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云臺》:勾勒匠心創作的精神弧光
歷史中的女性敘事不勝枚舉,影視劇中的“大女主”關切也常談常新。近些年,有不少展現女性魅力的歷史人物創作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近日,以歷史上著名的“鐵血紅顏”為原型的劇集《燕云臺》上線播出,該劇由唐嫣、竇驍、佘詩曼、經超等領銜主演,講述了聰慧率真的大遼少女蕭燕燕被冊立為后,在親情、愛情之間糾葛彷徨,最終決心割舍個人得失,傾盡一生造福蒼生的故事。劇中蕭燕燕的愛人韓德讓與夫君耶律賢等人,同樣懷有民族大義與興國之志,故事的講述中也嵌入以大遼為背景的獨特視野。
《燕云臺》的主線故事在正史中有豐富記載,可參考的民間傳說也不在少數,原著小說作者蔣勝男此次擔綱編劇重任,花費大量精力研讀《遼史》等相關書籍,并參考大量博物館史料,細膩的細節呈現使冰冷的歷史有了體溫。作為一部題材宏大的歷史劇,一副耳環、一襲錦袍、一件嫁衣、一項君臣禮節,都在為人物建立寫實的生存環境和完滿的生命邏輯。
在充分了解歷史人物性格與關系的基礎上,主創人員結合大遼特有民族特色以及禮儀習俗,串聯出邏輯鏈完整的故事。從契丹族信仰到遼國的世系關系,從橫帳三房之爭到民族融合,《燕云臺》沿襲了傳統敘事的風格,不斷勾勒著遼宋時期的社會風貌。以史書記載和漫長歲月淘洗留下的文化記憶為依托,展開合理的藝術虛構與美術創作,由此形成的作品就像歷史本身的包漿,閃耀著異域色彩的民族風情。
由此,觀眾如同置身于“復活”后的歷史現場,時而被帶入契丹塞外的旖旎風光中,時而被濃烈的情感所感染,時而又為有情人難成眷屬而嗟嘆。《燕云臺》的創作,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大眾對情感濃度、歷史厚度以及家國情懷的想象,而這種異質的審美體驗,離不開劇作前期耗費大量精力、匠心打磨的沉淀感。
劇中幾位主角的畢生志愿都是打破蠻俗、推行漢制,隨著遼漢等民族不斷融合,文明取代了原始,禮儀覆蓋了野蠻,民族也最終走向開化與統一。和平與統一不是劇中主角們的個人理想,而是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燕云臺》無疑是對這種進步歷史觀的審美化呈現。同時,個人情感與國家大義兩條線索穿插交織,彼此支撐,互為照應。而劇中人物所作出的抉擇,也讓這部劇集展現出了更具立意視野的大義光芒。
在情與義的權衡中,《燕云臺》對人物主體意志的弘揚有弧光,這也使得劇中人物性格更趨于飽滿,所流露的情感也更真摯動人。少年傾心、成年遺恨、暮年團圓,這讓觀眾看到的不止是喜聞樂見的愛情傳奇,更是特殊歷史年代下,那些負重前行的靈魂突破自我禁錮的故事。
“歷史永遠是現實的一面鏡子”,以古為鑒,可知興替,明得失。《燕云臺》這部作品守正創新,匠心打磨故事,潛心演繹人物,這一過程展現了該劇追本溯源的創作態度。而立足開闊的歷史視野,匠心打磨每一個飽滿角色,洞察那些處在命運十字口的人物如何找到自己的方向,并反觀當下的現實土壤與精神世界,則是《燕云臺》試圖觸碰的人文關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