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民族文學》壯文作家翻譯家培訓班在南寧舉辦
8月25日至28日,由《民族文學》雜志社主辦、廣西民族出版社承辦的“2020《民族文學》壯文作家翻譯家培訓班”在廣西南寧舉辦。中國作協副主席陳建功、廣西桂學研究會創會會長潘琦、《民族文學》主編石一寧、國家民委政策法規司原司長毛公寧、廣西民族宗教委員會副主任翚永紅、廣西作協名譽主席馮藝、中國民族語文翻譯局紀委書記李旭練、廣西文聯副主席石才夫、中央民族大學教授黃鳳顯等參加開班儀式。廣西民族出版社社長石朝雄、《民族文學》副主編陳亞軍分別主持開班儀式和創作交流會。
陳建功在開班致辭中說,各民族文學的繁榮發展,使得中華民族文學大花園變得更加絢麗多姿。壯族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壯族作家要深刻把握壯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深入挖掘本民族人民的集體意識和語言表達。書寫民族題材,還需要作家不斷擴大思想視野,廣泛接觸其他民族、國家的優秀文化,以一種“文化震驚”的眼光來反觀自身的傳統,在創作中融入現代的眼光。希望通過此次培訓,大家能夠進一步認識到民族文學創作的重要性,寫出更多既有現代品格又有民族風味的精品力作。
據介紹,作為我國少數民族文學事業的重要平臺,《民族文學》漢文版和5種少數民族文字版積極刊發優秀的原創和翻譯作品,充分展示了中華多民族文學的豐富性。與此同時,通過舉辦作家翻譯家培訓班、改稿會和創作交流會,有力促進了作家、翻譯家之間的交流,提升了大家的創作和翻譯水平,培養了一大批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翻譯人才。這是《民族文學》第三次舉辦壯文作家翻譯家培訓班,來自廣西、北京、云南等地的34名學員參加培訓。在開幕式上,潘琦、石一寧、翚永紅、李旭練、石才夫在致辭中勉勵學員們珍惜難得的學習機會,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強化責任感和使命感,以自己的創作和翻譯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唱響愛國主義的主旋律,弘揚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
開班儀式后,舉行以“推動壯族文學發展”為主題的創作交流會。馮藝、黃鳳顯、張燕玲、東西、黃佩華、潘紅日、李約熱、田湘、覃祥周等作家評論家談到,相對于悠久的壯族文化,壯文文學創作相對薄弱,壯族作家要多讀壯文經典作品,運用母語思維進行創作和翻譯,推動更多優秀壯文作品的涌現。翻譯家在進行壯文和漢文之間的翻譯時,要把握好作品的內在邏輯,把語言翻譯得有味。很多壯族作家是用漢語進行創作的,但其作品聚焦的是壯族人的民族性格、思維方式。如果壯族作家放棄了這一巨大的文化背景,很難找到創作上的突破口。因此,對于壯族作家而言,無論是用壯文還是漢文創作,寫出本民族人民最具根性的文化性格,是大家共同的責任和使命。
培訓期間,毛公寧的《新時代民族工作與壯族文學創作》、關仕京的《壯族山歌的押韻規則、平仄格式及其翻譯》、藍利國《語言冗余理論在漢壯翻譯中的運用》等專題講座,讓學員們深化了對壯族文學創作和翻譯的認識。同時,舉行了第一屆“那文化”講壇,黃鳳顯、鄭超雄、黃漢儒分別為學員們作了題為《那文化與那文學》《考古學中的那文化》《壯醫藥概述》的專題報告,從不同視角闡述壯族文化與“那”(土地)之間的深刻聯系。大家還參加了“《人間有大愛》抗疫詩歌朗誦會”,通過朗誦抗擊疫情主題詩作致敬那些默默奉獻的人們、謳歌人間大愛,并赴上林縣進行采訪,感受當地的革命歷史和民族文化,尋找創作的靈感和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