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到《朱鹮》振翅, 上海歌舞團為何能二度登上央視春晚舞臺?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①②)和舞劇《朱鹮》(③④)讓全國人民看到了中國當代文藝創作的“春光無限”。 制圖:李潔
“翩翩兮朱鷺,來泛春塘棲綠樹。”除夕之夜,上海歌舞團舞蹈 《朱鹮》“飛上”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1年春節聯歡晚會》,5分30秒的舞段濃縮了同名舞劇精華,25只神情各異、姿態蹁躚的吉祥鳥融入水天一色,帶來春的氣息與詩意。被驚艷的全國觀眾們迅速把“《朱鹮》絕美”刷上了微博熱搜。
從文華大獎獲獎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改編而來的舞蹈《晨光曲》,到蜚聲海內外舞臺的《朱鹮》選段,上海歌舞團兩部“現象級”舞劇中的精彩舞段都以獨立節目形式亮相春晚。近年來,上海出品的原創作品一次次為舞臺吹來創新風,它們的真誠與品質一次次踐行了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遼闊前景——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結合了舞臺藝術與電影蒙太奇思維,展現當代舞劇創作的美學新精神,完全可以被寫進舞蹈學院的教科書;《朱鹮》主題關乎全人類的共同命運,舞蹈將如此宏大的命題落實在珍稀鳥類上,既巧妙又精準地傳遞著人與自然界生靈平等共處的理念。”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說,“這兩部舞劇代表了上海乃至中國舞蹈創作的最高水準,讓全國人民看到了中國當代文藝創作的‘春光無限’。”
現代性融合創新舞臺美學,帶動視覺藝術突破
舞劇《朱鹮》是上海歌舞團近年來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爆款”之一。2014年首演至今,這臺舞劇已在世界各地累計上演250多場。一臺構思于11年前、首演于七年前的舞劇,為什么依然受到當下觀眾的熱烈追捧?
“觀眾在春晚舞臺看到了舞蹈外觀的‘形’,但他們被打動的根源還在于藝術內在的‘質’,即《朱鹮》所展現的現代審美與承載的價值觀。”著名劇作家、中國戲劇家協會顧問羅懷臻認為,在文藝工作者深入探索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過程中,《朱鹮》以其獨特的現代性融合美成為舞臺藝術美學創新點,“地球不只屬于人類,而是屬于藍色星球上所有的生靈。這種現代理念、文明意識契合了當下中國人民共同的價值觀,帶來更多情感共鳴和思想啟迪。”
上海歌舞團團長陳飛華回憶,《朱鹮》的創作沖動來自上海世博會期間的一次“偶遇”——世博會日本館展示著朱鹮的生態面貌,一幅幅美麗圖景打動了上海的藝術家。“《朱鹮》的故事,講述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話題。”創作團隊曾數次赴陜西洋縣、日本佐渡采風,深入了解朱鹮的生活習性,收集影音資料,豐富創作積淀,其間數易構思,傾注了無數心血和智慧,細細打磨四年才終于成型。
經過主創團隊的高度濃縮和精心打磨,《朱鹮》亮相今年央視春晚舞臺,驚艷了全國觀眾。上海歌舞團榮典·首席演員朱潔靜飾演鹮仙,另有24位女演員扮演群鹮,她們通過指尖輕顫、小彈腿以及面部微表情的精準演繹,表現出朱鹮的纖細與敏感。為了描摹出鳥類“涉” “棲”“翔”的優雅姿態,《朱鹮》創新舞蹈語匯——演員們下身肢體動作參考芭蕾等西方舞蹈元素,上身動作則采用中國舞元素,一股飄逸靈動的氣息撲面而來。
這種融合創新的思路延續到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不僅實現了多舞種大幅度跨界,還創造出交融性美學風格,集電影蒙太奇、音樂劇情境、大歌劇氣場等特質于一體。創作之初,離影片《永不消逝的電波》上映已有一個甲子,戰斗在敵人心臟的地下工作者“李俠”的英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但在我國舞蹈領域,紅色諜戰題材長期空白。舞劇創作不可能復制電影的線性結構,但全新的舞臺技術應該可以讓舞蹈空間“開口說話”!于是,“舞劇蒙太奇”“倒帶式回放”“可移動景片”等創新性藝術手法被帶到了舞劇里,舞者們舞出了英雄的告別:“同志們,永別了,我想念你們!”這耳熟能詳的深情告白,被賦予了“長河無聲奔去,唯愛與信念永存”的時代意義。舞劇打破回憶與現實的屏障,以全新的藝術形式詮釋了經典紅色故事的當代感動,成為席卷全國的“爆款”作品。
融入時代語境,激發“雙創”內生動力。對于“破圈”的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和《朱鹮》,羅懷臻認為,這些作品在主題表達、思想發掘、舞臺呈現等方面不斷探索新路徑,形成新的創作風氣,為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了可予借鑒的范例,由此能夠帶動本行業、本劇種乃至整個舞臺藝術、視覺藝術的突破。
“雙創”激蕩上海文藝創作活力,佳作迭出“有備而來”
目前,舞劇《朱鹮》已在國內外舞臺上演出了250多場,誕生兩年的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演出超過200場,仍一票難求。據悉,春晚演出后,上海歌舞團踏上全國巡演的道路,預計2021年這兩臺高口碑舞劇都將迎來第300場演出。
上海出品的優秀舞臺作品為什么能長演不衰?“在每一部新舞劇的項目研發和策劃討論中,我們始終慎之又慎,保持著‘時間只記住精品,藝術永追求一流’的態度。”陳飛華認為,上海多措并舉為文藝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創作生態。
又豈止是《朱鹮》與《電波》,又豈止是上海歌舞團。正如評論家們所言:“上海文藝創作佳作迭出,一切都是‘有備而來’。” 在文旅部發布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程”重點扶持作品名單中,上海出品的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雜技劇《戰上海》、滬劇《敦煌女兒》等11部作品入選,數量在全國各省區市中排名第三。據統計,為踐行和探索 “雙創”理論,上海于2016年開始實施“十三五”重大創作選題工程,截至2020年已積累了96部重大重要舞臺藝術創作選題,其中70多部已經陸續上演。在上海,促進文化繁榮發展的改革強音正越發自信,越發響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