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到2035年,我國將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激發(fā)全民族文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議》進一步將黨的十九大提出的目標具體化,將建成文化強國的目標確定在2035年,這是一個鼓舞人心的目標,也是一個充滿文化自信的目標。
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強在什么地方?至少應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文化更加自信。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文化自信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根本保障,又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個標志。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就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展示中華民族最耀眼的精神風采。為什么強調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談到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講到“兩個保持”:保持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的高度信心。隨著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的不斷推進,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心也不斷提升。這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源自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chuàng)造的革命文化,源自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深厚的歷史文化、激昂的革命文化、先進的當代文化,三者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有機融合,三者相輔相成,不可分離。更重要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得以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使革命文化得以在新的條件下弘揚光大,使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得以不斷提升、進步,從而為文化注入新的力量、新的生命、新的活力。所以說,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是歷史的又是當代的,是過去的又是未來的,是繼承的又是創(chuàng)新的。這種文化自信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時俱進,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與時俱進。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歷史的進步推動文化的進步,實踐的創(chuàng)造推動文化的創(chuàng)造,歷史每前進一步,文化就呈現新的躍升。到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我國人民將展現出更加堅定、更加自豪的文化自信。
第二,精神力量更加強大。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為什么中華民族能夠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傳、頑強發(fā)展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中華民族有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物質文明極大發(fā)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極大發(fā)展。當物質文明的大廈在中華大地巍峨屹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
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人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既有物質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物質需求是第一位的,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是最基本的,“民以食為天”講的就是必須先有物質基礎。但是,這并不是說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是可有可無的,人類社會與動物界的最大區(qū)別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的精神需求時時刻刻都存在,而且在現代化過程中,精神需求比重會越來越大。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必須抓好經濟建設,增加社會的物質財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須抓好文化建設,增加社會的精神文化財富。
我們黨的一大優(yōu)勢就是重視精神力量的培育和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要打好兩個基礎,即物質基礎和精神基礎;要改善兩個生活,即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要增強兩個力量,即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到2035年,中華民族必然展現出更加奪目的精神風貌,迸發(fā)出更為磅礴的精神力量。
第三,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文明是現代化國家的顯著標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社會文明程度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任務。”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發(fā)展、相互促進的結果,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雙飛的發(fā)展過程。
社會文明,包括社會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貎、文明風尚、行為規(guī)范。
思想觀念、精神面貌,集中體現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是一個國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如果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就會魂無定所、行無依歸。一個民族的文明進步,一個國家發(fā)展壯大,需要很多力量來推動,核心價值觀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的是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種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愛國主義始終是把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創(chuàng)新始終是鞭策我們在改革開放中與時俱進的精神力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體現著我們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全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
文明風尚、行為規(guī)范,集中體現在社會風氣上。風氣,是一種文明生態(tài),是一種文明環(huán)境,是一種文明存在方式。有了好的風氣,就有了大眾的文明自覺,就形成了好的文明風尚,就能夠養(yǎng)成文明的行為。好的社會風氣會使文明意識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成為百姓日用而不覺的行為準則,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對于社會文明建設,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堅持重在建設、以立為本,堅持久久為功、持之以恒,努力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guī)范。”習近平總書記明確了新時代社會文明建設的重要方法和重要方針,就是“重在建設、以立為本,久久為功、持之以恒”。這為我國社會文明建設提供了基本遵循。
第四,文化軟實力明顯提升。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說到底,是不斷提高綜合國力的進程。綜合國力,既包括硬實力,也包括軟實力;既包括物的因素,也包括人的因素;既包括有形的東西,也包括無形的東西。而且軟實力起著更帶有根本性、基礎性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中,最核心、最高層次的還是文化軟實力。這樣從國家和民族的整體實力來認識文化軟實力,既使我們在更高層次上來認識文化軟實力,也使我們在更高層次上認識綜合國力。以往,一講到綜合國力,人們往往想到經濟發(fā)展,想到硬實力,很少想到軟實力。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軟實力與綜合國力關系的論述,把硬實力與軟實力統(tǒng)一于綜合國力之中,而且更強調文化軟實力的根本性、基礎性作用,這是對一個國家的發(fā)展觀、實力觀、文化觀的重大拓展,也對我們如何認識社會主義現代化、如何確立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如何從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指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我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關系我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建議》在確立2035年遠景目標中,突出強調了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這個目標,提出建成文化強國,要使“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
文化軟實力,說到底是文化價值和文化傳播兩個方面。文化價值是靈魂。對于文化來說,思想和價值觀念是靈魂,一切表現形式都是表達一定思想和價值觀念的載體。思想和價值觀念強不強,決定著文化軟實力強不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這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說,取決于其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文化傳播是載體。文化價值是通過傳播來實現其以文化人、以文塑人的作用的。傳播力決定影響力。沒有廣泛、有效的傳播,再好的文化價值也不能形成社會的價值共識。文化傳播不是一個固定模式,而是千變萬化、千形百態(tài)、千言萬語。文化傳播,很重要的特點,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潛移默化、寓教于樂,使人們在美的享受和身心愉悅中得到思想的啟迪、心靈的陶冶、道德的升華。
文化軟實力,還體現在對外的文化影響力上。要使世界更多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歷史底蘊深厚、各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和諧的文明大國形象,政治清明、經濟發(fā)展、文化繁榮、社會穩(wěn)定、人民團結、山河秀美的東方大國形象,堅持和平發(fā)展、促進共同發(fā)展、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為人類作出貢獻的負責任大國形象,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充滿希望、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大國形象。
到2035年我國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之時,我國文化軟實力將顯著提升。軟實力與硬實力并強,將成為社會主義中國的一個顯著特征。
第五,文化達到高質量發(fā)展階段。文化強國必然是高質量文化產品極大豐富、人們精神文化需求得到充分滿足。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我國文化產品已經解決了短缺的問題,有了充足的文化產品數量上的供給。隨之而來的,是質量問題突出出來。人民群眾對文化產品的意見,突出表現在文化產品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問題上。
文化強國,需要文化精品鑄就。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要造就史詩般的作品。史詩般的作品,代表一個時代的文化高峰,是一個時代文化繁榮的豐碑。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所進行的奮斗,推動我國社會發(fā)生了全方位變革,這在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人類發(fā)展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面對這種史詩般的變化,應推出中華民族新史詩。同時,優(yōu)秀作品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態(tài)、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陽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頂天立地,也要鋪天蓋地。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夠溫潤心靈、啟迪心智,傳得開、留得下,為人民群眾所喜愛,這就是優(yōu)秀作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要把質量作為文化產品的生命線,實行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推動文化產品創(chuàng)作生產由中低端邁向中高端。
發(fā)展文化事業(yè)是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權益的基本途徑。發(fā)展文化事業(yè),就是要讓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雙輪驅動,是我國文化發(fā)展的一個顯著特點。衡量文化產業(yè)發(fā)展質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經濟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產品。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tǒng)一,多推出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的優(yōu)秀產品。文化產業(yè)和旅游產業(yè)密不可分,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fā)展,讓人們在領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