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幾代文化工作者40年間接續(xù)采錄24卷本《喀左·東蒙民間故事》 以口頭文學生動傳承遼西蒙古族歷史記憶
    來源:遼寧日報 |  高 爽  2020年09月23日07:56

    喀左縣文化工作者在鄉(xiāng)間收集民間故事。(本版圖片由喀左縣文化館提供)

    蒙漢文字對照的24卷本《喀左·東蒙民間故事》。

    9月12日,20余位來自全國各大高校、研究機構的民間文學和民俗學者來到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參加以“保護、傳承與發(fā)展”為主題的“2020喀左·東蒙民間故事”學術研討會。與會者將目光聚焦在“喀左·東蒙民間故事”這個國家級非遺項目和洋洋800萬字的24卷本《喀左·東蒙民間故事》叢書上。“喀左·東蒙民間故事”是流傳在喀左縣的一種蒙古族口頭文學,故事家以民間流傳的故事、民歌、歌謠、諺語為載體,多側面地傳誦著蒙古族文化與歷史。

    “喀左·東蒙民間故事”有何魅力與特色?如何科學全面地審視、評估這一獨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多維價值?如何做好保護、傳承,助推其由“遺產(chǎn)”向“資源”轉化?這些既具學術價值,又有現(xiàn)實指導意義的話題在會上得到了深入探討。

    40年接續(xù)完成的 文化收集整理工程

    2020年9月12日,“2020喀左·東蒙民間故事”學術研討會在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舉行。此時,距“喀左·東蒙民間故事”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已經(jīng)過去了14年,距喀左縣的文化工作者對本地區(qū)蒙古族民間故事開展收集工作已經(jīng)過去了將近40年的時間。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喀左·東蒙民間故事”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就開始了。1980年夏天,民俗學者、遼寧大學教授烏丙安到朝陽講授中國民間文學,喀左縣文化館工作人員靳宏琴聽后深受鼓舞,回去后就開始了民間故事的收集工作,并發(fā)現(xiàn)了100多位能講數(shù)十則至上百則故事的民間故事家。數(shù)年間,五輯的蒙古族民間故事《敖木倫河的珍珠》相繼出版,喀左民間文學寶庫之門被打開。

    回憶起民間故事收集、整理的漫長過程,喀左縣文化館館長佟濤有些激動:“這些年,隨著老一代故事家逐漸老去,收集工作越發(fā)艱難。白音愛里一位90多歲的蒙古族女歌手,已經(jīng)不能唱完任何一首民歌,但每次采錄她都唱得入神入境、淚流滿面。臥虎溝鄉(xiāng)下井村的李丙賢因為年紀較大,聽力嚴重退化,交流起來十分不便,我們就給他買了助聽器。故事家馬建友為我們講述了147則故事,2008年,《喀左·東蒙民間故事》前12卷出版時,老人已經(jīng)去世了,于是我們?yōu)樗⒘吮躺稀畺|蒙民間故事傳承人馬建友’的碑文……”

    這些民間故事究竟有什么樣的魅力,吸引著幾代文化工作者在40年間始終接續(xù)地收集采錄?

    以故事家中最先被發(fā)現(xiàn)的一位——額爾敦朝克圖為例。額爾敦朝克圖,東哨鄉(xiāng)十家子村村民,講述與演唱了209則故事和112首蒙古族民歌。故事的收集者烏忠恕介紹:“有人說他的肚子里有數(shù)不清的故事,有唱不完的民歌。有位民歌手不服氣,在一次全縣會演時,倆人叫上了號,你一首我一首,誰的歌先唱完就算誰輸。兩位歌手從太陽落山開始唱,一直唱到第二天太陽出來。民歌手的歌唱完了,可額爾敦朝克圖的歌還有很多,兩位歌手賽歌的事在縣里一時傳為美談。”

    這樣的故事家在民間有多受歡迎?烏忠恕回憶:“每到三伏掛鋤或數(shù)九隆冬的農(nóng)閑季節(jié),附近的營子以及外鄉(xiāng)群眾幾乎是不讓他落閑地這家接那家請,請他去講故事、唱‘好來寶’,他往往一冬不著家,直到臘月二十三才能趕回家祭火。”

