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強國戰略的大格局中發展網絡文學
網絡文學自上個世紀90年代長足崛起以來,依托互聯網技術的飛速進步和其他力量的合力推動不斷發展演變,于今已成為當代文學領域最具活力的生長點、當代中國社會別具特色的風景線。20年來的網絡文學,實現了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的興盛與發展,也呈現出“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不足。如何在新的形勢下謀求網絡文學的良好生態與更大發展,無疑是網絡文學在新時代需要著力予以解決的重要課題。
正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之下,《習近平關于網絡強國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1月版)出版發行,為我們及時地提供了體現“中國特色治網之道”的精要表述。《習近平關于網絡強國論述摘編》,從九個方面收入了習近平總書記有關網絡強國的重要論述,深入闡述了網絡強國的主要思路與基本要點,系統論述了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戰略性的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為我國網絡事業的建設和網絡文學的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思想指引。認真學習和深入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強國的重要論述,對于我們在大戰略與大格局中來認識和發展網絡文學,不僅十分必要,而且至關重要。
從戰略高度上認識網絡文學
隨著網絡文學的強勁崛起,尤其是以IP為中心的網絡文娛產業的蓬勃發展,形成了從文學閱讀、文藝消遣到文化產業的綿延鏈條,人們越來越看到網絡文學的高度重要性與多種可能性。但也毋庸諱言,人們對于網絡文學的看法,還多局限于網絡傳媒的行業領域,文化生活的局部范圍,還沒有站在“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這樣的戰略高度和更高層面,把網絡文學看成其中的有機構成,并發揮網絡文學在網絡強國戰略中的特殊作用。因此,以戰略層面和全局視角看待和認識網絡文學,是需要認真加以解決的首要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建設網絡強國”戰略,是黨中央從黨和國家的事業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決策。我們要把網絡文學放置于網絡強國的大戰略里,在這樣一個總態勢和大格局中,來看待網絡文學的位置,認識網絡文學的功用。這就需要我們超越既定的行業范疇,走出狹隘的文學視域,從國家安全和國家發展的總要求,從人民大眾的工作與生活的總需求等方面,來衡估網絡文學在其中所能發揮的能量,所能起到的作用。充分認識其在文化軟實力、信息現代化、話語主動權等方面的綜合作用,使網絡文學在發展自身、滿足讀者、服務社會的過程中,不斷強筋健骨,日益做強做大,成為網絡強國戰略中的中堅力量。
事實上,網絡文學在發展演進中不斷“出圈”,持續繁衍,使得它現在已不僅僅是一種文學現象。廣義的網絡文學,除去經由類型化得到極大發展的網絡小說外,還應該包括網絡詩歌、網絡散文、網絡紀實文學、博客寫作、微博寫作、微信短文、記事日記、記感隨筆等等。這樣一種多形式、多樣態、多動機、多功能的文字寫作與文化傳播,使得網絡文學在許多方面都與傳統文學明顯不同,具有文體的綜合性、傳播的廣泛性、信息的及時性等重要特征。這也使得網絡文學不止是一種文學現象、文化現象,可能還是一種輿情現象、一種意識形態現象。因此,如同“互聯網已經成為輿論斗爭的主戰場”一樣,網絡文學事實上已經成為各種力量相互競爭的主陣地。
把網絡文學置于網絡強國的戰略之中,重要的還在于一定要把網絡文學放在國家文化總建設和當代文學大格局之中來看待。網絡文學20多年的發展演變,已使它成為了當代文學中的一個重要板塊。我曾在2009年的一篇文章中,把當代文學的結構性變化描述為“三分天下”,即幾十年來基本上以文學期刊為主導的傳統型文學,已逐漸分離出以商業出版為依托的市場化文學(或大眾文學),以網絡媒介為平臺的新媒體文學(或網絡文學),并強調:當下文壇這種正在一分為三的情形,帶有相當的必然性。這樣一個走向的動因,無疑是綜合性的,并非單靠文學本身所能促動和形成。我們需要做的,或者我們應該關心的,不是這樣一個格局該不該有和好與不好的問題,而是必須面對這樣一種已經存在的現實,在走近它和認識它的過程中,就其如何良性生長和健康發展做出我們實事求是的預見和力所能及的努力。現在已經過去了10年多,這種“三分”的狀況已經成為基本定勢,而且相互之間彼此分離、互不走近的情形也在改變,但客觀地看,無論是網絡文學從業者,還是傳統文學從業者,大家對于網絡文學的認識與觀感,都既有各自的角度,也有各自的局限。但這些看法存有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都只從文學的角度去看待,沒有超出單一的文學范疇,看到網絡文學的超文學意義,因而也沒有看到它在自身的發展中對于文化建設的強力促動,對于文學格局的深刻影響。因此,在當代文學的結構變化和歷史發展中去看待和把握網絡文學,有助于我們認識網絡文學的諸多功能與意義,也有益于網絡文學從業者認識自己的重要責任與使命。
以質量提升謀求更大發展
