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后記
本期特稿是丁帆的《重樹“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現實主義大纛——重讀弗·恩格斯致瑪格麗特·哈克奈斯》。現實主義問題在中西方的文學史中都有著復雜的歷史來路和嬗變,其內涵外延的開放纏繞引發學界長期以來的聚訟紛紜。丁帆通過對恩格斯經典文本的重讀,再次回到現實主義內涵的原點性問題,指出應在回溯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的基礎上,注重小說創作的“細節真實”與“當代性”,才能立住典型環境之下的典型人物,從而反映出“歷史的必然要求”,這是“每一個現實主義創作者應該遵循的小說創作的真理”。張均的文章論析了《青春之歌》作者楊沫怎樣將“私人經驗”“翻轉”成革命敘事,雖成一家之言但并不代表本刊觀點。
“文學史研究”欄目中閆海田以歷史化、國際化與民族化三個向度在前沿學術視野建構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的宏觀復合架構,并試圖挖掘三者之間的生成理據與隱秘關聯。王思遠“通過對現代派、先鋒派與尋根派之間對于現代性的不同想象的分析”,揭示了文化層面“中國建構”歷史想象的有效性與有限性。鄧文華從文學史關于“樣板戲”的敘述差異中歸結原因,并在其中管窺文學史觀念的變遷和學術生態的變化。
“鐵凝研究專輯”從鐵凝小說的語言敘事藝術和其新世紀小說創作所彰顯的生態意識進行細致的文本分析,拓展了鐵凝研究的豐富層面。
本期還特別推出“脫貧攻堅作品研究專輯”。丁曉原的文章對當代脫貧攻堅文學創作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和結構分析,系統、嚴謹、及時地評述了這一反映重大時代主題的文學創作思潮。張元珂、王麗霞則對《戰國紅》《大國扶貧》兩部脫貧攻堅題材文學作品展開了細膩妥帖的文本細讀。
“作家作品研究”欄目中李建軍的《論路遙小說敘事中的悲劇性問題》以至情至真之筆考察了路遙苦難的人生經驗如何形成了其悲劇意識和悲劇性寫作范式,并進一步探討了其“融合性悲劇敘事的成因”。文章學理嚴謹、情感豐盈,充分詮釋了路遙小說壯闊崇高的悲劇性美學氣質。王達敏、楊劍龍、方維保等人的文章也均圍繞各自的論述對象作出了富有新意的闡釋。
“詩歌研究”欄目分別探析了魯若迪基和昌耀詩歌中的情感內涵,以及王彥山詩歌的古典情懷與現代焦慮,觀點新穎,論析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