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亦是人間好風景
潮劇《繡虎》
粵劇《紅頭巾》
抗疫題材,戲曲如何介入時代
“抗疫”無疑是2020年最醒目、最重要的詞匯,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一切按下“暫停鍵”。抗疫伊始,戲曲人就以戲歌、戲曲選段等方式投入到抗疫的洪流中,為抗疫一線的勇士們加油鼓勁。
就像江蘇最先派出援鄂醫療隊前往湖北一樣,文藝蘇軍也在第一時間率先呼應當下,2月,劇作家羅周完成【九轉貨郎兒】《眷江城》填詞,3月,經作曲家遲凌云訂譜,由71歲的石小梅老師領銜,江蘇省昆劇院三代共11位演員聯袂演唱,錯峰進棚錄音,推出磅礴大氣的昆曲套曲《眷江城》,書寫赫赫戰疫長卷的同時,體現出昆曲人的大愛與堅守。隨后,羅周相繼推出京昆版大戲《眷江城》(編劇羅周,昆劇版導演韓劍英,京劇版導演陳霖蒼),以一對醫生、餐飲工作者之母子情感為主線,描寫抗疫一線方方面面的感人場景。京劇版《眷江城》特邀湖北京劇院院長朱世慧為藝術指導,與湖北京劇院共同參與主創,奏響兩地攜手共建、共同抗疫、致敬抗疫英雄的時代之歌。昆曲版《眷江城》是近30年來江蘇“省昆”首次排演當代題材大戲,古老昆曲傾盡全力用貼近時代的表演語匯詮釋當下、思考生活,最終這部充滿勇氣、深情的探索之作贏得了觀眾的鼓勵與掌聲。
此外,鹽城建湖淮劇團創排的《谷家大事》(編劇陳明,導演李杰)充分發揚“淮劇之鄉”的特點,以小人物來記錄大時代,以當地種糧大戶捐獻大米的真實事件為故事原型,以蘇北里下河地區一家人的喜怒哀樂去展現抗疫背后的點點滴滴,生活氣息濃厚,家長里短,喜聞樂見,紅塵煙火氣,最撫凡人心。上海評彈團推出原創評彈劇《醫圣》(編劇朱恒夫,導演吳佳斯),以東漢名醫張仲景為主人公,選取張仲景擔任長沙郡太守期間,幫助當地百姓抗疫,借古喻今,在新冠肺炎全球肆虐的大背景下,向醫護工作者致敬。
在資訊高度發達的今天,抗疫題材作品的創作,對全國編劇來說,不啻于一張“全國統考卷”。同樣的素材,甚至同樣的時間里,怎么編成戲、編好戲,如何開掘、如何表達,如何在“看得到”的素材里找到“看不見”的內容,非常考驗編劇。無論你的素材多么感人、講述多么真切,如果沒有對生活本質的把握與思考,沒有對素材的提煉、消化和加工,沒有編劇的獨特發現,就很有可能成為“趕浪頭”“趕潮流”的作品。艱難歲月的不朽之作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要考慮作品的誕生,更要考慮作品的生命力。
脫貧攻堅,戲曲人的在場書寫
2020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描繪和抒寫、記錄和謳歌現實生活的滄桑巨變,描寫14億人民奔向新時代、新生活征程中的悲歡、苦樂、奮發,是當代文藝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以脫貧攻堅為主題的劇目成為劇壇重要組成部分。
上海越劇院創排的《山海情深》(編劇李莉、章楚吟,導演楊小青),講述了上海設計師幫助貴州苗寨鄉村竹編事業發展之事。既寫出了地域與人文特色,又彰顯了扶貧理念和追求上的獨特性。圍繞竹文化的開發與脫貧,既是真實的(大)山(上)海地緣之情,又是內心世界彼此擁抱、彼此開闊、彼此充盈的生命體驗,寫出了脫貧攻堅的歷史意義,展現了扶貧干部的崇高奉獻。張家港錫劇藝術中心出品的《追花》(編劇羅周、何晗,導演董紅),清新優美,雋永抒情,充分彰顯錫劇劇種的特點,可謂扶貧題材中一首雋永的詩。劇目以張家港與貴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州全面結對“攜手奔小康”為素材,講述支教老師李小小對山區孩子的關愛。劇中“追花”一語雙關,追的既是大自然的花朵,更是祖國的花朵,詩意盎然,別具深情。安徽安慶再芬黃梅藝術劇院出品的黃梅戲《鴨兒嫂》(編劇謝樵森、陳佑國,導演陳佑國)通過講述“鴨兒村”村民的脫貧故事,以熱氣騰騰的語言展現了安慶地區農村的生活百態,最讓人回味的是鴨兒嫂發現村里有人將吃了催肥精的大麻鴨趕上了進城的貨車,她拼命追車,一定要把其中混雜的假冒偽劣的大麻鴨追回來,一個農村大嫂的誠信誠實和扶貧路上脫貧村民內心世界的改變躍然紙上。
