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改編的歷史機遇
當下,網絡文學已經成為文創行業重要的內容源頭。就IP市場的觀察而言,網絡文學大約領先劇集市場兩三年。因此,想要看到兩年后由IP改編的電視劇模樣,可以先了解一下今天網絡文學的創作現狀和存量構成。
盡管當前劇集市場整體低迷并具有不確定性,但仍未改變市場當前的主要矛盾之一,即頭部IP的稀缺。所謂的頭部IP既需要故事本身具有一定的稀缺性,人設極致,也需讀者基礎的廣大。將一個好的IP打造成頭部IP,一個有辨識度的好故事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更重要的還是作品的共情能力。其次,典型人物的塑造也十分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講,所有“新”故事幾乎都是“新瓶裝舊酒”。故事內核與模型不變,外殼變成能夠與當下社會現實與社會心理對接、產生共情的內容情節。因此,從接受效果來說,好的IP應該是情感優先于人設,又優先于故事,即情緒>人設>故事。
但判斷IP是不是或能不能成為頭部IP,還不能僅就IP的內容構成和結構要素來判斷。作品最終還是要交由市場來檢驗。成功的頭部IP永遠是內容與市場口味博弈的結果。因此,其作品中既會有理性設計的部分,也會有非理性的部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我們看到,很多時候非理性的因素對判斷一個IP的價值往往有更重要的參考作用。相較而言,那些有廣博閱讀量和一定審美能力的讀者的判斷,有時或許更為有效。
就作品本身的內容和結構而言,頭部IP并不需要在所有要素方面達到平均或全部領先,只要能在某些關鍵要素上實現大距離領先,即使在其他一些方面還存在某些缺陷甚至也可接受。換句話說,要實現從頭部IP到超級劇集的跨越,首先要找到頭部IP廣受歡迎的核心要素,并努力將之放大。因此,準確還原就顯得非常重要。
此外,頭部IP往往還具有很好的成長性,生長周期較長。這并非基于當下的一日之功。同所有領域一樣,審美品位的提高也需要讀者能放下成見,走出舒適區。換言之,那些能迎合大眾審美一時口味的,并不見得就能一勞永逸、一招通吃,審美樣式的重復同時也意味著審美效果的“膩味”。只有能不斷提供新的、不一樣的,甚至有難度的文本,才有可能領“下一個”潮流之先。
就市場開發的潛力而言,年輕受眾永遠是頭部IP的“發力”目標,這也是所有有志于深耕IP和劇集領域的人的共識。所以,當我們分析IP的大數據時,并不能僅局限于已知閱讀市場里的讀者畫像,更需關注社會、文化、心理等諸多領域中發出的“弱信號”,或者說是在IP成長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那些具有不確定性的“變量”部分。
從目前網絡文學的分類前景和成熟度來看,女性向的網絡文學已經超越了過去常見的“情感+模式”的敘事模式,而變成了“類型化+模式”的形式,這也意味著女性讀者審美的覺醒與改變。整體而言,女性向網絡小說在IP改編方面是更具影響力優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