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鹮》《永不消逝的電波》《騎兵》《朱自清》《石榴花開》組團,首屆“當代精品舞劇演出季”揚帆起航 “爆款”舞劇從上海出發,乘風破浪走向全國
《朱鹮》《永不消逝的電波》《騎兵》《朱自清》《石榴花開》……“爆款”舞劇將從上海出發,“組團”沖向全國舞臺。昨天,上海文廣演藝集團打造的首屆“當代精品舞劇演出季”宣布起航,一批優秀舞劇將于4月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亮相。這個春天,舞劇季將走進全國20多個城市,上演150余場,為觀眾奉上代表近年中國舞劇創作最高水準的盛宴。
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表示,中國舞蹈藝術匯聚了大批創作力量和表演人才,舞蹈推廣普及還有很多空間。上海打造“當代精品舞劇演出季”不僅為藝術創作立標桿,也為產業鏈升級闖新路,走在了中國舞劇創作演出的前列。
文旅產業鏈整合升級,推動精品舞劇乘風破浪走向全國
近年來中國舞劇創作十分繁榮,出現了一批人民評價、專家評價、市場檢驗幾個維度和諧統一的 “爆款”。新近創作的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騎兵》等一批思想性、藝術性俱佳的作品,從不同角度講述了精彩紛呈的中國故事,彰顯了昂揚向上的中國精神。“舞臺藝術生命線不斷延伸,前端是孕育和誕生,后續則需要通過演出不斷打磨提升。”馮雙白說。誕生于1964年的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已演出超過4000場,舞劇《絲路花雨》則在42年里演出3700余場,優秀藝術作品必須經受住舞臺的考驗,與廣大觀眾對話。
此次展演“當代精品舞劇演出季”的作品可以說代表了當下中國舞劇的最高水平。《永不消逝的電波》是舞劇歷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先后摘得“文華獎”和“五個一工程獎”;《朱鹮》《騎兵》《朱自清》《石榴花開》則獲得了中國專業舞蹈藝術最高成就的專家獎“荷花獎”。“荷花獎”舞劇評獎2009年落戶上海,2016年起入駐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助力上海充分發揮資源優勢,輻射文化品牌影響力,提升上海的文化生活品質。專家認為,上海舞劇創作已經誕生了現象級作品,形成了海派文化的歷史脈絡;與此同時,上海演出行業整合內容、劇場、平臺等資源,以品質標桿為目標對接市場和觀眾,促進國內演出舞臺的良性循環,對中國舞劇發展有借鑒意義和啟示性。
據悉,首屆“當代精品舞劇演出季”將以巡演方式走進全國20多個城市,成為一場流動的文化盛宴。舞劇季由中國舞蹈家協會特別支持,上海文廣演藝集團和上海國際舞蹈中心發展基金會聯合主辦,上海歌舞團、內蒙古藝術劇院、揚州市歌舞團、安徽省花鼓燈歌舞劇院聯合承辦。從一臺戲到一個舞劇季,上海文廣演藝集團與藝術院團合作,探索產創聯動更多可能性,提升整體產業鏈輻射力,挖掘中國優秀舞劇作品的市場價值。“相信標桿的樹立,將吸引越來越多的優秀作品匯聚而來,演出季可以成為全國舞蹈界交流切磋的行業盛會。”上海文廣演藝集團總裁馬晨騁透露,“當代精品舞劇演出季”將定期舉辦,推動優秀舞劇從上海出發,乘風破浪走向全國。“市場化運營將進一步放大上海在全國舞劇市場的引領地位,帶動更多原創作品問世。”
舞劇創作觀照現實,富有當代美學氣質
“當代精品舞劇演出季”通過匯聚來自不同地區、不同民族最高水準舞劇,集結中國舞蹈行業的頂尖舞者,搭建起優秀舞劇與市場觀眾之間的橋梁,推動舞蹈藝術的傳播和發展。
《永不消逝的電波》《騎兵》里革命烈士信仰堅定,飽含道義擔肩的壯懷激烈;美麗《朱鹮》去而復歸,蘊藏呼喚守望家園的人文情懷;《朱自清》描摹出知識分子剛毅不屈、正直愛國的文人風骨;《石榴花開》中民間藝人有著傳承傳統的樸素擔當。這些精品舞劇代表了當今舞臺創作的高水準和新方向,不僅有讓人印象深刻的名場面和舞段,也有打動人心的人物塑造和情感表達。通過無聲的肢體語言,舞劇動人故事觀照現實,引發觀眾強烈的藝術共鳴。
從敘事視角到舞臺呈現,多部舞劇富有當代美學氣質,也體現了中國舞蹈的新探索。據上海歌舞團團長陳飛華介紹,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音樂、舞美和服裝獨具文化符號的審美,呈現出電影級質感;《朱鹮》融合古典芭蕾的優雅華麗與中國舞的婉約靈動,以東方意韻為靈魂,彰顯創作者的人文情懷。揚州市歌舞劇院出品的《朱自清》則用生活化的肢體語匯再現《背影》《荷塘月色》等經典美文,嘗試讓文學與舞蹈攜手書寫人物故事。
“當代精品舞劇演出季”也推動具有濃烈地方特色的舞劇,進入更廣闊的觀眾視野。內蒙古藝術劇院黨委書記、院長李莉認為,《騎兵》將民族性和戲劇性、交響樂與民族音樂有機融合,描摹出騎兵戰士的家國情懷和精神風貌,展示了內蒙古人民“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集體選擇。安徽省花鼓燈歌舞劇院藝術總監金明則用“真實而接地氣”來形容《石榴花開》,舞劇以獨特的花鼓燈舞蹈,向世人展示了非遺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