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學經典的英雄情懷及當下價值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追溯那段中華兒女用殷紅鮮血凝結的艱辛歲月,回望那段無數先烈以血肉之軀鑄就的卓絕歷程,我們既不能淡忘山河破碎、生靈涂炭的悲愴和凄楚,更不能忽略革命先輩奮勇抵抗、勇毅御寇的英雄情懷。正是依靠中華民族與生俱來、常礪常新的英雄情懷,毀家紓難的華夏兒女凝聚起抵御外侮、救亡圖存的共同意志,在血與火的抗爭中譜寫了撼天震地、氣沖霄漢的壯麗史詩,在生與死的煉獄中鍛造出一大批堅忍不屈、血戰到底的抗日英烈。正是這些以天下為己任的抗日英烈,以百折不撓的鋼鐵意志和堅不可摧的磐石信念,打破了近代以來中國“朝曦入牖來,鳥喚昏不醒”的愚鈍狀態,不僅書寫了中華民族彪炳史冊的偉大壯舉,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而且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捍衛了人類和平的神圣事業。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褻瀆英雄等同于犯罪。歷史的深徹啟迪和沉痛教訓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在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這一重要時間節點,面對波譎云詭、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銘記國恥、緬懷英雄、激發斗志,不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尤為緊迫的。蘊含著豐沛英雄精神、攝納著濃郁英雄情懷的紅色文學經典,生動展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人民大眾抗敵御侮、求變圖強的壯闊場景,精彩演繹了風云激蕩的歷史關頭生與死、存與亡、家與國、義與利的重大時代命題,是進行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教育的重要文化資源,是傳承英雄情懷、保持戰斗姿態、激揚血性本色的重要精神源泉。就此而言,重新闡釋和深度抉發紅色文學經典的英雄情懷及當下價值,對于牢固樹立銘記英雄、尊重英雄、敬畏英雄的科學態度,厚植英雄主義情懷和激發抵御外敵斗爭精神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英雄者,國之干也,族之魂也。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一再強調“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英雄精神和英雄情懷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夢想的重要精神資源,是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強大人文力量。對于一個有夢想有追求有尊嚴有擔當的民族而言,英雄是表征民族內生力量的精神圖標,是展現民族基因傳承的文化符碼,是刻繪民族思想表情特征的美學畫廊,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一部英雄史就是一部民族的創世史、成長史與心靈史。天下艱難際,時勢造英雄。中華民族堅實厚重的英雄情懷,在不同歷史階段具象和轉化為呼應時代訴求的英雄群像,這一英雄情懷貫穿于中華民族演進發展的全部歷史過程,成為輝映和引領中華民族精神的亮麗塔標。紅色文學經典作品的重要標志,以及與其他文學藝術經典在思想意蘊和美學風格的重要區別,在于其無以倫比的悲壯美與崇高美。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觀點來審視和衡量,悲壯和崇高均源于人類的歷史活動和社會實踐,正是社會主體在歷史活動和社會實踐中獲得的壯烈情感和崇高思想,借助文學作品表現和傳遞出來,就表現為文學藝術獨特的悲壯美和卓異的崇高美。包括抗日戰爭在內的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巨大勝利和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建設的輝煌成就,本身就充溢和蘊含著悲壯色彩和崇高質素,中國現當代作家通過文學作品加以狀寫、描摹和呈現,以富有詩性文化特色的藝術表達,賦予作品以沁骨入髓、蕩魂攝魄的感染力、震撼力和驅動力,成為具有悲壯美和崇高美的紅色文學經典。