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內蒙古騎兵 《大幕開啟》回首崢嶸歲月呈現精品文藝
草原遼闊、狂風瀟瀟、戰馬嘶鳴,馬背兒女英勇奮戰赴湯蹈火,忠誠無畏的蒙古馬誓死沖鋒勇往直前。11月8日晚,一部蘊含著家國情懷、人馬情深,萬物和諧愿景的大型原創民族舞劇《騎兵》即將呈現在央視《大幕開啟》的舞臺上。節目現場,主持人張蕾、講述人倪萍、主創團隊與特邀嘉賓帶你穿越往昔的崢嶸歲月,感受為人民而戰的騎兵風采。
蒙古馬精神貫穿始終 騎兵精神走進新時代
內蒙古騎兵戰士為人民而戰,為民族解放而戰。他們的偉大成就,書寫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史冊之中,鐫刻于歷史的豐碑之上。為將內蒙古騎兵這段氣勢磅礴的革命歷史搬上舞臺,向保家衛國的英雄致敬,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組織創作了中國首部以騎兵為題材的大型原創舞劇《騎兵》。全劇講述了內蒙古青年朝魯選擇共產黨,選擇正義,與愛馬“尕臘”參軍入伍,連同加入醫療隊的戀人珊丹一起披肝瀝膽,在革命戰爭中逐漸歷練成長為騎兵戰士,最終流血犧牲卻始終不改革命信念的故事。
《騎兵》既有民族舞蹈的特質,又有中華舞蹈的氣勢,在全國各類舞蹈中十分亮眼。獨舞、雙人舞、群舞各個精彩,不局限于傳統,又創新了許多舞蹈動作。舞美、燈光的視覺設計簡約、質樸,用大寫意的舞臺空間結構,在有限中突出草原無限的寬廣和壯美;在服裝的設計和制作上,尊重年代歷史與地域特色,用細節處理和考究的材質增添服裝質感和時代感。
伴隨著主持人張蕾充滿感情的開場,大幕緩緩拉開。演出過程中,現場觀眾幾經動容,雷鳴般的掌聲此起彼伏。特別是劇中忠誠無畏的蒙古馬“尕臘”,令人印象深刻,主人公朝魯與戰馬“尕臘”在戰斗中沖鋒在前,“尕臘”在最后一次戰斗中沒能再站起來。“尕臘”的形象不僅是一匹馬,更是蒙古馬精神的擬人化體現,舞劇《騎兵》將戰士與戰馬的深厚情誼刻畫得淋漓盡致。現場觀眾表示,“極具民族特色,讓我深刻感受到了蒙古馬精神!”“致敬草原兒女的勇敢和赤誠!”
《大幕開啟》聚焦臺前幕后 零距離碰撞戲劇舞臺
作為一檔全新的創新型節目,《大幕開啟》不僅為觀眾呈現了《騎兵》這個馬背豪情、兒女情長的動人故事,更為觀眾提供了零距離碰撞戲劇舞臺的珍貴機會。大幕開啟前,節目從真人秀開始,將鏡頭對準了臺前幕后的緊張場面,營造出真實的觀劇氛圍。后臺,演員們正在緊張地進行最后的化妝、彩排,力求呈現最完美的演出;劇院前,滿懷期待的觀眾正在候場,懷著崇敬的心情等待大幕開啟。豐富的細節、真實的現場感使得熒幕前的觀眾也身臨其境,對接下來的節目興致盎然。
主創團隊把心揉成土,把汗化成水,每一個動作都是用心澆筑的雕塑,精心打磨成就了今天舞劇《騎兵》的成功。演出節目后,《大幕開啟》特別設置了圍爐訪談環節,總導演、編劇何燕敏,朝魯扮演者趙磊、珊丹扮演者王金格、戰馬“尕臘”扮演者巴音達來等與觀眾傾心交流。在張蕾的引導下,主創團隊為觀眾揭秘諸多鮮為人知的細節,創新觀眾體驗,延展了新的生命力。提到內蒙古騎兵的歷史,張蕾眼含熱淚的講述引發觀眾共情。“主持人說得我淚流滿面,致敬英雄!”
舞劇《騎兵》將特殊的個體與群體的情感聯結,將三位主演和十六位戰士、十六匹戰馬的成長和命運緊密聯系,貫穿全劇始終。將真情與創造涌進作品的骨髓里,感染著在場的每一位觀眾。何燕敏介紹,她的父親是騎兵,在軍區大院長大的她對騎兵有著深厚的感情。“歷經10年的走訪、查證、創作,我終于將騎兵精神‘帶出’草原,走進新時代。”現場,馬頭琴大師齊·寶力高驚喜現身,深情講述了自己與騎兵的淵源。當年的內蒙古騎兵,94歲的白曉晨老人談起當年的故事,現場觀眾無不被打動,聽到動情處更是數度淚濕眼眶。
當一段往昔崢嶸歲月通過《大幕開啟》呈現在觀眾眼前的時候,仿佛帶我們穿越到了那個烽火狼煙,火光沖天的時代。該如何用舞蹈的方式演好一匹馬?騎兵的背后還有什么讓人落淚的故事?11月8日晚19:30 CCTV-3(綜藝頻道),讓我們共同銘記使命和誓言,感受勇往無前、忠誠擔當的人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