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畫報》:民國第一校園畫刊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是中國畫報出版的高峰期,時政、電影、戲劇、游藝、攝影、收藏等類畫報比比皆是,但唯獨沒有一本主要反映校園生活的畫報。
1931年9月5日,《青春畫報》在天津創刊,其編輯部設在南開中學校園,編輯、記者也多為在校學生,其內容更是以記錄全國各名校的教學活動、社會活動、體育活動及教師、學生對時局變化的看法為主。因此,《青春畫報》可謂名副其實的民國第一校園畫刊。
《青春畫報》為十日刊,每月5日、15日、25日出刊。自第23期起改為周刊,每周三出刊,8開道林紙印刷,共4版。該畫報營業部設在天津法租界32號路93號,由位于老西開教堂后中和里的百城書局承印。后接受社會捐款3000余元,自備印刷設備,從第22期開始實現自行印刷。該畫報擁有完善的通訊員網絡,全國各名校均有其通訊員,畫報所刊文章除頭版“社評”外,其余均為通訊員來稿。該畫報存世時間不長,約于1932年底停刊。
《青春畫報》頭版除刊登全國各名校畢業生、高材生的照片和廣告外,“編者的話”是編讀溝通的一個園地,如發布畫報改版消息、回應讀者提出的問題和建議、更正前幾期的錯誤等。“社評”是該畫報的品牌欄目,就社會熱點問題發表言論,雖然每篇文章不過千字,但觀點鮮明,語言犀利,切中時弊,很能代表民意。二、三版以圖片為主,兼有文字,開設有“學生的話”“時髦消息”等欄目,報道各校教學信息,介紹名校特點,交流學生的學習心得等。四版為小說連載和廣告,曾刊登鳧公的《街頭之泣》、老道的章回小說《連理枝頭夢》、鴻音的言情小說《靄如的夢》、璞的《被捕——紀念我的好友步魁兄》等。自第23期起開設“體育館”專欄,由“南開校父”嚴范孫的孫子嚴仁穎主編,及時報道華北地區各校的重要體育賽事,配以比賽現場圖片,發表各體育名家小傳和趣聞逸事。自第24期起邀請北平中央醫院醫生生景清開設“常識講座”專欄,發表他撰寫的有關醫學常識的文章,解答讀者在醫療保健方面的問題。
《青春畫報》雖是一本校園畫刊,但對當時的時局十分關注。
1932年, “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后,《青春畫報》立即派駐滬攝影記者李為偉到戰斗前線拍攝戰況。第22期推出“滬戰專頁”,以《巨炮轟擊殺人無數》《富村鬧市盡成灰燼》《流彈擊斃逃難人民》《殘體裂尸隨波飄流》《農民住房盡被焚燒》等圖片,客觀呈現日軍的侵略行徑,揭露“日人殘暴之萬一”,以使民眾銘記“這不可磨滅的一頁,暴日對我們民族那樣無人道的摧殘、違背公理的侵襲”,“希望華北同胞觀后,一致奮起,督促政府收復失地”。
1931年,日本侵略者蓄意發動“九一八”事變,派兵侵占中國東北。隨后,中國政府請求當時的國際聯盟派員來華進行調查。1931年12月,國際聯盟理事會通過決議,選派英、法、美、意、德五國各一名代表組成國際調查團來華。1932年3月,調查團抵達中國。為此,《青春畫報》刊登了十余幅國際調查團到訪平津的圖片,還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國際聯盟調查團自命負著維持世界和平的夸大使命來華了,一般膚淺的人認為國聯對中日事件要有種公平的判斷了。其實不然,他們自命是‘和平使者’,是‘人道’‘正義’‘公平’的代表,但是翻開他們的歷史看看,幾乎完全是列強經營非、亞二洲殖民地的名人。”所附“風涼話”表示:“國際調查團來華,不是考察中日方面的問題,是來游覽中國的名勝!國際調查團來華,各地官員特別歡宴,這一筆靡費,買賣軍火去抵抗暴日,夠多么值得!暴日的侵占我國,有顯然的事實可以證明,而國際調查團還要調查事實,可見得他們所需要的事實絕不是真事實。”還一針見血地指出,調查團的真正目的是“瓜分”和“共管”中國。
事實還是被《青春畫報》言中了。1932年10月,調查團公布調查報告書,報告書所認定的事實基本上客觀,但報告書中的建議及部分結論卻偏離了它所辨明的事實,報告書提出以國際共管取代日本獨占中國東北,這無疑是對日本侵略行為的偏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