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作為身份共同體的“二本學生” ——從黃燈《我的二本學生》談起
    來源:中國作家網 | 明湖讀書會  2020年11月16日09:31

    明湖讀書會于2018年4月23日成立,是一個在暨南大學中文系現當代專業老師指導下由愛好讀書寫作的學子組成的讀書會,成員含本科生、碩士、博士百余人,成員從2019年起曾參與《作品》雜志的“品藻”專欄及“明湖杯”大學生文學評論比賽。

    申霞艷:《我的二本學生》是從黃燈心里緩緩流出來的,是從上課時的作文、課后的散步、日記本和課間零碎的對話、微信點對點的交流中來的。黃燈并沒有太多預設,任百草生長。黃燈自己曾是“70后”的二本學生,后來到F學校任教,接觸到“80后”“90后”的二本學生,這種代際和身份的對比打開了作品的縱深。黃燈溫暖、多情,有寫日記和保留“信物”的好習慣,她是生活的有心人,以寫作對抗時光的流逝。她的《一個農村兒媳眼中的鄉村圖景》引發了社會廣泛的關注。接著她又出版了《大地上的親人》,新作《我的二本學生》先在《人民文學》等刊物發表,后來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很多公眾號都有轉載、討論以及采訪。黃燈又一次切中了時代的脈搏。

    今天來談論這部作品,我以為至少有兩個方面是值得深入探討的:一是文學的角度,作為非虛構的代表作家,黃燈是如何將零散的“教學札記”結構成當代教育的考察樣本。二是從社會學角度發散開去,大家如何看待二本學生群體以及當代大學教育。

    姚鈺婷:《我的二本學生》是融翔實材料與廣闊視野于一體,鑄人文關懷與理性思辨于一身的非虛構作品。黃燈明顯不滿足于在書中單純羅列學生的故事樣本,而是志在“透過現象看本質”,思考一個個二本學生經歷背后所折射出的中國大多數普通年輕人的狀況,考察代際交替之間呈現出的差異以及時代變遷圖景。

    她在書中將其大學時所在的“9202班”和從教生涯中遇見的“062111班”“1516045班”進行對比,它們分別對應“70后”“80后”與“90后”三個不同群體。從個體差異的角度中跳脫出來,黃燈得以站在更高的角度來看國家發展、時代變遷中的二本學生命運。“9202班”的“70后”大多就業穩定,生活平靜安逸。“062111班”中“80后”的生活雖開始面對市場經濟帶來的功利、競爭,但也享受到了時代夾縫中的光芒,大都較好地安頓了自己的生活。給黃燈代際感最深的“1516045班”的“90后”,他們是信息時代的獲益者,同時也是市場化時代的壓力承受者。高漲的房價、嚴峻的就業形勢、昂貴的一線城市生活成本,使他們內心深處充斥著迷茫與沉重。黃燈的眼光是深邃且廣闊的,透過她筆下三代二本學生的不同遭遇,我們窺見了短短30年間中國經濟騰飛、社會快速轉型的大時代變遷境況。

    陳杏彤:我最為感動的是黃燈的身份切換,她不僅表達出老師對學生的關懷,還代表了父母、師長這一輩人對當代年輕人的洞察和理解。她之所以能跨越“海”和“淵”的代溝來給予年輕人體諒、安慰,是因為她并不將“70后”“80后”與“90后”視為斷裂的存在,盡管這三代人各具特色。作者注意到“70后”經歷的國企工人下崗潮成為一個家庭中的隱痛,并延伸至下一代的職業選擇上;廣東農村地區有大批“70后”常年外出打工,導致不少“80后”“90后”以“留守兒童”的身份成長起來;深漂第一代是否購入房地產成為第二代能否立足城市的決定性因素;“90后”面對著在“80后”人生際遇中就已出現的分化,突破階層固化日益艱難。《我的二本學生》帶領我們回望城市地理空間的變遷史。改革開放初期,一些錯過高等教育或被下崗浪潮拋下的“70后”來到珠三角,城市建設有大量的空白之處等待他們。“80后”在廣深發展的上升期步入社會,尚可抓住相對多的就業機會和平穩的房價,沿著時代縫隙的光芒尋找突圍路徑。待到“90后”就業之時,有限的公共資源已更難調配,廣州城的邊界向更為偏遠的從化、增城推移。面對日益逼仄的上升空間和飛漲的房價,社會的中間人群——二本學生無奈之下選擇撤退,于是呈現出1516045班的學生們“從沒想過留廣州”的局面。讀者們通過《我的二本學生》足以看見和了解“80后”“90后”,他們不是“新新人類”,而是與中國現代化發展同步成長起來的。該書也正在警醒著家庭、學校、社會以及學生自身都應將大學教育的意義回歸到“認識自我、了解自我”,即便并不能全靠“讀書改變命運”,但這句話始終不會成為悖論。

