主要精力是放在機器人編程、大型設備自動化上。
我問他什么時候興趣轉到這方面的。他說1993年到濰坊書店購買修家電的書,發現了一本《微型計算機原理應用》,很感興趣,就買了,一直到現在還在看。
這本被看了二三十年的書,封面缺右下角,中間也用透明膠帶粘連,內頁用圓珠筆劃了重點,空白地方作了些注解。他說平時有專門作筆記的本,不認識的英語單詞查英漢字典,現在常用百度。最令我驚奇的是,他把查過的英語漢語的詞句分門別類,建立了自己的字典。學會了電腦打字、制圖、作表格等。他還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以前有些書看30遍50遍才能看明白,后來,10遍8遍就能看明白,再后來3遍5遍看的懂,到現在1遍就能看懂了。書用包隨身帶著,一有時間就看書,這段時間帶這幾本,過段時間再帶另幾本。吃飯的時候遇到他的一個工友介紹說,同老朱一塊出差,別人在玩手機、斗地主、看小說、打撲克、玩游戲,他卻在看業務書,看他為機器人編程的書,真服了。朱烈智還說他買了很多書,主要是無線電方面的報刊雜志,家里的書廚滿滿的,論斤稱的話500斤只多不少。
都說機會是給那些有準備的人。2009年凱馬汽車公司擴建新廠,讓朱烈智負責安裝,他說這個時候才用上以前學的知識,自動化焊接流水線有2500多個信號,一個不到位,流水線就不運行,停機,報警,那么多線,那么龐大的功能,只能從電腦連線看程序,尋找那個出了故障的點,第一次不熟悉,找了三個小時才找到。當然也可以請設備供應廠家專門調試的負責人,人家在外地,兩三天才能趕過來,黃花菜都涼了,誤工誤時,不如自己學著解決,半天解決也強得上找別人。
活一生干一生學一生。這是朱烈智的名言。
朱烈智還說現在廠里機器人編程這樣的人員很缺,年輕人不愿干,不愿學,不想學,覺得枯燥無味,其實學進去了很有意思。
采訪到中午,公司陪同人員帶著到職工餐廳吃工作餐。
下午采訪李冠興,他是1982年參加工作,想起當年在廠里同他在一個大車間工作時,也沒看出他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就是脾氣好,性子穩。現在他已是獲12項國家專利的發明能手,也是小改小革200余項的革新能手,2015年獲得首屆省級“齊魯金牌職工”、2018年獲得“山東省勞動模范”“齊魯工匠”榮譽稱號。
我們向他的工作室走去,一路走一路聊天。
他很善談,笑著說,你知道平時工友們叫我什么嗎?箍爐子匠,就是小時候在大街上喊著“鋦盆子鋦碗鋦大缸”的……
你一個工廠的工人,喜歡搞發明的,與箍爐子匠有什么關系?
他說,箍爐子匠會修好多家什,是個多面手,也是個手藝高手。平時常幫負責駕駛室軟包的女工磨剪子,幫總裝車間的伙計磨鉆頭,車床、銑床、刨床、磨床、鉆床這些加工機床我都會操作,也都干過,我還自制工裝夾具、改進刀具等,工友們就叫我箍爐子匠,嘿嘿。
我看著這個忽閃著一雙大眼睛、人稱箍爐子匠的老工友,真是不說不知道,一說嚇一跳。先說點與我有關的事,三十多年前,我在機械總廠(后合并到凱馬汽車)干刨工,加工精紡機上的一個零件即羅拉軸,就是在羅拉軸上刨出絨線槽,當時我們一個班加工不到20根,后來李冠興竟然設計制造了一個專用輥壓刀具,用車床加工,一個班能加工200根,生產效率一下提高了10倍,并且還去掉了外圓磨削加工、去除毛刺、熱處理等工藝,據估算每年能節約150多萬成本。他也說了他以為是很小的一件事,有一段時間他發現總裝車間的工人天天早上加班,他一問,才知道他們早早來到車間,是為了提前往螺絲柱上串裝彈墊和平墊,以防開機時跟不上趟,就連工間15分鐘的休息時間,他們也在忙。看到工友們天天這么辛苦,因為是流水線,安裝的螺絲還很容易掉落散開,又沒有時間撿拾,浪費很大。發現這個問題后,他就想如果螺絲柱滾絲前先將彈墊和平墊串上再滾絲,將其成為一體,不就可以省去工友們串裝彈墊和平墊的工序嘛,隨后在他的技術指導下,完成了螺絲的工藝改進,安裝螺絲的工友們再不用天天加班了。