紅色文學經典塑造的英雄人物形象大都具有豪邁激昂的悲壯氣概和超拔高邁的崇高風范,其根本價值和主要意義在于將英雄情懷彰顯出來和傳承下去,砥礪和激發當下國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感,使他們在認同英雄情懷的過程中,成為一個審美有機體、道德同一體和價值共同體,在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擔當初心使命與歷史責任,為世界和平發展不斷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和中國精神。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將英雄稱為“民族精神標本的博物館”,法國思想家伏爾泰則認為英雄史詩是“用詩體寫成的關于英雄冒險事跡的敘述”,我國紅色文學經典臻于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高度統一的美學境界,是以文學藝術形式出現的具有歷史真實性的現代英雄史詩,英雄情懷成為這些現代英雄史詩的歷史流脈和厚重底蘊,正是這些被稱為現代英雄史詩的紅色文學經典,讓英雄思想和英雄情懷彪炳和閃耀在中華民族心靈的天空,洗禮人們靈魂、陶冶人們心志、升華人們精神、淬煉人們德操。作為我國現當代文學的代表性作品,紅色文學經典以群雕性的史詩性的歷史敘事,展現了中華民族獨立解放的宏大過程和壯闊圖景,氤氳著慷慨沉郁的悲壯美和勁健陽剛的崇高美,充溢著激蕩人心的英雄精神。如歐陽山創作的《三家巷》書寫了20世紀20年代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南粵大地革命者的勇毅果敢;梁斌創作的《紅旗譜》點繪的是20世紀30年代冀中地區普通農民反抗壓迫的頑強斗爭精神;楊沫創作的《青春之歌》狀繪的是20世紀30年代北平知識分子和愛國學生抵抗日軍侵華的錚錚形象;劉知俠、劉流、李英儒和馮德英分別創作的《鐵道游擊隊》《烈火金剛》《野火春風斗古城》《苦菜花》展現的是抗日戰爭時期我黨地下組織和敵后游擊隊用信仰和忠誠鑄就的鋼鐵長城;吳強、曲波和杜鵬程分別創作的《紅日》《林海雪原》《保衛延安》摹寫的是在摧枯拉朽的解放戰爭中人民解放軍驍勇善戰和勇克頑敵的雷霆之勢;羅廣斌和楊益言聯合創作的《紅巖》敘寫的是20世紀40年代共產黨人面對國民黨殘兇瘋狂鎮壓所表現出的視死如歸與大義凜然。這些不同時段不同題材的紅色文學經典,不僅以其重要精神價值和鮮明美學風格奠定了具有民族歷史發展特征的現代英雄史詩,而且貫通著革命英雄主義這一恒定的思想主旨,充滿著穿越歷史時空、光耀當今時代的英雄情懷。英雄人物的塑造和英雄情懷的建構,歷經歷史長河的淘洗擇漉和漫長歲月的融匯鑄煉,其價值與意義往往超越時間與空間,構成了經典化歷史敘事和經典化藝術表達。硝煙戰火和沙場征塵孕育的紅色文學經典,之所以能夠持續主導我國當代社會文化的發展走勢,之所以能夠長期深刻影響當代國人精神世界和文化心理的結構圖式,之所以沒有隨著時代發展而成為被封存的歷史,與其張揚和表征的感染強烈、傳播深遠的英雄情懷密不可分,正是從這個意義上,紅色文學經典成為我國紅色文化的鮮明存在形態,成為當代紅色文化價值體系的集中投射,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特有的文化標識。
英雄情懷是一種氣質、一種操守、一種風骨,是一個民族最為珍視和敬重的寶貴精神財富。任何一個崇德趨善、奮發向上的民族,都應該對英雄情懷始終深刻銘記、深沉認同和深摯追求,讓英雄情懷深深熔鑄和不竭流淌在民族血脈之中。作為中華民族獨立解放真實歷史記憶和生動藝術攫拔的紅色文學經典,其精神價值不僅僅是以革命浪漫主義為主導,呈現文學向度的審美意義,傳遞一種非常獨特的藝術魅力,而且在更深層面上還呈具刻畫民族表情、塑造民族氣宇、展現民族精神圖景、傳承民族血性基因和英雄情懷的文化意義。無論是《林海雪原》中豪氣勃發、英武神勇的楊子榮,還是《烈火金剛》中機智果敢、智勇雙全的肖飛;無論是《紅旗譜》中豪爽仗義、嫉惡如仇的朱老忠,還是《鐵道游擊隊》中有膽有識、俠肝義膽的劉洪;無論是《保衛延安》中運籌帷幄、橫刀立馬的彭德懷,還是《紅日》中從容沉著、指揮若定的沈振新;無論是《紅巖》中初心如磐、剛烈堅貞的江姐,還是《苦菜花》中善良溫情、義薄云天的仁義嫂,紅色文學經典中的諸多英雄形象不僅“表現出多方面的人性與民族性”,“成為有生氣的個別主體”;而且承載著歷史發展的合理要求與人民大眾的美好期許,營造出既有特定歷史內涵又有豐富英雄情愫的藝術世界。