    靠講故事就能受歡迎,就能吃上飯。這樣的土地,自然就會孕育出這樣的故事家群體。

    一位出色的故事家就是一座地方民族文化博物館

    與基層文化工作者收集、采錄故事的工作幾乎同時進行,學者們也“入場”了。

    遼寧大學教授、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江帆在上世紀80年代從書中讀到了額爾敦朝克圖的故事后,立即被這一獨具魅力的民間故事樣態(tài)吸引:“這些故事是用漢語記錄出版的,但從中仍然能夠看出蒙古族敘事的優(yōu)美。雖然表現(xiàn)的生活場景落到了遼西,但仍可看到蒙古族古老敘事傳統(tǒng)的淵源和遺存。故事里運用了大量膾炙人口又具有民族特色的哲人睿語、格言蒙諺:‘諾諺信不得,濕柴燒不得。’‘與其騎劣馬,不如拄拐棍兒。’‘驢進了灰堆兒總想打滾兒。’‘狼咋餓也不吃白菜。’‘吃掉的青草能長出來,吃草的牙齒卻遲早脫落’‘人只要活著,就能使金碗喝水’。這些特色與漢族的民間故事是有很多相似之處的,但蒙古族的民間故事更具一種生態(tài)之美,因為他們離大自然更近,他們對于物的代入,有著游牧文化的獨特認知,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說的‘各美其美’”。

    “故事是以人為載體的,一位好的故事家不僅僅是一位講述者,而且還是當?shù)氐臍v史、人文包括生活、禮儀、習俗的集大成者。應該說,一位出色的民間故事家就是一座地方民族文化的博物館。每一位這樣的故事家的離去,都是一座民間博物館的消失。喀左縣文化工作者對地方非遺的保護與深耕有這樣的文化自覺,是令人欽佩的。”江帆說。

    江帆注意到,喀左故事家講述的蒙古族民間故事,鮮明地體現(xiàn)出和草原游牧蒙古族不一樣的特質:“遼西蒙古族是我國較早從事農(nóng)耕生產(chǎn)的蒙古族,他們遷入遼西地區(qū)之后,早期還是以放牧為主要生計,到了清中期,隨著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變化,逐漸由游牧轉為半耕半牧,最后完全過渡到以農(nóng)耕為主,生產(chǎn)方式的轉變必然帶來文化上的轉型。另外,遷徙到遼西的蒙古族,處于漢族文化的包圍中,受到了漢文化的影響,所以他們的故事中,既帶有草原文化的特征,又表現(xiàn)出與漢族相似的價值觀、人生理想。比如,很多故事的結尾都講到主人公過上了好日子,日子怎么好呢,就是買了很多地,養(yǎng)了許多肥豬,這樣的人生理想是農(nóng)耕文化的,與草原蒙古族是不同的。與此同時,這些故事中又帶有自身所處的生態(tài)區(qū)位,也就是遼西地域的鮮明特色。”

    江帆認為,在遼西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農(nóng)耕蒙古族的文化圈,它的邊界比較清晰,具有以喀左、阜新一帶帶有蒙古族、漢族融合特色的蒙古族文化為主體的顯性特質。遼西蒙古族口頭文學作品蘊藏量大,內(nèi)容豐富,題材廣泛,個性鮮明。既守護著草原游牧文化的傳統(tǒng),又吸納了中原漢族農(nóng)耕文化的營養(yǎng),在蒙古族民間文學中可謂一枝獨秀,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

    2005年,國家啟動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喀左縣在申報時,接受了江帆的建議,將原申報項目名稱“喀左蒙古族民間故事”進行調(diào)整,改以文化圈界定,定名為“喀左·東蒙民間故事”。

    2006年,“喀左·東蒙民間故事”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在518個項目中列第19位,成為蒙古族敘事長詩《江格爾》《格薩爾王傳》之外的蒙古族民間故事唯一入選項目。

    故事中折射出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歷程

    敖木倫河的珍珠采擷不盡。在成功進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之后,對“喀左·東蒙民間故事”的收集、整理工作仍在繼續(xù)。從2008年開始,當?shù)匚幕块T又發(fā)現(xiàn)了蒙古族故事家寶顏巴圖、索都、烏日娜、寶香、哈布倫達古拉,漢族故事家馬建友、高延云等。2008年,蒙漢雙語12卷本《喀左·東蒙民間故事》出版,并榮獲中國民間文藝國家級最高獎、第九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2018年,蒙漢文字對照文本24卷、總計800多萬字的《喀左·東蒙民間故事》出版。

