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書記》自序
脫貧攻堅,是中國向貧困宣戰的全民集結號;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人向全世界的莊嚴承諾。
從2015年起,全國累計選派了四十五萬九千名第一書記。他們下鄉進村,和廣大農民一起,一步一步地描繪著黨中央這一藍圖,也一步一步地把中國共產黨人的這一莊嚴承諾變為現實。
2019年6月,我們接到南陽市文聯領導的電話,說市里交給文聯一個任務,要求文聯組織作家寫一部以脫貧攻堅為題材的小說。文聯研究后,決定讓我們來寫,問我們有什么意見和要求。
以文學的手法,用小說的體裁去描摹、反映扶貧工作、脫貧攻堅工程,我們當時有些猶豫。關于扶貧,我們一老一少都是局外人。一個公務繁忙,不在扶貧戰線,寫作以散文為主;一個退休多年正在享受著退休后的清閑。文聯領導說,一個優秀作家,在偉大時代和重大題材上是不能缺席的。你們下去體驗體驗吧。兩個優秀作家聯袂,一定能創造奇跡。
是“體驗”二字提醒了我們。對于一個作家來說,“體驗”與“吃飯”是同義的,都是為了增加營養。對扶貧工作的陌生或冷漠,也許正是我們饑餓的表現。我們需要到火熱的生活里去飽餐一頓。
在南陽市扶貧辦的協調下,我們利用一個多月的時間,采訪了6個縣28個貧困村、31名第一書記。
扶貧攻堅戰震撼了我們,第一書記們的奉獻和犧牲感動了我們。在有第一書記的地方,貧窮正在成為歷史。我們這兩個從貧困的農村走出來的窮孩子,數次熱淚盈眶。深切的體會是,數千年來,不管朝代怎樣更迭,政權怎樣輪替,但對農民只取不予的政策是不變的,只有現在,是只予不取。黨的扶貧工作,帶給農村和農民的是第二次解放,第二次翻身。這才叫“天翻地覆慨而慷”啊!
這是一個值得深度挖掘的大題材。對這個題材的冷漠、麻木甚至躲避,是作家的失職或失聰。
當然,作家的創作思考與政府部門的工作思考是不完全一樣的。讓我們欣喜的是,市委主管領導是個懂文學且文學情結濃厚的人,他沒有為難作家,也沒有為難文學,三個月后,當他看了我們的初稿《第一書記》后,說這一稿寫得不錯,但就是太短,容量小了些,好多東西沒有表達出來,建議能否將7萬字的中篇改寫成長篇,以文學記錄下這場波瀾壯闊的農村變革。
于是就有了這部20余萬字的《第一書記——鐵門鎮扶貧記》。
我們被打動了——被黨的扶貧政策打動,被第一書記打動,被21世紀的共產黨員打動。我們是笑點和淚點都很高的人,但當我們敲擊鍵盤時,有許多次眼淚把鍵盤都打濕了。
一位下鄉扶貧三年的第一書記說:“有人說搞懂了脫貧攻堅,就搞懂了中國。對于我來說,那些扶貧中的挫折、痛苦、卑微、滿足、欣喜以及成長,這短短的三年就像經歷了一生……把自己置身于時代浪潮中,去感受和參與國家正在發生的像脫貧攻堅這樣的大事,是一件很痛快的事。有這樣一段珍貴的記憶,足矣。”
現在,這部《第一書記——鐵門鎮扶貧記》的長篇小說完成了,能不能用藝術的雕刀鐫刻出一個新時代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能不能感動大家記住扶貧的第一書記們,我們期待著讀者的閱讀和檢驗,更期望得到第一書記們的批評指正。
(摘自《第一書記》,殷德杰、水兵著,作家出版社2021年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