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革命歷史題材小說的文學性和網絡性
網絡文學的“網絡性”多倚重于天馬行空的想象,而其“文學性”則更加看重網絡小說的語言藝術、渲染藝術、批判藝術等。討論網絡文學的文學性離不開網絡性,同樣,討論網絡文學的網絡性也離不開對其文學性的考量。以我個人的理解,網絡性和文學性的討論,也就是對通俗性和藝術性的區分把握。
相較而言,注重文學性的寫作更偏向專業化的寫作,而看重網絡性的寫作則更接地氣,更習慣以簡單、直接的方式講述通俗易懂的故事。文學性要求嚴謹的敘事方式,而網絡性則好似沒有那么多的約束,可以自由自在地發揮想象。
那么,革命歷史題材又如何實現文學性和網絡性的充分結合,以講出更精彩動人、扣人心弦的故事?在我看來,現在一些革命歷史題材小說的創作有些過于模式化、過于死板了,難以適應新時代人們的“視覺”審美需求。而網絡文學的寫作又太過隨意,就像之前熒屏上一度出現的“抗日神劇”,其胡編亂造就令人十分氣憤——既然敵人那么愚蠢,我們為什么還會犧牲那么多同志?這種脫離客觀實際、完全不符合史實的“貶低”與“神化”,既是對歷史的不尊重更是對革命先烈們的一種褻瀆。
所以我認為,寫好革命歷史題材,作家當以史為鑒,用真正能打動人、感染人的英雄故事來傳承我們的革命精神。對網絡文學作者來說,要寫好此類題材作品,更是功在長久,非一蹴可就的。寫歷史我們應首先做到有理有據。在符合歷史真實、可信的基礎上,再充分運用網絡作家的想象力為故事的講述“添血加肉”,則可讓革命歷史題材的網絡文學作品更加豐滿,也更吸引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