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文化強國的科學內涵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高度,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還專門用一個章節“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對實現這一戰略目標作出全面部署,這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以來,黨中央首次明確建成文化強國的具體時間表,標志著我們黨對文化建設重要地位及其規律認識的深化,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推動建成文化強國提出了行動指南,為我們深刻認識新時代文化建設新使命、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明確了前進方向。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文化越來越成為國際競爭的重要影響因素,文化軟實力在國家綜合國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這對我們把文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下更大氣力推進文化強國建設提出了更為緊迫的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實現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必然召喚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我國是文明古國,是文化資源大國,但還算不上文化強國,迫切需要加快建設與我國深厚文化底蘊和豐富文化資源相匹配、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相適應、與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文化。歷史與現實反復證明:一個國家的偉大,首先在于文化的偉大;一個國家的強大,關鍵在于文化經濟的強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提出,發展最終應以文化概念來定義,文化的繁榮是發展的最高目標。因此建成文化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戰略目標和中華民族真正實現復興的重要標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之強,不僅表現為國際文化格局中的文化創新的程度、發展境界的高度、文化影響的力度等客觀態勢,更表現為其所具有的先進文化精神,以及對本民族文化價值理想所抱有的強大的文化自信。這就意味著文化強國的特征是文化上的強盛,文化上的強盛主要體現在文化生產力先進、文化凝聚力巨大、文化軟實力超強等方面。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科學內涵進行闡述。黨的十八大進一步強調了文化強國的戰略地位,豐富了文化強國的內涵,明確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同時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
黨的十九大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全局,深刻總結文化建設歷史經驗,科學分析國內外形勢,著眼于推動我國文化長遠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進一步深化了對文化強國戰略思想的認識,提出了文化強國的深邃內涵,這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同時強調,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基于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刻認識、全局和長遠的精準判斷,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并對文化強國建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從科學內涵上提出了新的表述,明確指出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這個科學內涵既與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強國建設的部署要求一脈相承,又提出了“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的新論斷,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文化強國建設的新定位、新要求。全會還部署了文化強國建設的三項重點任務,一是提高社會文明程度,這是面向全社會提出的宏偉目標,是文化強國的核心;二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這是面對各行業提出的重大工程,是文化強國的本質;三是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這是針對職能部門提出的總體要求,是文化強國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