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十四五”規劃開局貢獻文藝的力量 ——文藝界代表委員審議討論政府工作報告
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在京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代表國務院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代表委員們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全景式回顧了過去一年和“十三五”時期我國的發展成就,闡明了“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任務,對2021年重點工作作出有力部署,是一個鼓舞人心、提振信心的好報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文藝界代表委員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創作出能夠全方位展示宏大主題和新時代精神風貌、反映社會發展趨勢的優秀作品,大力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
歐陽黔森代表談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求真務實,令人振奮。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在疫情沖擊的背景下,中國經濟仍然實現了超預期的增長,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國家。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整個規劃科學理性,值得期待,我們對此充滿自信。
熊召政委員對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文化建設的內容感觸頗深。談及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他表示,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集合體,每個民族都有自己文明的源頭,要弄清每個民族的來龍去脈。同時,要弄清起源和流變的關系,所謂“流變”就是各個民族融入中華文明進程中產生的變化和呈現出的特色。要制定文明起源的中華標準,明確中華民族的文化身份,增強中華文化軟實力。今年,熊召政作為第一提案人,向大會提交了聯名提案“關于加強洪湖綜合治理的建議”。在他看來,洪湖是革命之湖,也是生態之湖,新時代的洪湖,紅色與綠色正交織成一首奮進的交響樂。將洪湖作為生態試驗區的歷史意義和生態意義,在于以洪湖為代表的千百個湖泊,會讓湖北越來越美麗。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偉大抗疫精神,推進公民道德建設”。陳眾議委員表示,“文化”在中華傳統觀念中既指狹義的人文精神,也指向廣義的物質生產。中華文化崇尚“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樂善好施、協和萬邦;提倡天人合一、因地制宜。在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比如在戰“疫”一線,無數醫護人員、專家、軍人、志愿者以實際行動踐行“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全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同時,見賢思齊、有容乃大也是中華傳統的基本信守之一。對于報告中提到的“深化中外人文交流”,陳眾議認為,除了固本強體,還應海納百川地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這不僅是民族之間、人民之間交流的需要,也是自我發展的妙方。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兼收并蓄、取長補短是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的重要法門。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說,就是“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當前,我國文化與世界各國文化的交流方興未艾,學術領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顯示了我國的開放包容和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愿景。國力強盛是文化自信和文化強盛的保障,文化自信和文化強盛則是綜合國力強大的前提。
張威(唐家三少)委員認為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和管理,發展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他建議,一方面要發展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另一方面還要加強對網絡個人隱私的保護。時下網絡上出現的明星粉絲群體“互黑”現象,其中有很多負面的東西,對我們的年輕一代影響尤為嚴重,需要從立法上進行規定,強化對網絡暴力的監管,不能讓戾氣在網絡上蔓延。而對于報告中提到的“精心籌辦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張威建議在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宣傳推廣方面,要從普通老百姓著手,通過講述他們的切身故事,讓大家感受冰雪運動之美。
徐錦庚代表談到,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的過程中,贏得了多次熱烈掌聲。這些掌聲,是代表們的強烈共鳴和心聲,是代表們對黨和政府的高度肯定和信賴。從會場內外氣氛中,最大的感受是兩個字——“自信”。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預期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以上,這同樣體現了一份自信。報告中的“推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盡早生效實施”,體現了中國的開放心態。對于全球經濟來說,中國的加入,毫無疑問將為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許江委員談到,政府工作報告是一份沉甸甸的大賬本,把全民之事、全年之事囊括在內。今年的報告中有兩點新的表述印象深刻。一是“弘揚偉大抗疫精神”,這既是向抗疫英雄致敬,也給文化藝術界賦予光榮使命,即創作出體現偉大時代精神的作品。二是“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這就要求我們“軟硬兼顧”,一體建設,即設施條件和內容創作兼顧,精品藝術與通俗文化一體。其中軟實力建設尤為重要。他建議為城鄉青年提供良好條件、創新平臺和傳播媒介,運用數字媒體為中國精神的文藝創造賦能。
張光北委員表示,政府工作報告篇幅不長,但意義深刻、實事求是、令人鼓舞、催人向上。報告既回顧了過往的成就,還提出了未來的奮斗目標,特別是對2021年的重點工作進行了清晰的安排部署。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報告中提出2021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以上,這樣的預期目標體現我們黨和政府有膽識、有魄力。相信在黨的領導下,一定能完成制定的偉大目標。作為一名影視演員,也要腳踏實地為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作出應有的努力。2035年要建成文化強國,影視藝術作為文化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要求影視工作者應腳踏實地、深入生活,緊扣社會發展脈搏,發現好故事、好人物,寫出好作品,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李梅委員談到,政府工作報告鼓舞人心,令人振奮。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戲曲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藝術形式。人民的需要是文藝存在的根本價值所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對精品戲曲藝術的需求不斷增加,審美水平不斷提高。作為藝術工作者,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心用情用功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要始終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守正創新,積極作為。在文旅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特別是隨著現代科技的發達、融媒體的發展,AR技術的創新,人民群眾對文化和旅游的需求已遠遠超出了走走看看的“在場性”,而是升級為重視體驗感、潮流化的“參與性”,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加強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發展,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戲曲人的應有之力。
劉玉婉委員說,文藝工作者無論是在舞臺上還是生活中,都應該是個有善心、有善行的人,同時也承載著傳播文化和探索藝術真理的社會使命。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到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劉玉婉今年的提案也與“一帶一路”有關。她建議,以國家級演藝文化企業中國東方演藝集團為圓心,打造“一帶一路”藝術團,并打造藝術融合推廣、主題作品創排、教育板塊延伸、舉辦國際藝術節、文化企業“走出去”“引進來”等國際化綜合藝術產業,整合國內國際藝術資源,推進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文化與科技融合下的演藝行業轉型發展。
(徐健、王楊、王覓、許瑩、周茉、李英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