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評論·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用專業精神壯大扶貧產業
脫貧致富需要辛勤付出,投入多少,就能收獲多少;專長多長,能發揮的優勢就有多大。把“專長”與“奮斗”結合起來,致富方能致遠
有一種木耳,樣子和普通木耳相似但顏色全白,被稱作“玉木耳”;有一個小鎮,到處是古裝演出服,發展出集布料、制作、銷售、電商于一體的產業……在山東采訪,或進博物館,或到產業園,或鉆種植棚,很多地方的特色產品、特色產業、特色小鎮讓人眼前一亮。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出重要指示。脫貧攻堅取得歷史性成就,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盡最大努力做到了精準到人、精準到戶。從高精尖的生物醫藥制品到端上餐桌的食用菌,從一個個蜜桃蟠桃到一件件演出服裝,精細化是不少地方產業發展的選擇。這就離不開用專業精神精準配置扶貧資源、精準發展扶貧產業。只要以專業化提升精準度,就能開對“藥方子”、拔掉“窮根子”。
以專業化提升精準度,首先要有集約型產業。在濟寧鄒城的一個食用菌企業,智能化培育車間里,電腦數控光照、水霧和濕度,歷經裝瓶、養菌、育菇、包裝等環節,長在培養基中的金針菇才能從生產線下線。這家被稱為“蘑菇超級工廠”的現代化農業企業,日產金針菇160噸,就地培養轉化500多名新型職業農民。類似的企業集聚在“蘑菇小鎮”上,形成集群發展,收獲大效益。可見,種、養、產、銷一體,整合好產業鏈、提升好價值鏈,提高扶貧產業的專業化、組織化程度,小生產同樣能贏得大市場。
以專業化提升精準度,關鍵是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采訪時,臨沂市蒙陰縣常坪村第一書記李明說,自己生在農村,學的農業,本科專業與桃有關,主要成長經歷在基層。駐村后,他邀請專家來指導農民,借日蘭高鐵臨沂站開通之際尋求合作,探索“高鐵+蜜桃”的發展路子,讓沂蒙山區老百姓的生活如蜜桃一樣甜。脫貧攻堅、干部駐村,既要主動性也要專業性,讓專業人才、專業資源更多地下沉至農村,把扶貧工作轉化為專業所長,就能做到思路更精、方向更準、做法更實。
無論是幫扶者、被幫扶對象,或是自力更生的致富人,專業的背后是專注和投入。臨沂市非遺傳承人卞成飛,專注于手繡技藝的傳承,創辦手繡扶貧車間帶村民致富;90后女孩徐小米,投入直播帶貨的熱潮,既改善了生活也找到了“情感安放地”;“留守婦女”牛慶花,探索發展農產品電商,富裕了自家也帶動了當地。脫貧致富需要辛勤付出,投入多少,就能收獲多少;專長多長,能發揮的優勢就有多大。把“專長”與“奮斗”結合起來,致富方能致遠。
在“蘑菇超級工廠”,大屏幕實時呈現車間生產畫面及產品消費信息,轉動的生產線與跳動的數字見證著技術魅力、專業實力。找準切口,精耕細作,尊重規律,小產業必定能帶動大發展、創造美好生活。(作者為本報評論部編輯)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