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林舉:要物質扶貧,更要精神扶貧
中國作家網:您是怎么參與到中國作協脫貧攻堅報告文學創作工作當中的?
任林舉:中國作家協會和中國扶貧辦研究策劃這個主題之后,開始尋找作家進行深扎創作。接到這個任務之后,我就抓緊把另一個寫作任務的主體采訪部分采完了。這邊采訪,那邊寫,交叉進行。到冬天的時候,那部作品完成了,我開始全力以赴進行脫貧攻堅報告文學的采訪和創作。冬季的東北遍地都是冰雪,采訪的貧困村多數都在深山老林中,非常偏遠,路難行,采訪過程中我也克服了很多困難。在這期間,中國作家協會為了激勵我們,給我們打氣,在我們采訪和創作過程中召開了三次大的推進會,我們也覺得任務的重大和緊迫,身體力行,全力以赴。
冬季的采訪很艱難,有的時候走200公里,開車都需要花5、6個小時。延邊地區地靠邊境,彎路多,路窄路滑,積滿了冰雪,走路都提心吊膽。按照習總書記提出的“四力”標準,如果走不到位,腳力不到的話,作品肯定不行,肯定是無血無肉,沒有感情的。零下30多度,我們堅持往前走,每走到一個地方扎下來住幾天,跟當地的困難戶和干部緊密接觸,認真互動。住的條件不好,吃的也不好,有的時候一包方便面或者吃點餅干、喝點礦泉水就對付過去了,克服了很多困難。
對作家來說,這也是一次靈魂上的洗禮。一位作家只有走到最基層、最艱苦的地方,才算走到位。通過這次行走,我也在反思,過去的寫作確實存在蜻蜓點水、走馬觀花的毛病。當你真正深入基層,才知道當地人生存條件有多艱苦,扶貧干部的工作環境有多艱苦。在這種環境下,要克服那么多困難,取得這樣的成績,得付出多大代價和努力啊。只有親身經歷、親身感受到,跟他們一起同甘共苦過,你才能看到這一切的意義。
中國作家網:在這個過程中,有沒有哪件事或者哪個人給你印象特別深刻的?
任林舉:那太多了。幾乎每到一個地方,都有觸及靈魂的人和事件。比如扶貧干部深入基層,要改編村民觀念和意識。和龍市有個河南村,有哥兒仨就屬于失去了生活斗志的,家里比較窮,一直沒娶上媳婦,哥兒仨就在一起生活。他們有個毛病是比較懶惰。如果村干部不提醒他們,他家的地都不去動,天天蓋著被子躺炕上看電視,餓了隨便弄點吃的,屋里弄得跟倉庫一樣,下不去腳。如果人進屋,哥兒仨的眼神比較散淡,愣愣地看你幾秒鐘,然后再慢慢把眼神移到電視上,繼續看電視,就像你不存在一樣,也不問你來干什么。當地的扶貧干部去了之后,天天過去,跟他們聊天,幫他們打掃屋子,一點點讓他們接觸外邊的事物。去的時間久了,他們也變了,覺得人來了,要跟人打個招呼,人給我干點活,我要說聲感謝。再后來,村干部和扶貧干部跟他們一起收拾屋子,像跟小孩子立軍令狀似的打賭,一點點引導他們干活,經過長期的努力,哥兒仨后來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老大和老二都到村里的合作社勞動,扶貧干部幫老三聯系勞務渠道到韓國打工。后來哥兒仨日子過得都好了,現在也都張羅著娶媳婦,過正常的生活。我去的時候,哥兒仨的狀態跟原來已經不一樣了。所以扶貧最大的意義不是讓他們吃飽穿暖,而是改變人的思想,是扶志(智),扶持志氣和智力,要讓個人或者說基層產生真正的內生動力,然后奔向小康社會。從老哥兒仨這個情況來看,脫貧攻堅確實改變了基層農民的觀念和意志,讓他們樹立了奔向美好生活的信念。
中國作家網:您認為脫貧攻堅中,文學的意義何在?
任林舉:扶貧的目標是遠大的,指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次扶貧任務不僅僅是簡單增加一些居民的收入,它包括很多內容,包括新農村建設,比如說整個村莊的環境建設、文明建設;再有一個目標是激發內生動力,實現徹底的長期的脫貧,不返貧。我覺得真正具有本質意義的是通過這次大規模的脫貧攻堅,改變農村基層人民的觀念和意識。
作為一個作家,當看到國家和民眾發生這么大的變化,我覺得他是有責任和義務做全面的呈現和反映的。中國作家協會策劃的脫貧攻堅報告文學創作工程,它的意義在于全面反映偉大的時代,全面反映民情和國情。如果不深入走進去,僅僅看宣傳報道,很容易會反映得不全面,層次也不夠深。文學要延伸它的觸角,要更深層次地反映這個時代,我想文學的意義和力量也就在此。
中國作家網:您能談談此次脫貧攻堅報告文學作品的創作設想和感受嗎?
任林舉:我的寫作和采訪是交叉進行的。有的時候去一個比較艱苦的地方采訪完,回來就把這一部分寫出來。
創作的過程中我就在想,這本書如何定位,如何去寫?文學創作要盡量避免程序化,如果都按照表層來寫,那所有作品實際上相當于一部作品,因為寫的東西都是一樣的。那么我自己究竟要寫什么?我想文學作品要呈現出個性。個性是指不同地區脫貧攻堅的具體環境不同,當地民風不同,老百姓個性不同,再有作者切入的角度也應該不同。我會思考自己的作品要反映脫貧攻堅過程中的哪些問題,這件事要做成需要通過方方面面的努力,但我不能面面俱到地寫,這樣話又容易成為表面化的東西。所以我站在吉林省與全國其他地區的不同這個角度來寫,從我個人的思維方式和寫作風格與其他作家的不同出發來創作。我覺得各地的宣傳報道的脫貧攻堅的重大意義和實際效果已經很充分了,那么有沒有那些地方是我們沒有看到的呢?我想這才是一個作家需要表現的領域——回答表象背后的原因,甚至回答原因背后的原因,這才是一個作家需要做的。我的作品主要通過一些扶貧故事講述各級扶貧組織和扶貧人員如何克服困難,取得成績。通過一些現實問題的呈現,闡釋基層的扶貧人員如何解決困難,最后實現了精神和物質的雙重扶貧。
(劉鵬波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