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方到世界”的李劼人
李劼人一度被貼上了地方作家的標簽,成為成都作家的代表性人物。而這樣一位地方作家,在世界上卻有著不小的影響力。在蔣林欣新近出版的《李劼人的現代轉型與海外傳播研究》一書中,作者系統梳理了李劼人的研究脈絡,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得出了諸多富有新見的結論。特別是,該書對李劼人在海外的傳播和影響進行了系統考察,她得出的結論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李劼人在英、法、日等國家中均得到一定程度的傳播、接受與研究。并且越來越多的漢學家對李劼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頗有‘后來居上’的苗頭與趨勢,其研究前景可以預料與樂觀其成。”這不禁讓人思考,“地方”的李劼人如何在“世界”產生影響?
隨著學界研究的深入,很多既定的觀念正在接受質疑和挑戰。正如李怡教授所指出的那樣,隨著我們對百年歷史的梳理和觀察日益深入,也開始發現了新的問題:偌大的中國,各區域狀況實在差異很大,是不是其他城市的新文化與新文學發展都主要受惠于京滬的新文化傳播?這種宏大的總體性敘述有沒有不自覺地遮蔽了具體地域的演變細節?這一觀點最有力的證據,就是作家的創作。經過學界的考察,李劼人早于魯迅在《新青年》上發表的《狂人日記》那年發表白話小說,呈現出一種“新文學”的風貌。這種創作實績,是最有力的說服證據。雖然這樣的觀點也受到一定質疑,但是這一案例說明,李劼人的文學價值具有無限潛力,值得繼續深入挖掘。
蔣林欣這本作品的研究價值凸顯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地方路徑”研究的一種學理性回應。中心與邊緣的區分,是傳統的二元對立邏輯的產物,近年來這樣的觀點屢受質疑。當年的李劼人幾乎一直身在成都,加上交通和政治等外界原因,并未參加到當時的文化中心圈層去,但事實上他產生的效用并沒有減弱。這本著作深度挖掘了李劼人在現代文學史上的貢獻,也是對近年來學界所倡導的“地方路徑”的一種回應。
二是深入挖掘李劼人的身世,特別是他的多元身份對文學的影響,有一點當代史料學的意味。雖然李劼人已經有全集,但是真實的李劼人是讀不完的,多元化的身份使得他的寫作極為復雜。比如李劼人是白話文學創作的先驅之一,又開辦實業,進行外國文學翻譯等等,這些都會影響到個體的文學書寫甚至是整個文壇的發展。蔣林欣已經敏銳地捕捉到這一點,并在書中多有體現。
該著的第三個價值在于創新性地研究李劼人在海外的傳播和影響。李劼人本人是翻譯大家,十分注重文學的交流,而現如今,他作為中國文學的個案,在國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是值得思考的問題。該作通過珍貴文獻的搜集整理和發掘,全面展現李劼人在中國和世界的文學價值。
中國文學的“成都模式”在學界漸成氣候,李劼人絕對是旗幟之一。“成都作家”的標簽深度體現了李劼人的“地方路徑”和他的文學貢獻,《死水微瀾》等小說所開創的中國“大河小說”直到今天都還在影響青年作家的寫作。沙汀在晚年時候,曾寫了一封信給四川省作家協會,提出李劼人研究的重要價值,建議建立李劼人紀念館,深挖李劼人的價值。幾十年過去,這些基本的愿望都已達成,但李劼人的價值仍需要繼續發掘,也需要更多富有學理和洞見的成果來支撐。
(《李劼人的現代轉型與海外傳播研究》蔣林欣/著,成都時代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