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文學視野里的鄉村振興:活著之上的光亮與正信
    來源:文學報 | 沈念  2021年04月03日09:20
    關鍵詞:鄉村振興

    我們對鄉村越來越隔膜以至缺乏想象了嗎?我們以城市為標準而認定的城鄉“差距”,并不是多元化“差異”,是否誤導我們所瞻望的未來?那些離土的人,不愿回望回去的人,停留在他們心中的鄉土世界,只剩下模糊的記憶還是再次迸發鄉土實踐的激情?起初,我是帶著這樣的疑惑走進那些村莊的,而舊有的鄉土經驗生成也在真實的走訪中被打破。

    過去兩年,我隨省里的脫貧攻堅督查組前往湘南山區十余次,每次下鄉十天半月,實地走訪了一百五十多個村莊。同行者中有人駐村扶貧好幾年,流過汗也傷過心,建過功也留有遺憾,但屢屢談及這片土地上的變化,都無不充滿深情和自豪。他們給我講山林田野溝壟上的真實經歷,我像聽故事般新奇;走村入戶遇見的人,都當生命中要經歷的人那樣對待。行路中的觀察,讓我對此刻發生在中國鄉村的大事件有了新的認知與確信。城鄉的差序,鄉村的變化,帶給我一次次心靈地震。有時候,深受感動會變成一種堅定的信念:我要去寫一寫那些不同的面孔和表情背后的人生。

    這些面孔和表情既清晰又模糊,靈動又呆板,像是一個個矛盾體。又如每一個人面對現實,遙探理想,總會陷入無從把握而又信心滿滿的兩難時刻。我的小說集《燈火夜馳》(花城出版社2021年1月),正是對這些“兩難”的文學書寫。

    記得2019年5月下旬的一次走訪,沿著修好的鄉村公路進山,房子零星,屋門緊鎖。問詢得知,主人不是到山上種地,就是到鎮上或外地打工,留下少數的老人孩子。山路多彎,每拐一個彎都有家戶居住,但多是門戶緊閉,我們扒窗探望,看不出異樣。走到一個坳口,一幢矮舊的房子建在一塊拐角的平地上,前渠后溝,孤獨的存在。一個長相奇特的老人坐在屋檐下,冷漠地看著突然跑到他面前的我們。無論我們問什么,他都不吭聲,仿佛沉默就是他的語言。老人七十來歲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他放牛遇到大雨,從山上滑倒摔落陡崖,被一棵樹攔腰救下,額頭重重磕在樹干上,整個腦門凹進去一塊大缺。老人有一個兒子,1977年出生,七年前離家后不知所蹤,像是突然消失了。以老人的生活能力,已不再有獨立能力外出尋子。我們問,村里(村干部)幫著尋找過兒子嗎?老人沉默。村干部補充,去年某副市長走訪到此,已經幫著尋人了。沉默的老人后來成了中篇《空山》(原發《十月》2020年第三期)中易地搬遷釘子戶“彭老招”的原型。但他又是無名氏,是鄉野大地蕓蕓眾生的代言人。離開“彭老招”的家,我們都沉默不語。

    是不是不說話,世界就安靜了。當然現實永不會非此即彼。從鄉村回到城市,從寧靜回到喧囂,我的腦海中多了一張沉默的臉,心中多了一些與“鄉愁”、鄉村現實有關的思慮。它們像一根尖細的針,挑著心中的“刺”。老人的境遇連同家庭的秘密,也許隱藏在過往每一個具體的日子里,并不為我們所知。土地是農民“看得見”的財產,也是看不見的靈魂。現實中的“彭老招”被扶貧干部反復勸說,最終搬到鎮上的安置小區,開啟了新身份、新生活。但引發我思考的是,鄉土生活的常態就是終老是鄉,“彭老招”搬不走土地,不離不棄既是主動的,也是被動的。以農為生的人,如何讓他心中有一片永遠的土地,依靠的不是政策,而是情感的溝通。有時在路上,我想,這些是我看到的,那我沒看見的呢?也許正是那些看不見的,那些人背后的世界、情理、故事、命運,才存在著文學的極大可能性。

    生活的奇妙之處,也就在于我們以為在遺忘的,棄之如敝屣的,亂棒打飛的,依然在離你不遠的角落看著你。山野行走,曠野風霜,屋檐飛雨,荷塘月色,諸多鄉村現實的記憶、行進和改變勾連交織,遇見者的曲折經歷和悲歡離合,不被人注意也見證著季節輪回的草木一生,像一顆石子投進湖潭,濺起一圈圈往外推開的波瀾。

    后來的一段時間,他們反復在我的眼前浮現,反復讓我追問鄉土生活中人的存在。在鄉村建設摧枯拉朽的當下,他們注定是不可能獨立的。大時代里的小人物,他們的表情如此令人難忘,強烈地喚起了我書寫的熱情。更深層的原因是,“他們”就是“我們”,誰都不是獨立的存在。