無數的創作實踐告訴我們,不能狹隘地理解“扶貧”、套路化地述寫、簡單化概念化地“趨時”、淺層次表面化地歌唱“現實”,僅凸顯現時的“宣傳效應”,而應遵循藝術規律,重在寫好鮮活的人物,重在寫好這些戲劇人物的命運走向,展示更為深層的人性思考與文化底蘊。
獻禮百年,主題創作未雨綢繆
2021年將迎來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作為重要的主題性創作,不少院團已經未雨綢繆,提前拿出獻禮劇目,準備演出的過程中精心打磨,悉心修改,這些作品成為2020年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廣東省粵劇院排演的粵劇《紅頭巾》(編劇莫非,導演張曼君)展現了一群三水女人的奮斗史,以新加坡華人建筑女工群體為題材創作,獨特的歷史現象、別致的女性視角、濃郁的地域色彩,加上張曼君導演的詩性魅力,《紅頭巾》帶給觀眾的不僅是審美的享受,更有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啟迪。值得一提的是,該劇的舞臺設計大量運用抒情寫意的手法,用戲劇的當代表達和創新手法講述歷史故事,產生新的藝術效果。姐妹結群坐在前往新加坡船底艙,從小孔中看到星光閃閃,寓意著她們雖然身陷囹圄但是未來曙光可見,在異國他鄉的“紅頭巾”姐妹望海興嘆,望月思鄉……以景抒情、以景寫意的手法營造出悲喜交加的情感氛圍,讓整個舞臺充滿詩意。
同樣挖掘本土資源的還有湖南京劇保護傳承中心,由他們創排的京劇《向警予》(編劇張烈、李薇薇,導演王青),截取了湖湘兒女向警予就義前的最后一年里主編黨報《長江》、留學尋求真理、致力婦女解放等片段,展現向警予追求理想、忠于信仰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格,同時也表現了她對兒女的思念之情,對蔡和森的革命伴侶情誼,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無限忠誠的情懷。西藏藏劇團出品的現實題材藏戲《次仁拉姆》(編劇索朗占堆、郎加旦增,導演索朗占堆)取材于上世紀60年代,次仁拉姆帶領村民成立“朗生”互助組,發憤圖強、自力更生開展農業生產,走上康莊大道的故事。全戲充分展示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次仁拉姆與廣大翻身農奴一起,從黑暗走向光明、從落后走向進步、從專制走向民主、從貧窮走向富裕的奮斗歷程。唐山評劇院推出評劇《相期吾少年》(編劇劉恩平,導演童薇薇),首次聚焦李大釗的夫人趙紉蘭,以趙紉蘭的視角,敘寫了李大釗、趙紉蘭這對患難夫妻兼革命伴侶的相濡以沫、相攜以行、相期以知,完成了“革命者身邊的人”成長為一個“革命者”的人物塑造。此外,北京京劇院創排的《許云峰》《李大釗》也都是致敬英雄、謳歌英雄的力作。
與同類題材不同,作為民營院團的代表,上海文慧滬劇院出品的滬劇《早春》(編劇馬凌珊,導演吳佳斯)風格別致。這部作品將“左聯五烈士”之一柔石的故事搬上戲曲舞臺,塑造了柔石的革命形象。但它沒有革命歷史題材常見緊張的斗爭情節、激烈的戲劇沖突、極致的情緒渲染,反而以“不激烈、不張揚”的敘事風格,娓娓道來,與劇種、與人物相得益彰,使得作品具有獨特的文人氣質和韻味。