    李 丹:黃燈以極大的熱情探討廣深大都市和二本學生個體命運之間的關系,企圖從類似于社會固定群體調查報告式的記錄中找出二本學生群體畢業后生活狀況的規律。最后她發現學生個體的成長路徑充滿著多樣的變化,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氣息,他們的生命依托于廣州這個城市綻放得更加鮮艷。《我的二本學生》對于城市空間的描寫真實而又虛幻,龍洞多年前郁郁蔥蔥的樹木,參差錯落的樓房,多年后鱗次櫛比的商業中心,繁華耀眼的大牌商標,都是這個區域的實景。黃燈帶著眷戀、欣賞的情感為廣州龍洞著色,她筆下二本學生在自己理想城市打拼的感人故事也是一代青年生活的真實寫照。作為許多青年趨之若鶩的大城市,廣州以其包容的心態、開放的環境、發達的經濟、溫暖的天氣吸引著來自各地的年輕人,但它永遠不屬于某一個體,而是群體理想的映照。不過這座城市奪目的光彩會成為這群學生成長的底色,讓他們獲得更多的生活智慧,明白自己內心真正所要。

    馬妮娜:市場經濟下資本與資源主導的高等教育,致使就業壓力驟增,尤其當一線城市大企業的招聘簡章上赤裸裸地寫著“第一學歷為一本院校”,二本學生成為了被自動忽略的“他者”。在畢業就可能意味著失業的年代,社會一開始就為二本院校設立了一道無法跨越的門檻。

    在僅19萬字的文本中,作者通過一些具體小人物的故事,架構起了一部廣州的城市變遷史,諸如成長、教育、就業、房價、代際關系……都是廣闊、復雜的社會現實問題。這本書不僅僅是寫給二本學生,更是寫給所有人。寫給年輕人,讓我們在殘酷的社會競爭機制里,多一份堅持與希望、少一點功利與焦慮;寫給教育工作者,愿他們帶著眼睛和心,去關注朝夕相處的學生;寫給父母親人,希望他們給予正在成長的孩子更多的支持與愛,家庭始終是一個人勇氣的來源;也寫給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對年輕一代多一點寬容。

    劉悅華:作品聚焦當代普通青年群體的生存圖景和發展現狀,“二本”一詞,其所指不僅僅是高考過濾的結果,它映照著社會一個群體的生存狀態,小說善于追尋二本學生生活中的隱秘角落,深入描繪、刻畫人生軌跡,從“二本”的放大鏡里窺探社會的各種問題。作品將幾十年前的“二本學生”與當下的“二本學生”進行對比,發掘時代發展投射在個人身上的絢爛與陰影。二本學生生存在高校生態鏈末端,是樸實的工薪階層奮力追趕社會高速發展的腳步的結果。教育資源的相對匱乏,主體向上掙扎的生存形態,小鎮刷題家面對的生存困境,現實修羅場里,二本學生上演著與生活焦慮之間的困獸之斗。

    陳曉亭:人無法改變自己的來處,卻可以決定自己的去向。教育的意義,在于為自己的人生博得更多的選擇權。但年輕人進入社會后卻發現自己擁抱的并非光明未來,而是焦慮與迷茫。《我的二本學生》以教師視角觀照二本學生的生存圖景,折射年輕一代的普遍的命運走向。二本學生的尷尬,在于文憑所負載的那一絲希望,讓他們看到了似乎跳一跳便能摘到的果實,然而當他們真的試圖凌空一躍時,卻發現腳上的負重不斷將他們往來處拉扯,在夾縫的境遇中體會著“高不成、低不就”的懸空之感。他們雖生活在這個城市,卻不屬于這個城市。面對日益固化的階層壁壘,他們感受到了一種無話可說的麻木、一種無處突圍的無奈、一種無路可走的絕望,但廣東奮斗的商業精神的浸潤讓他們不甘于就此屈服。黃燈的寫作,正是以二本學生突圍的努力為標尺,丈量一個時代發展的未來空間。

    毛蘋清:黃燈將二本學生的命運與原生家庭聯系起來,家庭優越不僅塑造學生的性格,也讓她們擁有更大的試錯成本,能夠無后顧之憂地追尋心中所想。反之,貧窮的學生“沒有太多的選擇”。二本學生比之重點大學的學生處于更加尷尬的境地——他們屬于中國大學中最龐大但又不受重視的群體。黃燈清楚地看到了學生在不同領域的無奈與掙扎,但并不悲觀,她希望學生能夠明晰自己內心的選擇,從現實和命運中突圍。

