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紅船 學黨史 話創作 青年女性網絡作家南湖之畔的“追尋”
“讓我們再喊一遍口號吧!記得聲音要輕一點兒。”
代表們一起輕聲呼喊:“中國共產黨萬歲!”
這呼喊聲低沉卻有力,至今仍在人類歷史的舞臺上回響。
100年前8月初的這一天,一條小船誕生一個大黨。
2021年3月30日,百年后的今天,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組織參加“網絡作家黨史學習教育暨主題創作改稿培訓班”的學員,赴浙江嘉興紅色革命圣地——南湖革命紀念館參觀學習,追尋革命先輩的足跡,接受黨史和革命傳統教育,重溫中國共產黨帶領中華兒女近百年的艱苦奮斗歷程。
這也是中國作家協會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組織發起的網絡文學“百年百部”系列活動的第一站。在這次培訓班上,4位女性青年網絡作家給記者講述了她們心中的“紅船故事”。
長河熠:尋找真理的味道
1920年早春時節,南方山區分外濕冷,在浙江義烏一個叫“分水塘”的小山村里,兩張長凳架起一塊木板當書桌,一個面龐清瘦的青年時而停筆沉思,時而奮筆疾書,正全神貫注地翻譯一本外文書。
他絞盡腦汁,終于寫下了第一句話:“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徘徊。”
母親見兒子如此辛苦的工作,非常心疼,弄來糯米包了幾個粽子,還端來一碟紅糖送到柴房,叮囑兒子趁熱吃。
埋頭工作的青年,手中的粽子蘸在墨汁中,竟然渾然不覺,吃得滿口盡墨,還贊嘆說“甜”。
這個蘸著墨汁吃粽子的青年就是29歲的陳望道,他專心致志翻譯的冊子是《共產黨宣言》。
“陳望道:‘真理的味道’真甜”——80后青年女網絡作家長河熠把這個故事寫進了她創作的長篇革命歷史題材小說《山河萬重》,目前已在咪咕正式上架。該書全景式聚焦了從甲午戰爭后到新中國成立之前的那段風云跌宕的歷史往事,通過以《共產黨宣言》的中文本翻譯者陳望道先生波瀾壯闊的人生經歷為主線,真實生動地還原了中國共產黨從無到有艱難崎嶇的初創過程,深刻闡釋了“唯有共產黨才能救人民”的主題。
“參加這次‘網絡作家黨史學習教育暨主題創作改稿培訓班’,不但聽了黨史研究領域專家《‘數’說百年黨史 守好紅色根脈》的授課,還到嘉興紅船進行現場學習,使我收獲很多。”長河熠對記者說,“我對作家的使命與擔當,有了更深的思考。網絡作者對‘作品應該由誰寫、怎樣寫以及寫什么’話題的討論,讓我對今后創作的方向和理念有了更加清醒的認識。”
“作為一位現實題材小說作家,我認為網絡文學的創作,最重要的是要明確‘為人民而寫’,通過表達普通人的感受,以最平實質樸的語言還原他們的悲歡離合。我們要時刻將讀者的需求放在首位,發揚老一代作家的創作精神,積極體驗不同生活,通過認真觀察和思考,創作出更多大眾喜聞樂見的作品。”長河熠深有感觸地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
在南湖革命紀念館,講解員小戚帶有真摯情感的講述,打動著現場的每一位網絡作家。長河熠主動添加了小戚的微信,“我已經與小戚姐約好了,以后再來南湖采風,寫一部更甜更美的‘紅船故事’”。
畫骨師:展現女性的力量
煙雨南湖、紅船船頭,有一位美麗機智的船娘——王會悟,那一年王會悟只有23歲。在中共一大上海會議現場遭遇巡捕闖入、代表們身處危險之時,曾在嘉興女子師范念過書,熟悉南湖的情況的王會悟建議,轉移去嘉興南湖,租條游船就在船上開會,那里熱鬧中有靜處,游人少,利于隱蔽。
中共“一大”的最后一次會議,就在南湖的畫舫上開始了。
王會悟坐在船頭涼棚下輕搖扇子,不動聲色地眼看六路耳聽八方,見有別的游船靠近時,馬上發出暗號,艙內立時傳出了洗牌聲或南腔北調的談笑風生。
王會悟以其智慧、勇氣,保證了“一大”的順利召開和圓滿結束,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作出了特殊貢獻,她的故事也讓參加這次培訓班的女性作家眼界大開,啟發和豐富了她們的創作。
在南湖革命紀念館,那一幅幅圖片,一張張圖表,一件件實物,一段段視頻,把網絡作家帶回了近代以來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難忘歲月,其背后展現的歷史印跡和革命故事,以及那些閃耀著革命光芒和奮斗精神的英雄傳奇和不朽人物,不正是這個時代需要大力弘揚和抒寫的最好題材嗎?