類似審美風格的作品還有杭州越劇傳習院出品的《黎明新娘》(編劇莫霞,導演俞鰻文),改編自電影《七月流火》,以著名孤島抗戰女杰茅麗瑛為原型人物創作。劇目充滿浪漫主義色彩,舞臺青春靚麗,讓人眼前一亮。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早春》《黎明新娘》的主創都是“80后”女性,使得作品的質感與風貌有著極為獨立、雋永的氣息。
歷史劇,文化蘊涵普遍提升
與往年相比,歷史劇的比例明顯增加,且品相不俗,雖然數量上不如現實題材作品,但整體而言,戲劇創作之精神高度、文化內涵、藝術價值都引人矚目。廣東潮劇院出品的《繡虎》(導演盧昂),是由郭啟宏先生根據自己的成名作《天之驕子》改編而來,也是他報效鄉梓的一部力作。講述東漢末年曹操之子曹植、曹丕在王位繼承過程中所歷經的殘酷斗爭與較量,通過兩位手足兄弟不同的人格風貌比照,以及人物命運的跌宕起伏,展現出歷史的波瀾和詩性的光芒。陜西戲曲研究院創排秦腔《關西夫子》(編劇姚金成,導演張平),以“四知先生”楊震為主要人物,力圖書寫以楊震為代表的中國古代知識分子身上秉持的“慎獨”精神,描寫以一己之力挺身而行的儒家夫子。南京市越劇團的《鳳凰臺》(編劇羅周,導演翁國生),以李白及其詩作《登金陵鳳凰臺》為基礎,展開詩性的想象與藝術的虛構,從一座城市的文脈、一段才子佳人的情感跌宕里,探尋詩與城的淵源、人與城的關系、人心與詩心的交匯。劇作對美好情感的極致表現、對人格自由的熱情呼喚、對文學詩意的生命追隨,引人感喟,讓人沉醉。由泉州市高甲戲傳承中心推出的《造橋記》(編劇鄭懷興,導演呂忠文、陳江峰)則是一出諷刺喜劇,故事發生在古代南方的子虛縣。喬少爺為實現母親在流經縣境的烏有江上建橋的遺愿,試圖以經商籌資,豈料遭人詐騙而傾家蕩產。正在他心灰意冷欲投江尋死之際,偶遇流浪漢“喬管家”,并被說服參與喬管家策劃的“造橋”騙局,從此主仆二人行走江湖,閱盡世道人心……故事情節結合了高甲戲以“丑”為美的欣賞習慣,公子丑、傻丑、袍帶丑、女丑、家丁丑舞臺上一應俱全。這個子虛烏有的故事是鄭懷興32年前的舊作首次完整的搬上舞臺,但是今天看來并不過時,反而更加貼切,更能夠面對我們今天內心的困境,觀眾忍俊不禁的同時又發人深省。無錫錫劇院一改江南婉約的劇種特點,出品的《泰伯》(編劇羅周,導演張曼君)以江南始祖泰伯入戲,意在通過講述3000年前吳文化開拓者、江南人文之祖泰伯的故事,展示其禮讓仁孝、清廉守信、開拓進取、勇于擔當的寶貴精神,以突顯千年江南文脈。劇中的泰伯是中國民族文化中至善至德、心存高遠的代表人物,該劇以中國審美講述中國故事,演出風格古樸雅致,是一部探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本源之作,是對民族文化起點的探尋與頌贊。
老樹新花,復排經典與經典移植
說到經典復排,山東省京劇院的《奇襲白虎團》無疑是2020年爆款。該院與《奇襲白虎團》有“天然的緣分”。1950年,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的同一年,山東省京劇院的前身“山東省立實驗京劇團”組建;1958年,志愿軍京劇團回國并入山東省京劇團;1964年,《奇襲白虎團》進京展演,紅遍全國。70年后,山東省京劇院再次排演《奇襲白虎團》,意義不凡。新版《奇襲白虎團》經典再現,既保留了原來的精華,又更加注重體現時代性、觀賞性。主創團隊對劇本進行了梳理,以當代語言詮釋經典,并將保存了50多年的舞美、道具、服裝等修復使用,保留了原有舞臺風格。