    趙 琦:《我的二本學生》意在探討大眾化教育時代,鄉鎮青年的命運遭際與其身后家庭之間隱秘的關系,并追問中國普通年輕人突圍的方向及可能性。黃燈借“80后”“90后”兩代學生的“眾聲喧嘩”和他們碎片化的故事告訴讀者,關鍵是在大時代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賽道。就業壓力、學歷貶值這些現實問題似乎表明,學生們的去向越來越受制于其背后的家庭資源,但黃燈反對原生家庭決定論。一方面,她在結構性問題顯現的地方用人道主義的微光照亮那些踽踽獨行的奮斗者;另一方面,在她的書寫中,家不只是一屋一院,也是精神港灣,她重現了虛構文學作品中黯淡已久的家族精神。重視教育、堅忍不拔、開墾蠻荒,上一輩人有他們的局限,但正是父輩們的揮汗如雨和奮力托舉,無數青年才有機會走向更廣闊的天地。說到底,家庭只是一個起點,而朝著什么方向如何走下去,更多的是一個有關自我探索的問題。黃燈警惕分數、績點、證書、職稱這套世俗的價值體系,一個更好的社會不應該只有一個“標準答案”。她還追問,當教育的價值由“認識你自己”變為“改變命運”,數據、算法制造出源源不斷的層級、競爭和焦慮,拖著人在賽道上被動前進的時候,我們是否離真實的生活經驗和內心真正的需求越來越遠。

    譚 莉:大眾化教育時代,“985”“211”“一本”“二本”等概念涌現,將大學生群體分割成多個部分,但是能夠進入名校的學生終究是鳳毛麟角。處于大學金字塔底端的二本學生構成了沉默的大多數,他們既不受重視,也很難得到話語權。“二本學生”深知這一身份給人生道路帶來的阻力,他們身上獨立而堅定的精神卻讓人動容。黃燈注重呈現學生進入大學之后發生的蛻變,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承載家庭的殷切希望,通過教育離開家鄉,只身來到大都市打拼。當遭遇現實困境時,他們身上表現出“90后”一代驚人的毅力和耐力。無論是考研考公的路上屢戰屢敗,還是在就業路上磕磕碰碰,他們仍然堅定自己的路。競爭時代給二本學生帶來的危機感使得他們明晰自己的處境,不會做不切實際的夢,而是腳踏實地地前行。即便是有房的“深漂二代”也從未想過依靠父母輩的財產過活,他們都更注重自己的獨立奮斗。他們用努力將前人對“90后”的標簽重塑,“堅韌”“堅持”“堅定”或可成為其新的共名。

    郭 婧:《我的二本學生》為人們觀照這一群體提供了多個視角。一是珍貴的社會樣本。從包分配到自主擇業,二本學生的自由度雖提高了,但也意味著他們需要以一己之力來承擔就業、購房、養活家庭等的風險與壓力,與自由度成正比的是焦慮感也在大幅度提升。從學生視角閱讀,更使人產生共鳴。當教育只能給學生帶來“分數為王”的理念,當“二本”已然成為一個學生考研、就業的先決條件,我們是否應該反思在教育這條路上到底是走遠了還是走偏了。回歸“教師”的寫作視角,作者以平視的姿態記錄下了學生百態,其溫潤平實的語言,讓人深切感受到一個老師對學生的責任、用心與關愛。這份愛,也正是推動二本學生走到聚光燈下最真實的原因。

    (本文發于中國作家網與《文藝報》合辦“文學觀瀾”專刊2020年11月16日第6版)

    久久99国产精品视频| www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日本|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网站 | 国产成人精品曰本亚洲79ren|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精品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少妇精品久久久久久 | 亚洲国产综合第一精品小说| 久久久这里有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一| 日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 久久精品三级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不卡| 思思re热免费精品视频66| 国产精品国色综合久久| 午夜肉伦伦影院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99免费精品视频| 国产a不卡片精品免费观看| 在线日产精品一区|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毛片| 国产精品一级毛片无码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1区| 免费精品国产日韩热久久| 麻豆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久久|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网站| 色综合久久精品中文字幕首页| 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 久久精品网站免费观看| 久视频精品免费观看99| 国产精品涩涩涩视频网站|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视www| 四虎成人精品国产永久免费无码 | 日韩精品国产自在久久现线拍| 国产精品爱搞视频网站|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国产精品无码无卡在线观看久| 99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 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