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豐收節里咂摸農耕文化的香醇
時逢秋分節氣,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向全國廣大農民和工作在“三農”戰線上的同志們致以節日祝賀和誠摯慰問,強調在全社會形成關注農業、關心農村、關愛農民的濃厚氛圍,讓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毛澤東同志曾說:“不要把‘農民’這兩個字忘記了;這兩個字忘記了,就是讀一百萬冊馬克思主義的書也是沒有用處的,因為你沒有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情講到“我當過農民”。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民是我們的根、是我們的本。設立并連續3年舉辦“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體現的是黨和政府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對廣大農民的深厚感情。作為一個慶祝豐收的節日,“中國農民豐收節”不僅有著重農、愛農、興農的重大政治意義,而且承載著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
不論是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的作業規律,還是耕讀傳家的優良家風傳承;不論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務農之苦,還是“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的耕作之樂;不論是“興文盛禮樂,偃武息氓黎”的樸素向往,還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的生活美學,我們的先人在數千年川流不息的歷史河床上積淀了農耕文化的厚土。一年接一年,以國家之名慶祝豐收,是對勤勞耕作、崇尚美好等傳統文化的一種反復確認,是對農耕文明中應時、取宜、守則、和諧等積極元素的熱情喚醒。
“夕雨紅榴拆,新秋綠芋肥。”豐收意味著團圓,寄托著人們對紅火日子的期盼。歲稔年豐、天心月滿,是中華兒女幾千年的美好期冀,是一代人接一代人形成的共同社會心理。以往,一些地方對農耕文化不大重視,以致農村逐漸淪為文化的邊緣地帶。在有的地方,城市對農村資源的虹吸效應,抽走的不只是物質財富,更是人才、文化和精神。
“中國農民豐收節”是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設立的,它承載著接續農耕文化,培育鄉村文明的期許——廣袤的農村要實現振興,需要物質上的豐富,也離不開精神文化上的支撐。今年的“中國農民豐收節”是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的背景下舉辦的,它又被注入了弘揚偉大抗疫精神、“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時代內涵。至于眼下火爆的豐收節直播帶貨,帶來的則是電商助力農產品流通的文化新景觀。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在文化的長河中,農業、農村、農民絕不是貧窮落后的代名詞,而是勤勞勇敢、艱苦奮斗、勤儉節約、鄰里相助等美好精神的承載者。“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讓我們在慶祝豐收的喜悅里,細細咂摸農耕文化的香醇,以防控疫情保耕種、不誤農時抓生產、堅持抗災奪豐收等精神,提振農村精氣神,讓廣袤的鄉村更加生機勃勃,鄉親們的日子更加幸福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