俗話說“愛不如好,好不如癡”,對改革創新這事,李冠興簡直到了癡迷的程度,有些問題是廠里安排的,有些是他自己發現的,只要讓他發現問題沒解決,就吃不好睡不好,睡夢中有了靈感,快爬起來記下來,第二天就查資料,看看這個想法有沒有借鑒的地方,然后就開始實驗行不行。家里的車庫里全是他的工具,常用的扳手鉗子螺絲刀之類工具不用說,什么磨光機、切割機、電鉆、沖擊鉆什么的都有,只焊槍就買了六七把,尖的、圓的、扁的都有,一有時間就在車庫里作試驗。他還說老婆孩子開始時不理解,說他半夜起來不睡覺,天天鉆,天天研,不是磨破手皮,就是碰傷手指,弄得身上臟乎乎的,好像天天翻垃圾的,掙錢又不多,是為個啥?到后來逐漸支持他,到羨慕他贊美他,他說現在想用錢買個什么工具,家人二話不說快給他錢讓他去買。他一說又做成了個什么東西,申請了什么專利,家里人都為他高興,為他自豪。
不知不覺,我們來到了涂裝車間,他走到一個鐵架邊,說這個是他在2008年利用業余時間設計制作的吊裝夾具,一直使用到現在。李冠興說開始真小看了駕駛室尤其是前臉子碰傷這個問題,不就是吊裝不穩導致駕駛室在電泳漆時碰到電泳池壁出現碰傷嗎?咋還解決不了?好幾撥人解決不了,請了專家也沒解決,他說我就不服解決不了。他說這話的時候,讓我想起武打小說里的對話,服不服?不服。憑著一股子不服氣不服輸的勁頭,他開始琢磨這事。沒聽李冠興講這事前,我是真沒想到,汽車的駕駛室,一個車棚子上漆竟是那么復雜,復雜到好多人都沒有解決了,復雜到他到新華書店里查不到這樣的書,上網也查不到有關的資料,我想,像寶馬、奔馳這樣生產名牌汽車的企業,這個問題肯定早就解決了。李冠興說,生產名牌汽車的企業不知用什么技術,也有可能技術保密,咱也接觸不到,就靠自己琢磨。當時凱馬汽車的10萬臺駕駛室涂裝線建成投產后一直沿用原始的鐵鏈吊裝方式,車棚子碰傷處就像汽修廠一樣處理,人工整平、打磨、刮泥子、噴漆,浪費人力物力生產效率提不上去不說,表面質量也很受影響。從他下決心解決這個問題開始,有三個月的時間,日夜琢磨,反復作試驗,一直找不到辦法。你猜最后靈感來源于哪里?我說猜不到,他一臉得意地說,我老婆的頭發卡子,說完哈哈笑,就是你們女人頭發一挽,用來卡長頭發的那玩意,樣子好像交叉的兩只小手,能一張一合。我知道那樣的發卡,很多長頭發女人在家為了干活方便,用它夾住頭發。李冠興說有一天早上洗臉的時候,看到洗臉盆上的發卡,一下子頓悟,這不就是自己想要的樣子嗎?飯也不吃了,這就出去找材料制作。這種新型駕駛室吊裝夾具,夾緊系統采用自緊式彈簧裝置,通過在前處理線上進行試驗,徹底解決了磕碰問題,還使吊裝效率大大提高。涂裝車間前處理流水線全部安裝了這種吊裝夾具,一直沿用至今,這項發明成果被評為2008年度公司QC成果一等獎和濰坊市QC成果三等獎,并成功申報了國家專利。
我和李冠興沿著平展的水泥路繼續往他的工作室走去,路兩旁栽種著冬青樹和海棠樹,二月蘭柔軟的花瓣,在鋼鐵水泥叢林中,格外醒目。
路過一個車間,進去看了看,這是一條汽車生產流水線,如一條巨大的青蟲,望不到頭尾,蠕動著往前走,工人們正往它的身上不停地安上一個個零件。陽光透過玻璃窗,照射在這如工藝品般的生產線上,我端著相機不停地“咔嚓”。
三十多年過去,我還記得自己第一次下車間的情景。
一踏進車間大門口,就像來到一頭遠古大獸的洞穴,滿眼的黑咕隆冬,好一會兒,眼睛才適應。兩臺龍門刨,如高高的秋千架,吊起一塊大鐵板,放下,在工人操作下,發出的吼聲,如巨人在咆哮,震得我趕緊捂上耳朵。往里走,才知道這車間大得簡直沒邊,走了好幾分鐘還看不到頭,右邊四排設備,后來知道是車床,整整齊齊,油光锃亮。左邊三排設備,當時都不知什么名字,地上黑乎乎濕漉漉,到處是鐵家伙,只有踩在腳下的踏板是木頭的。