    “喀左·東蒙民間故事”也成為喀左藝術工作者進行各類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幾十年間,以這些故事為題材創(chuàng)作的小歌劇、小評劇、影調(diào)戲、歌舞、美術、剪紙、評書等各類藝術作品層出不窮。

    這一寶貴文化遺產(chǎn)發(fā)掘、保護與傳承的過程,令與會學者極為震撼。山東大學教授、中國民俗學會會長葉濤在發(fā)言中說:“在縣一級的小城里,能夠整理完成24卷本的民間故事集,這在全國都是極為罕見的,這是一套反映遼西農(nóng)耕蒙古族歷史文化變遷的百科全書式的叢書巨作!”同時,它也為學者們提供了廣闊的學術研究空間。研討會上,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山東大學、遼寧大學、內(nèi)蒙古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等眾多研究機構和高校的數(shù)十位教授、學者先后登臺作學術演講,貢獻出一批高水準的研究成果。

    如何看待“喀左·東蒙民間故事”的文化價值?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學部委員、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學會會長朝戈金表示:老百姓在唇齒之間講述的故事,其背后有宏大的文化背景,是遼西蒙古族群眾在社會歷史變遷中的人生感悟,是社會大眾的生活智慧表達,是思想情感的抒發(fā)。在喀左這樣的蒙古族、漢族雜居地區(qū),不同的文化因素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碰撞交融,呈現(xiàn)出了民族融合的獨特面貌。“喀左·東蒙民間故事”同阿爾泰語系的其他民間故事、同漢族地區(qū)的很多民間故事都有重合和相似之處,可以看到文化在長期流傳過程中的彼此影響。“喀左·東蒙民間故事”是一個龐大的故事群,也是堪稱煌煌的文化集成。我們在梳理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歷程時,會從“喀左·東蒙民間故事”中獲得很多生動的事例和支持性個案,它是一種詩性智慧,同時也是遼西區(qū)域民族融合歷史的生動記錄。

    這些民間故事對于今天的現(xiàn)實意義何在?江帆認為:蒙古族的口頭文學傳統(tǒng),對遼西蒙古族民眾來說,決不僅僅是茶余飯后的消遣和娛樂,這些充滿生活氣息的民族敘事,生活、歷史的講述,是一段段民族與族群的歷史記憶被不斷濃化的過程。依托這些故事,遼西蒙古族不斷強化自己的民族符號,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強化了族的認同,群的認同。“喀左·東蒙民間故事”猶如一個曲徑通幽的入口,導引著世人走進遼西地區(qū)農(nóng)耕蒙古族的歷史深處,為我們展現(xiàn)遼西蒙古族社會變遷、文化轉型、價值重構的恢宏全景,其價值和意義可謂“橫看成嶺側成峰”。

    北京大學教授陳崗龍的評價更有詩意:“喀左蒙古族故事家好比一座座橋梁,一頭連著蒙古族草原文化,一頭連著漢族農(nóng)耕文化,而他們講述的民間故事則像一條條河流,源源不斷地流淌到今天。”

    久久91精品国产91久久户|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第一区揄拍| 3d精品重口littleballerina|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 国产色婷婷精品综合在线| 天天爽夜夜爽8888视频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专区| 久久精品国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精品A∨片无码加勒比|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2021午夜国产精品福利| 久久精品九九亚洲精品| 99热在线精品播放| 亚洲精品自拍视频| 亚洲欧洲国产精品久久| 精品伊人久久大线蕉色首页| 精品少妇ay一区二区三区| 2022国产成人福利精品视频| 日本尤物精品视频在线看| 国产精品1区2区| 老司机在线精品视频|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熟女| 嫩草影院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精品久久精品久久| 国产av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凹凸| 日韩一区二区精品观看| 国产精品伦理久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国产精品四凭| 99久久精品国产麻豆| 精品日产一区二区三区手机| 免费精品国产自产拍在|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无码|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 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一 | 国产精品亚洲av色欲三区| 国产精品香蕉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精品一区| 日韩精品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 | 99re6这里有精品热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