    不是嗎?置身正發生著翻天覆地變化的鄉村,置身從脫貧攻堅走向鄉村振興的時代,人們建設本鄉本土的情懷,從未因城市化、背井離鄉等原因而磨滅、消失。進而言之,這個背景下的每一個人,“捆綁”在土地上的人,都是直接或間接的鄉村建設者。他們經歷的那些事,那些基本的珍貴情感,是我們提醒自己認真面對的。于是,抱著一腔熱情的鄉黨委書記,近鄉情怯的掛職記者,藏著愧疚的副縣長,駐村扶貧的干部、守護長鼓文化的老人……在鄉土現實的泥淖中掙扎、扶助、前行。我在寫鄉村的時候,始終堅信的一點是,大地沒變,但大地一直在上升,因為大地上的人們,鄉村世界人的夢想,也是這個國家、這個時代和大地上人的夢想。

    鄉村文化是鄉村建設的根基,當我面對那片千百年來就存在,卻又在悄然變化中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的文化時,漸漸認知到我要表現的不僅是鄉村世界,更是鄉土中國的現代轉型。我在中篇《長鼓王》(原發《人民文學》2020年第七期)中呈現的傳承人“盤修年”,就是具有多重身份的村民,是鄉村(民族)文化最本真的踐行者、傳播者。其原型也是我在村里偶遇的長鼓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趙明華。趙老17歲參加工作,當過26年的民辦教師,1981年拜師學習長鼓,多年來義無反顧地為長鼓舞傳承無私奉獻,六十多歲的他還惦記著幫村里建一個長鼓風情園搞旅游。費孝通說,文化是依賴象征體系和個人記憶而維護的社會共同經驗。如此細思,長鼓舞傳承人的“當前”,既有著個人“過去”的投影,也是一個民族“過去”的投影。這種“過去”即歷史,不是點綴裝飾,而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礎。有個清晰的理念在寫作中蹦跳出來:鄉村從來不是沒有文化,而是文化正在流失又亟待修復。于是,在傳承的主動與被動、記憶的存留與舍棄之間,我選擇了一個文化扶貧干部、老人與長鼓、移民新鎮的故事來講述當下鄉村文化中“三明治”式的尷尬和脫胎換骨的未來,以及鄉村(民族)文化在消失中被喚醒,被推到前臺的希冀。這也正是“鄉土中國”向“現代中國”連接的必經之路。

    作家鄭小驢的父親春節來省城,這位地道的農民讀完《燈火夜馳》這部作品,評價說“很真實”。他的理解是我所寫的鄉村,是他身旁每一個真實的人。這些人“在地”,才有了村莊的活力與生機。從脫貧攻堅無縫銜接鄉村振興,村莊永遠屬于生活在大地之上的人們,這也是我將目光一次次投向那些村莊生命一起摸爬滾打、耳鬢廝磨的人的根本原因。我們思考和探討的宏大或微觀的問題,歸根到底都是要從日常生活的具體個人和零碎經驗(情感、生活)中獲得落地的答案。

    每一個村莊里都有一個中國,這不是文學修辭,而是時代印證。時代的巨輪滾滾向前,無論身陷何等龐雜的愁困,鄉村總要在建設中完成又一次蛻變與生長,切換與聚變。鄉土社會常態下的“遷移”與改變,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全面小康進程中面臨的難題與突圍的奮勇,是我的小說置放所有人物情感、生活、生命的背景。作家不是弄潮兒,但他要看得清潮起潮落,他在寫作中應該往后退,不要畫地為牢,而要用更銳利的體察更深刻的體悟,寫出此時中國、時代的榮光和艱難,以及個體的痛和歡笑、愛和淚水、掙扎與奮進,來重建時代大潮、鄉村世界里的藝術新形象。因為中國的鄉村已經與城市和世界交錯、膠結,那些邊界、邊際正漸漸消融而成為一體。

    2020年已經過去,這是一個載入史冊的時間節點。但生活不會因任何節點停滯、中斷。舉目張望,過往將來,生活仍在繼續,鄉村大地依舊是日光流年、萬物生長,在守與變之中完成了新的能量守恒。當我與走過的鄉村建立起越來越密切的聯系,那里的人們自然而然活生生、神采煥發地走進我的筆下。我所書寫的不僅是此刻大地上的事,活著之上的鄉土現實,也是在試圖發出對鄉村命運未來的思考聲音,探尋著何為“美好生活”的時代之問和去往之路。

    其實,這就是那些面孔里的現實——塵土之上永遠鮮活、光亮且正信的生命。

    精品午夜福利无人区乱码一区| 欧美精品VIDEOSEX性欧美| 久久99国内精品自在现线| 2021最新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大片天天看片| 国产久热精品无码激情|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水|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麻豆天美| 91免费福利精品国产| 尤物在线观看精品国产福利片 |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水| 最新国产午夜精品视频不卡|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中文| 99久久这里只有精品| 91精品国产麻豆国产自产在线| 国产色无码精品视频国产| 中文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视频精品久久|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 91久久精品国产免费一区|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精品| 伊人久99久女女视频精品免| 久久九九久精品国产免费直播| 2022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网站| 777午夜精品久久av蜜臀|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秋霞1| 久久精品免费网站网| 国产精品理论电影|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线免费| 久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 69pao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不卡麻豆|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区|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久久老子午夜精品无码| 在线精品无码字幕无码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