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上的無畏青春
寫作少共國際師題材的長篇小說《虎犢》時,不少人都問我為什么要花這么大的力氣去寫一本與現代青少年生活隔得那么遠的小說?我說是因為興趣、執念和責任。
我大學讀的是歷史系,曾經想上考古系而未遂,對消失在滾滾歷史煙云中的人和事我特別感興趣,所以在創作中會偏愛歷史題材和革命歷史題材,而回望有時的確能更讓人看清來路。
除興趣外,還有我身為江西作家的責任和使命感。據統計,江西省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占中國革命烈士的六分之一。我老家贛州地區是原中央蘇區,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瑞金奠基,舉世聞名的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從瑞金、于都等地出發,這里還發生了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朱德、周恩來、葉劍英、鄧小平、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這里生活和戰斗。“鬧紅”的故事在我的故鄉贛南幾乎不能算故事,贛南的每一道山嶺,每一條溝坎,每一灣水區都曾經浸染過革命烈士的鮮血。
隨著時間的流逝,那段交織著血與火的歷史逐漸沉淀。寫《虎犢》之前,我問周圍的一些年輕朋友,是否知道少共國際師?結果他們全都搖頭,這讓我很失望,同時也讓我有了寫作的執念,覺得自己身為江西作家,有責任用文字挖掘、記錄,再現在我黨、我軍歷史上存在時間短暫卻留下了可歌可泣事跡的少共國際師的面貌。
少共國際師于1933年8月5日在江西博生(今寧都)縣正式成立。1933年9月3日,即第19個國際青年節,經過一段時間緊張訓練的“少共國際師”在成立地舉行了隆重的出征誓師大會,隨后開赴前線。開赴戰場后,“少共國際師”在將軍殿、團村、大腦寨、驛前、廣昌、石城等地,進行過幾十次戰斗,仗仗打得殘酷壯烈。1934年10月初,中央紅軍開始戰略轉移。期間,“少共國際師”擔負掩護軍團主力轉移任務,在石城保衛戰中損失很大,原來八九千人的“少共國際師”到這時只剩下5000余人。為此,根據地各縣黨和共青團又陸續為該師輸送了2000多名新戰士,北上轉移時途中也有補充新兵。
當蔣介石調動30萬大軍在湘江兩岸布下圍堵紅軍的第4道封鎖線。1934年11月底,“少共國際師”奉命在湘西延壽圩一帶抗擊敵人4個團的追擊,掩護主力渡過湘江。他們以一個團直撲全州東南的魯塘圩,配合紅五軍團佯攻以牽制全州敵人。《虎犢》小說開篇的“二連孤山之戰”就發生在這個歷史縫隙中。二連最后只有一個人幸存,其余人皆壯烈犧牲。這個故事雖然是虛構的,但是少共國際師從層層包圍中殺開一條血路,奮勇搶渡湘江后,這支七八千人的隊伍僅剩2700余人,可謂犧牲慘重,我小說中的二連就是這支英勇之師的一個縮影。
1935年2月9日,中央紅軍長征轉移到云南扎西。經過幾個月的長途行軍和連續作戰,紅軍戰斗人員銳減,盡管各軍團、師、團、營、連的番號依然存在,中革軍委決定對中央紅軍進行整編,精簡機關,充實戰斗部隊。2月10日,中革軍委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來、王稼祥簽署《關于各軍團縮編的命令》,全軍進行整編。其中,包括“撤銷紅軍第1軍團第15師,人員分別編入紅軍第1、第2師”。至此,在我黨我軍歷史上,“少共國際師”成了歷史名詞。
雖然少共國際師只存在了532天,但絕大部分戰士們為革命事業、為蘇維埃政府流盡了最后一滴血,用壯麗的青春和生命書寫了可歌可泣的革命歷史傳奇,從而使戰火中的少年中國因這幫少年的強大與壯舉而充滿蓬勃的希望。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2月20日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的講話中指出,“要鼓勵創作黨史題材的文藝作品特別是影視作品,抓好青少年學習教育,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基于此,我將這部幾年前創作的小說進行了仔細的打磨,力圖構建出英烈們洋溢著勃勃生機的血肉之軀,還原他們出生時父母家人的喜悅,再現他們成長時心靈的每一次悸動,描摹出他們參加紅軍后的愛恨情仇,勾勒出他們堅定前行的曲折足跡,銘記他們對革命事業的無私貢獻。
希望《虎犢》能夠帶領讀者諸君回到那個用青春和熱血鑄就信念之基的特殊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