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第二部正在籌劃 還有哪些科幻文學創作將走向大熒幕?
研討會現場
搭建行業交流平臺,助力科幻產業發展。8月26日,“中國科幻文學創作及其影視轉化”專題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紡織出版社有限公司、宣影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主辦,《國家地理》中文網和《科幻世界》聯合主辦。專題研討會上,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通過音頻參會表示,目前正籌劃《流浪地球》第二部,并已有實質性進展。
“科幻作品具有跨越文明,跨越不同文化和國度的功能,所以能夠打動那么多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和觀眾。”在劉慈欣看來,科幻文學和現實主義文學的區別在于,現實主義作品中,人和人之間有著不同的種族,不同的國度,不同的階層和不同的信仰。但是在科幻作品中,人類都是作為一個整體,科幻作品所描寫的人類危機和挑戰,一般都是人類所共同面對的危機和挑戰。
在《流浪地球》大賣46.18億元票房后,劉慈欣還有哪些將文學作品搬上大熒幕的計劃?對此,他表示,因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大部分科幻電影項目目前都處于停滯狀態,近期有實質進展的是《流浪地球》第二部。其他還有一些作品則處于初步階段。
在被問及怎樣的科幻文學作品更有利于改編成科幻電影時,劉慈欣認為,不同的導演,不同的制片團隊,對于文學作品的選擇都不盡相同,有時甚至差別很大。美國科幻電影改編最成功的是菲利普·迪克,但是他的作品當你初看時,會覺得并不適合改編成電影,因為它畫面感不強,而且那種行文方式也不太易讀。但當其作品真正搬上大熒幕后,諸如《全面回憶》《銀翼殺手》等,卻都獲得相當成功。所以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
針對8月7日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下發的《關于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在劉慈欣看來,這對整個行業都是一個好消息,意見從政府層面,為科幻電影今后的發展,提供了許多有利條件,鋪平了道路。意見從科幻電影的各個方面,包括最初的劇本創作,到技術和特效發展,以及整個科幻電影產業的布局規劃,十分詳盡。
專題研討會上,今年7月出版的科幻文學《犼先生:錦繡離人》引起了大家的關注,作品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瑞獸“犼”作為主要意象,據此塑造出活了一萬八千七百多歲的“犼先生”。他居住的這顆名叫“怒安娜”的星球上,文明的誕生、演進、衰落和毀滅已數度更替,幾經輪回,唯有他見證了上一次文明的毀滅和重生。他一度沉淪,直到來自另一顆星球的香莎莎落人的闖入和神秘女孩鸚寶兒的出現,改變了他漫長而索然的生命旅途,他因負罪而頹然孤獨的靈魂也終將得到救贖。作品在宏大視野與微觀敘述的字里行間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觀照,以及當代中國對人類命運的深刻理解和關懷。
與此同時,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閻晶明、中國紡織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偉良、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王挺、電影監制張昭等嘉賓,還分別圍繞“中國科幻文學創作及其影視轉化”這一主題,發表了觀點。與會嘉賓認為,隨著相關政策的出臺,2020年將是中國科幻電影再次啟航之年,相信從明年開始,一系列優秀的科幻電影將接踵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