2019年年末,中國評劇院以移植鄭懷興老師的成名作《新亭淚》引發業界廣泛關注,不只是評劇劇種的題材拓展,更是評劇劇種的審美革新。2020年,中國評劇院再接再厲,又移植了徐棻老師的經典劇目《目連之母》《馬前潑水》。此次評劇院以年輕演員擔綱主演,用經典劇目為年輕演員保駕護航,用心良苦,為計深遠。而徐棻老師另一部作品《麥克白夫人》則被滇劇表演藝術家馮詠梅移植為滇劇,并在2020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中大放異彩。蘇州滑稽劇團則力邀羅周整理改編滑稽戲經典劇目《蘇州兩公差》,楊柳新唱,不只對原作之繁雜做了結構性的梳理刪減,更拓展和創新了原劇結尾,使之更為縝密完整。江蘇省錫劇院則本著本地劇種演繹本地故事的原則,推出新版《顯應橋》。主要講述無錫縣令梁士杰心系百姓、不畏強權、勇斗貪官,為民入世出世再入世的過程。減少事件過程描述,突出寫人之“情”:為民生挺身而出的情懷和經磨難矢志不渝的愛情。作為錫劇經典傳統劇目,新版《顯應橋》保留了傳統錫劇“小橋流水,抒情典雅,寫意空靈”的審美風格,也大膽嘗試了符合當下審美趣味的表現形式,讓觀眾耳目一新。既在審美上帶來了全新的視覺體驗,也通過音樂聲腔等方式不失錫劇傳統韻味,是省錫在戲曲現代審美方面又一次成功探索,受到了觀眾的熱烈好評。
以上種種,無論是經典復排的成功,還是經典移植的成功,毫無疑問,首先得力于戲劇文學的成功,劇作家對文本的演繹、賦予文本的精神價值是永恒的。
小劇場戲曲,風起云涌,生機勃勃
2020年,各類小劇場戲曲以堅守戲曲本體并嘗試與多種藝術跨界合作為主旨,賦予戲曲藝術全新的時代審美。
2015年創辦的上海小劇場戲曲節不斷吐故納新,堅定前行,已逐步發展成為青年戲曲創作表演人才的孵化基地之一,培育了大批青年觀眾。2020年,由上海小劇場戲曲節發展而來的“中國(上海)小劇場戲曲展演”正式更名為“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中國戲劇家協會成為主辦單位之一,為擴大活動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提升其學術性和藝術水準,樹立行業標桿等起到了穩舵領航的作用。“2020年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不僅劇種更加豐富、題材更為多元、劇目也更有新意。共收到申報劇目68部,展演劇目59部,委約作品9部,涉及25個劇種,進入展演的12部作品(其中川劇《桂英與王魁》因疫情影響未能演出),云集10個劇種,8位梅花獎得主,均為近年來新創或改編的高品質戲曲作品,在傳統戲曲表演中融入當代觀念和審美意識,以小劇場的形式,呈現古今中外題材的個性化創造,體現出新時代戲曲人守正創新的精神。
2020年10月,南京市文投集團提升改造原有的大華劇場,力邀知名戲曲編劇、導演、制作人李卓群擔任“群劇場”品牌的藝術總監。“大華大戲院·群劇場”從劇場到劇目,從孵化到衍生,從樣板到模式,力求打造中國小劇場戲劇頂尖劇場。2021年起,南京市文投集團將每年以雄厚資金扶持“群劇場”,孵化和打造全國頂級制作小劇場戲劇作品,大熱選題、名師向導、青春主創、明星包裝、矩陣宣發,為集結中國戲劇青春力量助力。“大華明星版”《惜·姣》也開啟了持續到歲末的“大華大戲院·群劇場”開幕演出季,《鑒證》《網子》《傷逝》《小吏之死》《驢得水》《御碑亭》《夜奔》《319回首紫禁城》等11臺小劇場劇目,為南京及全國熱愛戲劇的觀眾逐步集齊中國小劇場“必看榜”。
而從2014年起,由北京市文化局牽頭主辦的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也不曾停下腳步,藝術節創辦了6屆,每一屆都力求為觀眾帶來不一樣的小劇場戲曲的體驗。2020年正值徽班進京230周年,也是京劇位列“非遺”10周年,故此第七屆小劇場戲曲藝術節以京劇為主、其他劇種為輔共13部精彩劇目在繁星戲劇村輪番上演。除主展演單元,藝術節還加入了培源劇目孵化單元,設置了對戲·京韻新傳當代藝術展、戲曲高峰論壇、戲曲名師講堂、戲曲對話沙龍、梨園體驗工作坊、劇目研討會等配套單元,讓觀眾們以多元的方式走近戲曲,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