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小說的現實與未來
多年前武俠小說正風靡時,大概不會有人預料到,新世紀之后網絡小說的破繭而出和取而代之。然而,“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從當下網絡小說生態中暴露出的種種問題我們也不難看出,它可能正在遇到的瓶頸。假使將網絡小說視作武俠小說的進化和延續,那么網絡小說的下一步又將走向哪里?
在我看來,當下很多人對網絡小說的理解是不免有些狹隘的。互聯網只是一個載體,小說是一種文學體裁,沒有任何理論或規定判定,網絡小說就是當下流行的男頻或女頻小說等這些類別。互聯網產品的最大特征是以用戶為導向,最大“能量”在于互動性和傳播力,而這些特質與當下網絡小說展現的樣貌都還談不上完全契合。
想象一下“理想”中的網絡小說:有什么樣閱讀需求的用戶就會孕育而生出相對應的內容。無論是以營利為目的,還是真正出于對創作的熱愛,無論是大眾的還是小眾的,關于網絡小說的一切,如作品篇幅的長短、題材的多元、對商業性和藝術性的追求等,都將通過互聯網,將創作者和閱讀者聯結在一起。
然而現實卻并非如此。大約從2010年起至今,同質化的內容便逐漸成為網絡小說的主流,雖然偶有精品問世,但離百家爭鳴的多元盛景還相差甚遠。也正因如此,今天網絡小說從業者討論更多的是免費還是收費,而非內容流派或是產品創新之“爭”,而后者,才是我作為一個從事網絡小說行業多年的人更愿看到的景象。
我認為,免費模式的出現其根本原因在于平臺與作者利潤分成的失衡。在網絡小說發展早期,平臺與作者的分潤模式大都是五五分成。早期的網絡小說尚未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平臺無法盈利,自然也不會投入太多推廣費用,為了顯示“公平”,吸引作者簽約,于是開出了5∶5的收入分成模式。網絡小說發展至今,平臺對用戶的爭奪已進入“白熱化”階段,有的平臺每年投入數億甚至更多的推廣費用,而與作者間的分成比例卻仍舊未變。通過幾家網絡小說平臺的財報我們可以看到,平臺的利潤越來越低,甚至有些已經開始虧損。另一方面,許多平臺為了保證核心作者不會流失,又為他們開出了高于分成收益的買斷價格。買斷成本居高不下,導致平臺的經營負擔越來越重,已到了不得不解決的程度。無論是作者之爭還是用戶之爭,隨著網絡小說平臺間的競爭愈發激烈,有的平臺已打不起價格戰,還有的根本就不想打,再“斗”下去是兩敗俱傷,于是就有人把免費互聯網產品的那一套模式搬到了網絡小說。免費的東西誰不喜歡?免費網絡小說一出,果然把原本白熱化的戰局撕開了一道口子。
然而,免費模式對網絡小說生態最大的傷害絕非作者的利益。平臺是水,作者是魚,讀者是食客;沒有了魚,食客就走光了。無論是收費還是免費,作者層面的競爭都是網絡小說平臺必須面對的課題。免費模式重新劃分了平臺和作者的利益分配模式,最終有望實現共贏。但同時,免費閱讀的本質是流量變現,平臺追求的是“數據為王”的優勝劣汰模式,簡而言之,“數據”越好、流量越大的網絡小說在免費閱讀平臺越會受到青睞,平臺會把更多的流量資源匹配給更新更快、爽點更足、篇幅更長的網絡小說,這樣一來勢必將導致同質化的內容導向。長此以往,那些慢熱的精品,有特色、有創新的內容在免費平臺可能就會逐漸淡出讀者視野,這才是我們最應擔心的問題。
對于網絡小說的未來,悲觀者有之,樂觀者也有之。在我看來,當下的網絡小說一點也不“網絡”。試問,您會在朋友圈分享或是談論你正在看的網絡小說嗎?會在評論區里和其他書友一起討論小說中的人物或劇情嗎?也許有人會,但大多數人不會。這從您的身邊就可以找到答案。
網絡小說擁有如此龐大的作者和讀者群體,卻找不到一條聯通作者與讀者間的橋梁。在無線互聯網時代,絕大多數網絡小說平臺還在花錢從渠道“買”用戶,而沒有通過內容和產品讓讀者成為分享和傳播的源頭。它們還在通過人工安排“推薦位”或根據簡單排位的方式推薦小說,而不是把最合適的小說匹配給最契合的讀者。傳統的出版模式只不過又被搬到了“線上”來,網絡小說并不“網絡”。當然,網絡小說平臺為作者提供了更低門檻的作品“發表”環境,為讀者提供了在線閱讀、免費閱讀的產品體驗及服務,這對網絡小說的發展無疑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想要破局,網絡小說還得更加“互聯網”才行。
首先在內容層面,一窩蜂地生產同質化內容是沒有未來的。讀者的審美在變,讀者的年齡也在變,武俠小說就是典型的前例。在一次校園講座中我曾對現場幾百名學生提問:有誰讀過金庸和古龍的小說?舉手者寥寥無幾。所以對于網絡小說而言,我想,其內容只有隨著讀者年齡、需求的變化而“進化”,只有能更好地滿足更多讀者群體的閱讀訴求,更具話題性和傳播力,蘊含更多正能量,才能使“狹義網絡小說”變成真正的網絡小說。
另外,在產品層面,從互聯網時代進入無線互聯網時代,網絡小說之外的其他互聯網產品早已迭代了若干次,網絡營銷的概念也隨之不斷更新,而網絡小說的“求生欲”卻似乎一直不強,無論產品形態還是營銷策略始終跟不上時代節拍。未來,只有通過攪活缺乏互動和自傳播的網絡小說平臺這潭“死水”,網絡小說的生態也才會真正隨之“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