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上海文化廣場首部原創音樂劇《蛋殼里的心跳》為2020上海國際音樂劇節閉幕 劇院與城市共生,“啟封”音樂劇下一個未來
“真實的夢,穿越時空,回憶像忘不掉的鐘。記錄疼痛與光榮,從此人生變得不同。”12位演員與音樂劇節推廣形象大使阿云嘎在《蛋殼里的心跳》首日演出尾聲共同唱響了上海國際音樂劇節新作主題曲《真實的夢》,臺下不少觀眾在淚目中紛紛起立鼓掌,將這一高光時刻刻入腦中。
作為演藝大世界·2020上海國際音樂劇節閉幕演出,上汽·上海文化廣場首部原創音樂劇《蛋殼里的心跳》20日結束了連續兩晚的演出。這部講述音樂劇人心路歷程的作品讓無數音樂劇愛好者“感同身受”。而恰逢劇院九周年慶當天,“演出場所上座率開放到75%”的好消息傳來,觀眾席中的封條被一一拆除,恢復了劇院久違的本來面貌。同一天上午,《上海文化廣場劇院管理有限公司三年發展規劃》《2020上汽·上海文化廣場品牌價值評估報告》《青年文化消費調研分析報告》等同時發布,以大數據展望劇院與城市共生,“啟封”音樂劇產業下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蛋殼里的心跳》啟幕,更多“原創力”亟待孵化
作為劇院首部原創音樂劇,《蛋殼里的心跳》講述的正是關于作品“孵化”和“新生”的故事。《蛋殼里的心跳》從上月底才正式建組,步履雖顯得有些匆忙,但來自“華語原創音樂劇孵化計劃”224部投稿作品為其提供了充足的養分。
作品誕生過程中怎樣撫平摩擦?女性創作者如何擺脫年齡及身份標簽?藝術家面對時代變遷是否要堅持?音樂劇創作過程中的辛酸苦辣在這部作品中得到了一并展示。“寫了這么多年原創音樂劇,第一次觸碰這樣的題材。”導演馬達對記者感慨道:“因為他們,行業有了更多活力,因為他們的故事,這份事業被更多人所理解。”
半透明景片印刷著無序的樂譜片段,隱喻創作者腦中閃現的靈感;散落于樂譜間的字符來自“孵化計劃”兩年來收到的224部投稿作品中每一個劇本的首字;300多位參與“華語原創音樂劇孵化計劃”的主創名字出現在演出最后的滾動字幕上……本土創作者的活力正推動著當下的音樂劇市場。“如今我們已經從第一階段大量引進劇目過渡到第二階段。”文化廣場副總經理費元洪對記者說道:“隨著音樂劇人才開始涌現,未來原創劇目的數量將逐步提升。而為了維護觀眾的信心,品質是重中之重。”
內容至上,新版規劃引領劇院走向未來
在當天發布《青年文化消費調研分析報告》《2020上汽·上海文化廣場品牌價值評估報告》等多個劇場“白皮書”中,可以看到劇院設立了一系列期待目標——音樂劇產業發展風向標、豐富感官體驗的文化生態地標、引領大眾審美與崇尚人文追求的精神家園,從而不斷接近“文化樂土,夢想綻放,成為都市的‘文化廣場’”的長期愿景。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度末尾,文化廣場全年觀眾人數達422023人,音樂劇專業劇場與滬上標志性公共文化藝術中心的形象逐漸深入人心。同時,文化廣場亦擔負起國有劇院在藝術傳播與文化建設上的公益責任,劇院實際發售公益票量達32105張,占總售出票張15%,舉辦公益活動達432場,覆蓋60205位市民,參與人次較2018年增加2.52倍。根據《2020上汽·上海文化廣場品牌價值評估報告》中的第三方數據顯示,文化廣場的品牌價值區間從2017年的6.93-7.24千萬元增長至2.22-2.32億元,增長量逾兩倍。
“內容至上,始終是文化產業始終遵循的守則。”文化廣場總經理張潔認為,基于當前國內外環境與劇院發展基礎,新版規劃將引領劇院在未來三年落實下三項發展計劃:精進以資源整合與原創制作為雙輪驅動的自主經營模式,不斷夯實演藝發展基礎,加強音樂劇專業上的核心競爭力;完善以劇目巡演、藝術教育與人才孵化為觸角的集成運營模式,營造可持續、可傳承的內循環生態,擴大文化廣場在更廣地域、更長鏈路中的品牌影響力;倡導面向公眾、世界與未來的審美互動模式,探索多種媒介環境下的圈層突破點,增進劇院作為公共藝術中心的城市文化力。
城市見證著文化地標的逐步成長,觀眾則是始終在場的親歷者。資深觀眾陸子陽為劇院帶去了一份特別的“生日禮物”——與朋友共同創作完成的畫冊。職業是醫生的她在繁忙工作之余,最鐘愛的娛樂活動便是看音樂劇,今年1月23日看完音樂劇《巴黎圣母院》的末場演出后,她便因為疫情原因沒有進入過劇場,其間懷著思念和信心構思了其中的10幅畫作。“此前從沒想過會遠離劇場如此之久,如今真切地體會到了它的珍貴。”陸子陽對記者說道。
26萬名注冊會員與劇院共成長,播種文化地標新起點
近年來,觀看文藝演出、電影、藝術展覽等極具臨場體驗與個性感知的線下文化活動在青年消費者中的號召力愈發強大,這一現象又為傳統的嚴肅藝術領域迎來新的生命力。為了能管窺當代青年群體的文化消費特征,讓舞臺藝術更貼近青年表達,使劇院空間更包容青年態度,文化廣場基于逾26萬名注冊會員的數據基礎,聚焦個人背景、消費動因、消費偏好以及價格敏感度等維度進行了問卷調研,最終形成《青年文化消費調研分析報告》。
數據顯示,劇院青年會員普遍具備良好的教育背景,且擁有強烈的文化消費意愿和明確的消費目的,即使經歷年初疫情突襲,青年社群對于文化消費的需求也并未消減,77%的受訪者依然堅持文化需求與物質需求同等重要的生活理念。在關注群體規律的同時,劇院雜志《文化廣場》周年慶特刊《非常·青年》與十位身處不同領域的“非常”青年對話,他們關于體驗與表達、熱愛與自由、實踐與堅守不約而同的執著,亦將助推城市空間永駐活力。
“劇院作為載體型文化企業,‘共生’理念將在文化廣場今后的運營中一以貫之,即在以演出為核心的產業鏈中,營造與觀眾、粉絲、會員的共生關系,聯結與合作伙伴、藝術家的價值共同體,最終達成多層次、豐饒的演藝生態系統。”張潔表示。
秉承著“把門打開”的理念,文化廣場三大藝術教育品牌常規活動——劇藝堂、廣場小白、ByStage匯談也集結煥新,以“九場活動”“藝術裝置”與“一臺好戲”為觀眾帶去層次豐富、多維多元的文化體驗,打造可親近、可閱讀、可聆聽的“城市文化會客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