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野紅紗》:桃花源般的史詩童話
從萬物有靈視角出發,瑞嫻的長篇童話小說《綠野紅紗》闡釋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演繹出富有中華民族神話色彩的拯救故事,以喚起人們對地球命運的敬畏與關注。小說既表達了對破壞自然環境的憂慮,又謳歌了熱愛生命、勇敢無畏的自我救贖精神。
書中聚集了狐貍、田老鼠、老綠蟲、癩蛤蟆、蜥蜴、猴子、野兔以及雞鴨貓狗和各種各樣的鳥,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動物世界。作者賦予每一個生靈以人性,以體現它們的天性和生存價值,以及個體在群體中的重要地位。瑞嫻帶著對大自然的親近,講述了一個充滿幻想的童話故事。
主人公紅紗女和牧羊少年吉兒惺惺相惜,有著共同的命運和樸素的情感,他們渴望親情溫暖,渴望被認同,渴望加入充滿煙火氣的人間樂園。桑田古村人有著善良本分的天性,與家禽、寵物及牲畜們和諧相處,每個生靈都在無拘無束中保持了良好的天性。同處在一個地球的生命之間,有看不見的規則互相約束,就像浩瀚的宇宙中數不清的星球在運轉,卻都有自己的軌道,井然有序。作品呼吁人類應吸取貪婪的教訓,掙脫急功近利的短見,與動物組成一個和平共處的大家庭。
這些童話的構思與想象,有如天籟之音,特別需要妙不可言的寫作智慧。看似簡樸、自然、單純、明快的情感和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的編排組合,卻需要貼切的比喻和意象,以及恰如其分的詞語來描繪,而又不能留下任何渲染的成分和故弄玄虛、矯揉造作的痕跡。童話小說是一種高難度的“淺語藝術”。
寫童話小說并非瑞嫻的主業,《綠野紅紗》是她的第一部童話長篇小說,卻意想不到地放出異彩。作品看似隨意布局,卻都被籠在小說構建的巨大袍袖下,一切都是在那個空間和意象里發生、成熟,爆出敘事的力量。那些靈動、跳躍的語言風格和意象,使讀者充分感受作者情緒的興奮與飽滿、構思的玄幻與精妙,以及那顆未泯而純真的童心。
有人說:“嬰孩的臉,滄桑的心?!比饗拐J為,在她身上卻是“滄桑的筆,嬰孩的心”。寫童話曾是瑞嫻少年時的夢想,只是寫什么、怎么寫,卻一直困擾著她。后來,瑞嫻看到一篇關于安徒生的文章,說在他70歲壽辰時,有人要為他鑄造一尊孩子爬滿身的銅像,他因此大發雷霆:“從來沒有人看見過小孩爬在我背上,我的童話是同時寫給成年人和小孩看的。孩子只能看懂童話的外層,只有人生閱歷豐富的成年人才能領悟其中的內涵?!比饗箯陌餐缴睦砟钪蝎@得啟示,她決心探索一條新路徑,書寫雅俗共賞、老幼皆宜的童話。于是,小時候媽媽講的紅紗女的故事,便在她的腦海中浮現出來。此后,經過五六年時間,她構思作品框架,試圖用人類、動物、精靈三種生命共存的故事,來表達眾生平等觀,用山里、山外和未知世界這三個富有象征意義的空間來呈現人類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由此,這部桃花源般的史詩童話《綠野紅紗》終于與讀者見面。希望這部作品是瑞嫻的起點,在未來的創作中,她能夠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