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遠征委員:一批又一批藝術人才涌現 他們值得更多關注和認可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副院長馮遠征在提案中建議設立國家級話劇獎項,以更好地推動專業藝術人才隊伍的發展與傳承,為2035年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揮更大作用。
“中國話劇經過百余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一種較為普及的舞臺藝術形式,一批又一批的藝術人才從行業中涌現,他們值得更多關注和認可。”在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中,馮遠征談到了自己去年擔任中國戲劇梅花獎評委的經歷,當時不少藝術工作者和文藝團隊吐露的心聲讓他感同身受,“梅花獎每兩年只評15個名額,又限定在45歲之下,以致很多優秀的演員只能與獎項擦肩而過,留下一生的遺憾,而話劇演員更是沒有‘資格’參與該獎項的評選。”
目前國內話劇工作者所能參與角逐的國家級舞臺藝術獎項,唯有設立于1991年的“文華大獎”。從第15屆文華獎評選開始,取消了導演、編劇、舞臺美術等單項獎,只設文華大獎和文華表演獎。而中國話劇金獅獎最后一屆在2014年舉辦后,國內便再無為話劇舞臺單獨設立的國家級權威獎項。
話劇是百余年前的“舶來品”,卻已經在中國落地生根,成為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傳播形式。馮遠征所在的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更是在近70年的發展中不斷探索“話劇民族化”的道路,創作了《茶館》《窩頭會館》《龍須溝》等一批深入人心的舞臺精品力作。“國內話劇市場愈發繁榮,有越來越多的藝術工作者熱情投身于話劇舞臺。設立國家級話劇專業獎項,將是對從業者的一種認可和精神獎勵。”馮遠征說。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對話劇藝術工作者而言,這將是一個新的起點。一支充滿創作活力、健康健全的演藝人才隊伍,將是未來精品創作的基石。北京人藝第一期“社招”的表演學員培訓班日前順利結業,十余名學員經過一年多的學習最終成功與北京人藝“合槽”。劇院在原有“團帶班”以及與高校聯合辦班的人才培養形式上進行創新,首度從具有社會經驗的表演人才中進行選拔,依托劇院教學與劇目資源,培養出適合人藝舞臺的演員。人藝特色的傳承,歸根結底是人的傳承。
作為人藝中生代的濮存昕、吳剛、宋丹丹、梁冠華等優秀演員因為出演影視劇而有了更高的知名度。他們火了,也為劇院帶來了更多觀眾。如今看來,“打通劇場表演和影視表演的邊界是一件好事,青年演員想要利用空余的檔期去接拍影視劇,我們不僅不反對,反而鼓勵他們走上更多的舞臺去展現自己的風采,獲得觀眾的喜愛與認可,他們以劇院為榮,我們也以他們為榮。”馮遠征談到,話劇舞臺和影視表演的經驗是可以相互促進成就的,但作為一名專業演員,注意力應該始終放在如何提升表演的藝術品質,而非“流量”和“熱度”。
如今,中國話劇人正站在新時期的重要節點上。“一方面要繼承中國話劇傳統優勢,堅定文化自信,努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同時也要開拓眼界,向世界優秀的藝術家、創作者學習取經,在不斷創新中取得進步,抒寫新時代的中國故事。”馮遠征說,話劇是一種鮮活前衛、能夠及時反映時代變化的藝術形式,雖然網絡時代帶來了各種迅捷的媒介、豐富多樣的文化娛樂消費,但觀眾依然會走進劇場,戴著口罩也要看戲。“話劇永遠不會消失,劇場魅力永遠不會消亡。我們要創作更多無負于時代、無負于人民的好作品。”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