一股風不停地吹到身上,回頭看,在車間門口旁有一臺風扇,是家庭落地扇的五六倍大,穩穩地蹲在那兒,好像一巨人張大嘴在吹氣。
鐵的味道,柴油的味道,還有整個車間散發的味道,渾濁的讓人喘不過氣,我拿手捂著口鼻,跟著車間主任來到一臺床子跟前,才把手放下來,勉強忍耐著呼吸。
剛認識李冠興的時候,他在車間的車床上加工件,旋出的鐵屑如花一樣,加工好的工件擺放在一旁,整整齊齊。再后來,他干了刨工,每天上下班都看到他在門口的龍門刨邊忙碌。
走進墻上掛有“李冠興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的房間,他介紹說,這是2018年省總工會為他設立的工作室,主要任務是為企業培養人才,做好傳幫代的工作,平時他和他的工作室成員重點是突破生產經營中遇到的難點和瓶頸問題,解決銷售反饋回來的問題。他還自豪地說從2018年至今他又獲5項國家發明專利,這幾天正在初驗著一個與汽車座位有關的創新發明,快成功了,搞了近三年的時間。
工作室里靠窗一邊是辦公桌,靠墻一邊是書廚,里面有《汽車制造》《機械工藝》《機械制圖》等工具書,還有《習近平用典》《全球通史》等書,書櫥里還有他的很多證書,及參加各種活動和頒獎合影照片,他特意指給我看那張首屆新時代勞模工匠座談會上的合影,上面有“匠心筑夢 技能報國”的字樣。墻中間有一宣傳欄,內容是工作室簡介、目標及工作室成員的相片,他已帶出50多名的徒弟,有大字寫在中間,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墻上還掛著兩幅字,上寫“勞動光榮、創造偉大”“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除去他的“齊魯工匠”“齊魯金牌職工”“山東省勞動模范”等證書,我還發現有濰坊科技學院聘他為兼職教授和日照工匠學院聘任他當工創導師的聘書,他說他給大學生們講的是親身經歷,有實踐經驗,告訴他們當一名工人也很光榮,并且當一名產業一線工人更加光彩。他還說平時喜歡看國家總工會、省工會網站上發的新聞,很注意瀏覽科技前沿、機械加工這樣的訂閱號,看到有借鑒價值的資料就發給徒弟們看,有些打印出來留存學習,有些記在筆記本上。
采訪結束,李冠興說他要去市里辦事,可以順路送我回家。我問他辦什么事?他說剛填好了入黨申請書,去社區蓋章。我說祝賀他即將成為一名共產黨員。又問他“五一”休班做什么?這次他有點靦腆,說要去做義工,他加入了兩個志愿者團隊。
凱馬汽車公司的發展,是眾多像李冠興、朱烈智這樣的產業工人實現創新夢想的過程。
公司生產的載貨商用車,承載著農民的致富夢,飛馳在全國各地的高速公路和美麗鄉村,跑出中國,跑向世界,也跑出了制造產業工人的工匠精神和使命。
在凱馬汽車公司,年逾半百的老董事長董宜順親自帶隊開拓疆土,在贛州分公司一待就是半年,從一個普通技術員成長為副總的孫金嶺,統領著全公司的技術創新和改革,當年的文學青年張如友,現在已是銷售副總經理,還有許許多多工二代,像父親是凱馬老職工的李凱,年紀輕輕已非常熟悉外貿業務,還有既懂經營又懂黨務的副書記隋元章,身兼數職的八零后冀忠,從一個安裝工到高級政工師的馮延渡,因病去世的好高管李法軍…….
他們是凱馬人。
他們是中國制造的勞動者。
他們同千千萬萬的工人一樣,不忘產業興國的初心,在邁向工業發達的過程中,他們是中國的脊梁。
“五一”勞動節公司放假休班,祝愿這些工人師傅們,休假期間,去曬曬太陽,聞聞花香,享受一下勞動后的美麗和光榮。
(文/圖 李彩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