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熱議—— 堅定文化自信 為文化強國建設匯聚能量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把文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將建成文化強國確立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更為清晰地點明了建成文化強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的重要意義。
“讓文物‘活起來’,讓非遺‘火起來’”“以文化為抓手賦能鄉村振興”“把傳統文化更好地送到群眾中去”……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紛紛訴說心愿,表達對文化強國的期許,暢談對精神文明的熱望。
1 建好國家文化公園
樹立和突出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等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國家文化公園,是“十四五”時期國家深入推進的重大文化工程,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抓手。2021年,國家文化公園進入建設的關鍵時期。
“長城、長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征和中華文化的代表符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標志。建設國家文化公園,可以更好地統領、調動各地的文化建設,生動呈現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所蘊含的價值理念,對于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增進文化認同,將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賀云翱表示。
賀云翱與徐利明、董玉海、心澄、盛小云等5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提交提案,建議盡早建立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在賀云翱看來,長江文化與黃河文化一樣,都是中華文化的核心組成和中華民族的共同創造,無論是今天還是未來,也都是堅定文化自信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核心資源與力量,這是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的根本意義和價值所在。目前,國家已明確要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賀云翱等5位委員呼吁應盡早建立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
對于如何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賀云翱表示,長江流域廣,干流流經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等省級行政區。由此,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應由國家統籌規劃。
貴州紅色資源豐富。當年長征時,紅軍在貴州活動時間最長、活動范圍最廣。目前,該省正圍繞紅色文化,全力建好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為建設文化強省破題。
“遵義市正在推進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貴州重點建設區遵義片區建設,這既是歷史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也是遵義市進一步將紅色文化發揚光大的可貴機遇。我們將搶抓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重大歷史機遇,進一步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精神血脈。”全國人大代表、遵義市委書記魏樹旺說。
2021年是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年”,多位代表委員立足不同角度,建議積極推進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隨著北京冬奧會臨近,我們要充分利用北京、張家口兩地不可多得的長城文化資源,推動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進一步交流互鑒。”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連玉明建議,加快編制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總體規劃,更加突出整體性。他認為,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是保護長城文化的新探索,要把保護好長城歷史文化遺產放在首要位置,堅持保護第一、傳承優先。
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金永偉則提出,在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中,要盡快完善相關公共服務設施,為廣大文物愛好者和游客提供更好更完善的公共服務,既可以讓公眾更好地體驗長城的文化遺產之美,為長城文化的保護創造條件,還能激發文化活力,增強公眾文化自信。
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文化藝術專委會副主任、中國歌劇舞劇院副院長徐麗橋提交《關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政策建議》。她認為,可以依托中小規模的國家重大歷史文化遺產,建設一批諸如黃帝陵、炎帝陵、孔府等“小而精、精而專、專而特”的中小型國家文化公園,從而形成大、中、小規模兼具,結構合理的國家文化公園體系。
2 守文化之重,創時代之新
在守正創新中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點在保護,難點在傳承。來自文物保護領域的代表委員認為,科技賦能將是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播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
“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敦煌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敦煌。”3月5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首場“代表通道”上,全國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副院長蘇伯民介紹了世界藝術寶庫——敦煌文化的傳承保護最新進展。
“我們積極運用各種新的技術,實現了莫高窟智慧導覽和窟內文物窟外看的參觀模式。同時,還運用云展覽、融媒體傳播等多種傳播方式,不斷創新中華文化的傳播途徑和弘揚模式。”蘇伯民呼吁,希望國家在“十四五”規劃中,將文物科技創新擺在突出的位置,給予政策和資金上的保障和支持。
作為珍貴的傳統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不斷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意義。
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牡丹江渤海靺鞨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孫艷玲建議,國家和各級政府應持續加大對非遺項目的保護力度,“充分調動非遺傳承人及各保護單位和社會組織的積極性,形成全社會共同守望精神家園、傳承文化基因的氛圍”。
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建水紫陶燒制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全國政協委員田靜經過一年的調研研究,提出在民族地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職高)增設非遺技藝專業、保障師資隊伍的建議。
“非遺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傳承的是活態的歷史文化。”田靜認為,非遺在民族聚居鄉村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及廣泛的影響,但是必須通過職業技術教育的轉化來達到“守正創新”的目的。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級非遺項目彝族手工刺繡傳承人喬進雙梅,建議教育部門和旅游部門進一步推動非遺文化進校園,在一些中小學、中專學校開設彝繡等興趣班,促進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
同樣作為非遺傳承人的全國人大代表李紹玉則聚焦非遺工坊建設。“非遺工坊讓很多農村留守婦女既能增加收入,還能就近照顧家庭,她們都很滿意。”李紹玉表示,工坊工作內容有必要向幫助當地解決工藝難題、改善產品設計、開展普及教育宣傳等方面延伸,以便更好地發揮平臺載體作用,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滿足群眾多樣化需求。
3 為時而著,為民而創
在貼近時代脈搏和人民生活中鑄造文化精品
文藝為時而著,為民而創。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2020年,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脫貧攻堅、抗擊疫情等主題,廣大文藝工作者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以精品奉獻人民,為偉大祖國鼓與呼。
“如今,我國全面進入實施鄉村振興的階段,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部分,廣大文藝工作者有了更廣闊的施展才華的天地。以美術界來說,就能發揮多方面的作用,特別是助力鄉村文明建設。”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呼吁,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更加腳踏實地,去表現鄉村振興中的各種感人事跡,去描繪鄉村振興的新作為、新氣象,謳歌時代精神、中國精神,為鄉村振興作出積極貢獻。
“文學創作要始終和生活在一起。文藝工作者要隨著時間、隨著人民實踐的前進、深化,生產更多的人民期待的文學藝術精品。”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白庚勝表示。
農村群眾文化生活是否得到滿足,廣大農民精神風貌是否能改善,關系到鄉村振興的成效,更關系到整個社會文明程度能否邁上一個新臺階。
“讀書改變命運,我就是這樣‘逆襲’的人。”全國人大代表、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區紅寺堡鎮玉池村村民馬慧娟,對鄉村文化建設深有感觸。
在馬慧娟看來,自己能成長為全國人大代表,除了時代賦予的契機,還得益于文化的滋養。“我的書籍和經歷都是生態移民搬遷大歷史的真實寫照,我的故事更是知識改變命運的生動再現。”馬慧娟說。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俞金堯認為,文化本質上是一個地區生產生活方式的凝練和體現,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區之間密切的相互作用的產物。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之魂,要通過文化振興幫助老百姓發現身邊之美、家園之美、歷史之美、未來之美,使文化融入他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中,又使他們的生產生活、互動交流、守望相助等成為新的文化。
“要讓老百姓主動參與到文化振興中,通過引導他們挖掘自身的文化,發現自身的美、鄉村的美,構建他們心中的家園感,從而更自覺自愿投入到鄉村振興的各項建設中。”俞金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