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就要有創新精神” ——我看中央廣電總臺《美術經典中的黨史》
在我看來,緊跟時代潮流、反映時代生活的藝術表現就是創新。這里包含兩個問題:一個是反映的內容要是新的,另一個是藝術家用什么樣的形式來表達,這也就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問題。我的老師董希文先生當時教我,你所創作的每張畫都應該是不一樣的,每張畫都要有創新之處。
繪畫藝術需要創新精神,影視藝術也需要創新精神。一個影視作品要會講故事,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就會給人啟發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制作的特別節目《美術經典中的黨史》,在我看來就是一種影視藝術上的創新。它和黨史的主題、和美術的內容,結合得很好,觀眾喜聞樂見,這種傳播的效果就會好,就好像把觀眾帶進了一座美術館里,在欣賞經典畫作的同時學習黨史故事。
2014年,我參加了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對他所說的“每到重大歷史關頭,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為億萬人民、為偉大祖國鼓與呼”感觸尤其深。的確,經典文藝作品的魅力是永恒的,是屬于每個國家、民族和時代的記憶。這讓我回憶起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那是在20世紀50年代,是根據黨史研究的需要組織創作,總共完成了50幅主題性美術作品。這些作品作為黨史研究的材料,全部被歷史博物館收藏,其中不少成為經典作品。它們中的一部分就成了《美術經典中的黨史》節目的內容。這些作品的作者里有我的老師、同學,也有我的學生,在這樣一批從革命時期到新中國成立,跟隨和見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翻身解放的藝術工作者身上,不但有專業上的創新精神,更是飽含了對祖國的非常深厚的感情,這從他們的筆下就能看出來。“畫是無聲詩”,通過畫面表達的其實是心里面的千言萬語。所以我希望通過《美術經典中的黨史》這個節目,能表達這些藝術工作者們的創作心聲,讓觀眾感受到藝術和時代相結合的氛圍。當然,我也希望看到節目里有更多新時代畫家創作的作品,要反映當下這個時代,傳承國家性主題創作的傳統。由于我們還處在一個發展的過程中,所以對于文化、美育的工作現在要重新提出來,應該引起大家更多關注。
我當中央美院院長時,也在教育部做過藝術教育委員會的主任。當時,美育都是在音樂、美術這些中小學課程中體現的。習近平總書記曾給中央美院我們幾位老同志回信說,“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誠然,我們身上肩負著把美育推廣到全社會的使命,這是一個事關廣大人民群眾藝術修養的問題,應該從全社會各個層面來推動。從這個意義上說,《美術經典中的黨史》的推出正是時候,它就是一種創新。因為美感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通過這個節目,我希望能提高觀眾的審美水平,讓大家對美術多一些了解和興趣,同時也能更好地體會這些創作經典作品的畫家們,對黨和人民的這種深厚感情。只有帶著這樣的感情去創作,才有可能成就經典。
探索創新是每個人都需要去做的,它不應該只是一個名詞,如果把創新作為一個高的標準就錯了,它應該是一項基本素質。比如,我看《美術經典中的黨史》節目中對有的畫面做了特殊的效果處理,讓畫面里本來靜止的一些內容,像飛鳥、炊煙之類的,都動起來了,我覺得這也是一種創新。當然你不能改變畫家本身的創作,但是在符合場景中真實面貌的前提下,讓靜態的畫面活起來,是一種很好的嘗試,我覺得應該大膽鼓勵。這是新影視技術帶來的效果,但它要建立在尊重藝術創作本身規律的基礎上,即現在講的“守正創新”。我覺得在這一點上,特別節目《美術經典中的黨史》是值得肯定的。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美術經典中的黨史》這個節目用繪畫、雕塑等多種美術經典作品的形式,再現了黨史上的重大事件和模范人物,我認為這是講好黨的故事,講好中國故事的一次成功的嘗試。
(作者:靳尚誼,系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央美術學院原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