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燕:多邊主義的堅定踐行者 ——訪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李東燕
【專家訪談】
1971年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之后逐步參與經貿、人權、社會等各領域事務,為重大問題解決和重要規則制定提供了中國方案。回溯歷史,50年前中國為何被“抬進聯合國”?50年后的今天,中國又對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全球治理體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李東燕表示,聯合國是中國與世界互學互鑒、合作共贏的舞臺,中國在與聯合國的合作中取得了豐碩成果,也一直堅定支持聯合國事業,是多邊主義的堅定踐行者。
新中國成立后頂住了國內外各種壓力,站穩了腳跟,國際聲譽和影響力也逐漸上升,成為支持亞非拉國家民族解放和維護國家獨立的重要力量。20世紀60年代,通過民族解放運動獲得獨立的亞非拉國家紛紛加入聯合國,以非洲國家為最多。李東燕認為,這一趨勢使聯合國會員國構成發生了改變,支持中國重返聯合國的國家日益增多。“在這樣的國際大背景下,中國重返聯合國勢不可擋。”
“聯合國為中國提供了一個最廣闊的與世界互動的舞臺,在這里中國廣泛參與全球事務和國際合作,成了聯合國全球議程的參與者、支持者和貢獻者。”李東燕指出,重返聯合國后,中國逐步加入了聯合國各機構和多邊條約機制,履行國際責任和義務,進一步融入世界。通過參與聯合國國際機制和全球議程,中國自身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就也具有了更大的世界意義。
李東燕認為,中國在經濟發展和減貧等領域取得的成就和經驗為聯合國全球發展和人權目標的實現作出了貢獻。中國倡導的求同存異、合作共贏、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理念,以及對發展權、南南合作等概念的詮釋和實踐也融入了聯合國全球價值原則和全球議程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7.7億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對世界減貧貢獻率超70%,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在南南合作框架下向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超過4000億元人民幣對外援助,實施了近3000個成套援助項目,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重大貢獻。
在李東燕看來,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道路,逐漸成為支持聯合國全球議程和全球治理的積極力量。隨著國力的提升,中國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地位和角色逐漸發生變化。近年來,習近平主席在不同場合傳達了中國對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氣候變化、維和行動、人道主義援助、全球公共衛生安全、世界婦女等重大全球議程的支持和承諾,并提出了一系列建設性的中國方案。
截至2020年,中國先后參加25項聯合國維和行動,累計派出維和官兵4萬余人次。“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成立5年來已開展了80多個項目,為聯合國各領域提供了支持。截至目前,中國已與138個國家、31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3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疫情也沒有阻礙“一帶一路”前進的步伐,“健康絲綢之路”“數字絲綢之路”“綠色絲綢之路”蓬勃興起。
(本報記者 藺紫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