英雄情懷既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命題,也是我國文學創作的傳統母題。自20世紀40年代到70年代的30年時間里,我國紅色文學經典基本完成了從孕育、輯構到興盛的經典化過程,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后期出現的一批具有一定思想高度、歷史厚度與審美純度的長篇小說,有機吸納和集中展現了我國紅色文化的價值和美學質素,無論其生成界域還是其適用范疇,經歷了從現實生活到小說文本、從單體作品文學性到整個創作生態文化性、從表象藝術結構到深層社會文化心理的巨大轉變,為營構和夯實英雄主義情懷營造了濃烈的人文氛圍。簡而言之,彼時紅色文學經典律動著為時代英雄感而動之、謳而歌之、褒而揚之的情感旋律,充溢著雄奇瑰麗、悲壯激昂、撼天動地的精神意象,透射出我國傳統文學藝術文以載道、文以言志、文以詠懷的思想燭照力和藝術穿透力。紅色文學經典雖然是在特定歷史時段和特殊歷史空間中生產和構建的,但其文本敘事絕非沒有歷史依據、沒有藝術邏輯、沒有主流意識的主觀臆斷,而是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動力、歷史結果的藝術再現,讀者只有通過細微解讀和精準把握紅色文學經典的基本內涵與藝術特質,才能更加深刻地認識英雄情懷根植于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更加充分地認知英雄情懷蘊含著民族氣節,從而自覺揚厲和積極踐行英雄情懷。
千秋凜然依憑英雄情懷,滄海橫流顯現英雄本色。一個從久經磨難中成長起來的民族,其鳳凰涅槃必是勇士沖鋒、眾星捧月;一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接近偉大復興目標的民族,其逐夢圓夢必是先鋒開路,眾志成城。越是在這樣的時刻,越顯現出時代英雄的擔當價值和引領作用,越需要涵養整個民族的英雄情懷。新時代賦予英雄情懷以新的內涵新的維度新的特質,無論是從國家意識形態還是從社會發展來看,都更應留意和關注英雄情懷作為民族財富、國家財富的精神價值。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中,那些新時代“最美逆行者”讓人們再次感受到關鍵時刻英雄情懷是何等重要和何等必需,使人們再次體會到紅色文學經典中英雄情懷垂注時代攖及現實的特殊意義。“祖國如有難,汝應作前鋒。”這是一個呼喚英雄情懷、厚植英雄情懷的時代,也是一個輯構英雄情懷、彰顯英雄情懷的時代。當今時代,英雄情懷深深熔鑄在對我國“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期的科學研判中,飛揚激蕩在英雄輩出、競顯風流的時代大潮里。站在“兩個一百年”交匯的門檻上,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目標進軍,這為每一個國人提供了人生出彩的舞臺和機會,也為每一個時代英雄提供了大顯身手的用武之地。環顧全球聚焦當下,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正經歷深徹復雜的大變革大調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在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環境中也面臨著多重疊加的問題和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只有悉心傳承和大力弘揚英雄精神和英雄情懷,引導和激發全體國人向英雄看齊向英雄靠攏,“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充分展現共赴國難的英雄情感、不畏強暴的英雄氣節、攻堅克難的英雄風范,牢固樹立為民族而戰、為祖國而戰、為尊嚴而戰的英雄氣概,面對危殆時勇當先鋒,面對重任時甘于奉獻,面對挑釁時敢于拔劍,面對險境時挺身擔當,惟其如此,才能真正把英雄情懷轉化為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的實際行動,才能努力把英雄情懷聚化為防范和化解各種危機與挑戰的強大精神動能,才能切實把英雄情懷鍛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