“我能為這個時代做點什么呢?”85后青年女作家畫骨師面對“紅船”,對未來的寫作有了新的規劃。
畫骨師從事網絡文學創作只有6年的時間,戲劇文學編劇專業的她,多部作品榮獲各類大獎,深受讀者喜愛。
“有一句話我印象特別深刻:‘在建黨百年的榮耀時刻,我們之所以能帶著作品出現在這里,不是因為本身有多了不得的不世之才,書寫得多好,而是趕上了好時代。’只有在文化興盛蓬勃的時代,作家才有機會去自由表達,展現所思所想。”談到參加這次培訓班的感受,畫骨師這樣說。
這次主題創作改稿培訓班,畫骨師帶來的作品是關于“人民美好生活主題”的《繁星織我意》。這部作品以現代化都市上海為背景,講述了具有數千年歷史的傳統手工藝“緙絲”,從歷史萌芽、崛起、沒落,再在社會經濟改革中另辟蹊徑、重塑輝煌的過程。故事情節跌宕起伏,人物形象豐滿,全方面展現了新時代女性的精神面貌,描寫出在經濟文化空前繁榮的時代背景下大城市的變遷和發展。
畫骨師做好了把所有前期投入當成沉沒成本的心理準備,她從居住地北京跑到緙絲發源地江蘇采訪,親自學習、體驗這門手藝,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
“俗話說,戲劇來源于生活,它是真實的一種提煉升華。明明大家都認可真實生活的復雜和精彩,為什么就不相信這樣的作品受歡迎呢?這是個悖論,體現的是作者自身的不自信,對創作的駕馭不夠。”畫骨師總結道。
“作為一名女作者,我從個人角度能很清晰地感覺到:女性創作的力量,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強。越來越多女性創作的內容,不再拘泥于言情,而是深入到各行各業:科技、醫學、歷史、建筑等。作品視角宏大,立意更加豐富深遠。”
女性的力量——這是培訓班結業那天,畫骨師上臺發言和朋友圈的主題。
梨花顏:重溫鏗鏘的誓言
“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南湖革命紀念館,重溫入黨誓詞的誓言,來自海南的90后女作家梨花顏心潮澎湃,“一百年前,當最早的一批播火者、革命者高擎起第一面鮮紅黨旗,便始終牢記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他們將功勛鐫刻在祖國的大地上,這必將激勵著我們青年一代赤誠報國,以忘我的精神承擔新使命、新任務。”
梨花顏家中三代都是黨員,她的母親是一位基層工作人員,一直做鄉鎮工作,“小時候常聽媽媽講一些工作的事情,這對我的個人成長、人生選擇影響很大。”大學畢業后,在一家電視臺工作的梨花顏,有機會采訪到很多一線的基層辦事員、工人、農民,跟進了很多危房改造之類的民生項目,“我是親身經歷并見證了很多基層工作人員幾十年如一日踐行‘為人民服務’這句話的,也見到了很多普通人為了美好幸福的生活而奮斗著。”
很多讀者說梨花顏作品“理想化”,充滿“熱血感”,她表示:“我也反思過這個問題,大概和我的成長環境有很大關系。因為接觸到的人都太好了,我熱愛這個世界,所以筆下也充滿愛。我覺得每個見證了國家富強的年輕人都應該如此,為我們的時代而自豪。作為一名年輕的黨員,我更應該在文學作品中寫自己‘視線所及之處’,把作品獻給那些可愛的、努力生活的普通人。近幾年來我的作品都是在寫小人物、大時代的故事。”
她的新書《嗨!古建修復師先生》寫的是中國年輕人投身中國古代建筑修復工作,以當代年輕人的視角,講述古建修復師們在中國各地古建保護與開發工作中所做的努力,側重寫中國古建行業的困境與發展,希望更多人關注中國古代建筑保護工作。
為了寫好這一故事,梨花顏從2010年起,長達11年關注全國各地古建保護與開發情況。梨花顏認為,“中國建筑文化源遠流長,希望用作品呈現這一成就,書寫中華文化,弘揚愛國精神。”
凌晨:將百折不撓的精神融入作品
90后青年女作家、連尚文學旗下簽約作者凌晨的家鄉紹興,有著濃厚的越劇文化特色。經過一年的走訪、查閱資料,她創作了現實題材作品《越吟之下》,并且得到了浙江省網絡作家協會的扶持。《越吟之下》講述了百年越劇的變遷,以及越劇服飾文化的變化和傲雪寒梅越娘子的動人故事。她希望能夠通過作品輸出中國藝術,也讓更多人了解中國的文藝工作者對藝術的執著與堅守。
凌晨對記者說:“這次學習黨史和紅船精神,了解了黨的發展,更加堅定了創作信仰,希望在未來能夠將百折不撓的精神融入作品,創作出更多有內涵、有流量、有國際競爭力、能傳承、能輸出的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