網絡文學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不斷走向題材的豐富與類型的多樣,產生了不少讀者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也為影視、游戲、動漫等文藝形式提供了豐富的創作資源,滿足了人民群眾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但在這一過程中,也累積了不少的問題,如由寫作的快捷性、作品的速成性,造成的文字粗鄙化、敘述同質化等。因此,當前的網絡文學,事實上已進入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走出“數量”增長的粗放階段,為以質量提升工程的實施謀求更大的發展。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把“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作為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并具體而明確地提出“實施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加強現實題材創作生產,不斷推出反映時代新氣象、謳歌人民新創造的文藝精品”的高遠要求。這樣的要求,既瞄準著“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高遠目標,又切合著當下文學創作與文藝生活的發展實際,對我們在新時代社會主義文藝事業建設中的著力點,都有明確的指引與具體的要求。這些重要的意見與扼要地提示,實際上就是今后一個時期文學事業與文藝工作的奮斗目標,更是網絡文學由“求生存”向“謀發展”轉型升級的惟一路徑。
文學的使命與創作的追求就是“為人民創造文化杰作,為人類貢獻不朽作品”。而這,也正是我們這個偉大的新時代所迫切需要的。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所作的《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報告,明確地指出我們當前和今后所面臨的新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里的“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當然包含了通過優秀作品豐富文化生活和增強精神力量的需要。這里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自然也包含了文學創作與文藝生活的不平衡、不充分發展,這在網絡文學向網絡文藝與網絡文娛的不斷擴展之中表現得更顯見、更突出。毋庸置疑,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要義,是要有更多更好的文藝精品力作。因此,習近平總書記的報告在談到“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時,特別強調“要繁榮文藝創作,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加強現實題材創作,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提升文藝原創力,推動文藝創新”。這里既明確了文藝精品的幾個重要標準,又提出了創作和生產文藝精品的主要措施。從這樣的總體性要求來看,包括傳統的嚴肅文學與網絡的類型文學在內的當代文學,在新時代的重要目標與基本任務,就是搞“精品力作”的創作與生產。圍繞著“精品力作”這個中心,無論是傳統文學,還是網絡文學,抑或是文學的評論與研究,文學的組織與管理,在各自發揮作用的同時,還應該在整體上形成一種合力,造成促進“精品力作”產生的良好氛圍與有效機制,通過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的不斷問世,來協同努力構筑新時代的文藝高峰。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在談到“創作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時,特別提到“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改變了文藝形態,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藝類型,也帶來文藝觀念和文藝實踐的深刻變化”。他殷切地期望在這一新興的文藝領域“產生文藝名家”,使這一文藝板塊“成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的有生力量”。這段有關網絡文學的重要論述,既包含了中肯的評估,也蘊含了很高的期待。網絡文學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它本身就是改革開放的產物,因而既扎根于巨變中的中國現實泥土,又帶有鮮明的中國文化特色,它在吮吸著各種營養促使自身的不斷健康成長中,也理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事業建設和網絡強國的偉大工程中,發揮自己的獨特作用,做出自己的積極貢獻。從這樣一個遠大又崇高的目標任務來看,網絡文學的廣大作者與從業者,委實責任重大,使命光榮,須為此孜孜以求,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