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對待、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自信,多次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地位、作用,以及如何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認真學習和貫徹這些新思想和新論述,對于我們扭轉觀念偏差,轉變傳承思路和更新弘揚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扭轉觀念偏差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離不開對中華民族歷史的認知和運用。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還經常看到厚古薄今、以古非今的現象,以為一切傳統的就是好的,或者一味地回歸傳統。近年來,以“女德班”為代表的打著國學旗號的培訓班屢禁不止,它們披著傳統的外衣招搖過市,宣揚“三從四德”“男尊女卑”等陳舊過時的道德糟粕,使許多青少年深受其害。這是一種典型的“偽國學” ,是對傳統文化的抹黑、攻擊與詰難。
另一種極端則是競今疏古,把傳統與現代人為地割裂開來,認為要創新就必須盡可能地丟掉傳統這個“包袱” 。更有甚者,質疑歷史、混淆是非、詆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他們常常用西方標準裁剪中國,試圖抹殺5000多年中華文明所承載的哲學思想和道德理念,消解廣大民眾的價值認同和文化認同,瓦解人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削弱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對于這種“歷史虛無主義” ,我們要十分警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 ”我們在學習、研究和應用傳統文化時,要堅持古為今用,要“有鑒別地對待、有揚棄地繼承” ,“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使之更好地與時代結合;同時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 ,不斷補充、拓展、完善傳統文化新的涵義,使其更具有時代的感召力。如此才能更好地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出跨越時空的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轉變傳承思路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避免兩個誤區。一是只強調保護而不活化,只對歷史遺址、建筑、文物、藏品、壁畫、古籍等以靜態保護、復制存儲、檔案編修,使很多文物喪失了活態傳承的最好時機。比如,中國有許多遺址類博物館,但大多只是對遺址和文物盡到了保護的義務,沒有讓它們“說話” ,這是十分可惜的。在缺乏科學指導和審美意識的情況下,許多文物保護和修葺工作非常的粗暴,沒有做到“以舊補舊” 。一些毀容式、破壞式的修復屢見不鮮,使歷史文化喪失了其原有的風貌,這些都與文物保護背道而馳。相比之下,敦煌研究院在保護、研究和弘揚敦煌石窟文化方面就十分值得借鑒和推廣。從最早的“搶救式”保護到“預防性”保護,再到利用數字化手段讓文物“活”起來,敦煌研究院逐漸探索出了一條可持續的敦煌文化傳承創新之路,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充分肯定。
二是止步于傳承而不創新,以為傳承就是原封不動地傳下去,一味地尋找傳承人,沒有做到推陳出新、與時俱進。對于一些文化遺產,我們不僅要守護好、傳承好這些寶貴物質和精神財富,還要學會運用好傳統文化,對其進行創新。尤其要善于把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例如,中華老字號擁有世代傳承的產品、技藝或服務,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但隨著時代發展,許多固守傳統的老字號面臨著生存難題。近年來,許多老字號不斷挖掘老字號的文化內涵,積極尋求跨界經營和品牌合作,或對傳統門店進行改造升級,以適應互聯網時代消費趨勢,在傳承中創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更新弘揚方法
一是展示載體要拓寬。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除了要依托好報紙、書刊、電臺、電視臺等傳統媒體,運用好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群藝館、美術館等文化機構和展示空間,也要通過文化遺址、特色小鎮、民俗節慶等旅游項目的開發,對傳統文化元素進行提取和創新。當前,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成為一種趨勢,通過“以文促旅、以旅彰文” ,可以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更加豐富多元的載體。
二是傳播方式要多樣。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適應時代發展潮流,不斷創新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和產品內容,多以短視頻、流行音樂、影視動漫、文創產品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融入日常文化生活,這樣才能真正深入人心,抓住年輕一代群體。與此同時,要學會借鑒國際表達范式,以新的媒介和新的宣傳方式,提煉具有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的中國文化精髓。“李子柒現象”表明,在世界舞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也可以不用長槍直入,而是“潤物細無聲”地訴說。
三是產業開發要合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要用好文化產業手段,借助數字創意、文化演藝、主題公園等新興業態,讓文化經典重回大眾視野。目前,國內有關優秀傳統文化的產業化開發還存在不少囫圇吞棗、消化不良的現象。優秀傳統文化進入當代文化產業進行內容創造,要善于挖掘和整理傳統資源中蘊藏的人文精神、倫理觀念和審美情趣,并將其轉化為可供產業開發的經典文化符號,而不是簡單地復制、拼貼,為創意而創意。對于不宜產業化的傳統資源,我們應該原汁原味地進行保護和弘揚,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不能在市場中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