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作家申京淑經典作品再版 真誠的文字永不過時
《請照顧好我媽媽》
[韓]申京淑 著 薛舟 徐麗紅 譯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內容簡介:為了給年邁的父母過生日,五個子女邀請他們來首爾。在首爾的地鐵站,媽媽卻走失了。丈夫和子女相互埋怨,散發尋人啟事,想方設法尋找她。他們追尋她的蹤跡,復原有關她的記憶……這才發現,竟沒有一個人真正了解她。
如果不是這次重讀,我幾乎忘了這部作品。然而當我打開書稿,重新審閱的時候,初讀時的情緒再度涌上心頭。
“你從未想過,原來媽媽也有蹣跚學步的時候,也有三歲、十二歲,或者二十歲的時光。你只是把媽媽當成媽媽,你以為媽媽天生就是做媽媽的人。”每個人大概都是這樣,一旦告別故鄉,離開母親,人生便踏上了高速運轉的傳送帶,再也停不下來,絕難有機會去想象這樣看似瑣碎的事情。也許只有當母親走失這樣的大事發生時,才會豁然猛醒,重新打量心目中習以為常的母親。
孩子小的時候,依戀著父母。當孩子長大以后,父母似乎轉而依戀孩子。他們辛勤放飛的風箏遠走高飛了,自己的心里只留下濃濃的陰影,于是便在無盡的勞作中回憶從前。“送走大哥后,你的媽媽每天早晨都要擦拭醬缸臺上的醬缸。水井在前院,單是提水就很費力氣,然而她還是挨個擦完了擺滿整個后院的全部醬缸。她還掀開蓋子,前前后后擦得潤澤而透亮。”
主人公回到故鄉,看待母親的視角也起了變化,有了旁觀者的意味。她細細打量、細細揣摩,感受著眼前的母親和記憶里的母親的不同。母親變了。當子女不宣而告地回到家里,母親竟然有些驚慌失措,為沒有來得及收拾家里感到抱歉。“家人,就是吃完飯后,任憑飯桌凌亂,也可以放心去做別的事情。媽媽再也不愿讓你看見她紛紜的生計了,于是你也豁然醒悟,原來你已經變成了媽媽的客人。”
我在申京淑的字里行間回想自己的童年,遺憾的是記憶力沒有那么好,對于故鄉和童年的印象也沒有這么細致。村子里五百歲的老槐樹、父母曾無數次挑水的如今早已廢棄的水井、曾經供養整個村莊的胃而今成為風景的碾子和石磨,去的去了,來的來著,每次回到日新月異的村莊,心底里總覺得莫名的荒涼。誰的成長不是一步步地和故鄉告別呢?
“上次像這樣耐心地跟媽媽談論自己的事情是什么時候呢?不知不覺間,你和媽媽的對話變得簡短了。”有些事遺忘太久了。主人公在便條上記下自己的愿望,“三十多行都是以‘我’開頭的句子”,包括“今后十年必須要做的事和我想做的事,然而我的全部計劃之中唯獨沒有陪媽媽。寫下這些句子的時候沒有意識到,但是媽媽丟了以后回頭再看,我才發現是這樣。”母親是在我們的忽視和遺忘中走失的。當我們跟隨作者不斷尋找,一步步進入母親的內心世界,赫然發現了一個真實的母親。比如,我們每個人都是吃著母親的飯長大的,卻很少去關心母親是不是真的熱愛做飯、熱愛廚房。母親自己怎么想?“有時我真的很煩,感覺廚房就像監獄。”這是天下母親的心聲吧。
當然,小說里的母親是智慧的,她也在偷偷地打破套在自己身上的殼,努力做有意義的事。這點連和她共同生活了五十多年的丈夫都不知道。“妻子去南山洞孤兒院做事已經十年了,你卻什么都不知道。你甚至懷疑,你丟失的妻子真的是洪泰熙所說的樸小女阿姨。”換而言之,對于丈夫而言,妻子早已在他的心里走失了。作為回報,妻子想讀女兒的書,請希望院的人幫自己讀書。她在努力走進孩子的精神世界。“原來妻子想讀女兒寫的書啊。她從來沒跟你提過。你從來沒想過給妻子讀女兒的書。”這是“母親”身份之外的母親。她似乎在提醒我們每個人怎么生活,怎樣保持新鮮感地生活。我們長久地埋沒在日常里,瑣碎和重復漸漸淹沒每個人的胸口、脖子、嘴巴、鼻子、眼睛,直至沒頂!母親也許早已意識到生活對自己的腐蝕,努力掙扎探出腦袋。母親的失蹤,難道是蓄謀已久的出走?
“她的一生都在為家人犧牲,最后卻失蹤了。”
這次失蹤事件看似突然,其實母親終生都在完成這個失蹤的過程。對于母親而言,失蹤是進行時態,失蹤是漸進的程序。也許,失蹤的母親才是最后的母親,愿意為子女奉獻全部,并將撫育子女當作終生的事業。
書稿看完后,我久久地沉浸在申京淑營造的氛圍里,幾次潸然落淚,可見真誠的文字飽含著永不過時的情感和力量。
申京淑是20世紀90年代韓國文壇的神話,每有新作都會引發閱讀旋風。她生于全羅北道井邑郡的鄉村,畢業于首爾藝術大學文藝創作系。二十多歲便發表了《冬季寓言》《風琴的位置》《吃土豆的人》等名作,不僅得遍了韓國的重要文學獎項,2012年還獲得了第五屆英仕曼亞洲文學獎,極大地提高了韓國文學在世界范圍內的聲譽和影響力。
失蹤的母親還會歸來嗎?我們不得而知。“我想留下余地,母親只是失蹤了,還有找到的希望”,作者的話也是留給讀者反躬自省的余地,不要等到母親真的找不回來的時候再去后悔。韓國作家李笛說,“這是令人心痛的故事,給猶然未晚的人以大驚醒,給悔之已晚的人以大安慰。”
(譯者作于2020年4月8日,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