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小說的成長史
成長,是很難定義的。寬泛地說,每個人的一生都在成長。籠統而言,成長主要發生在青少年階段,我們經受生活的歷練,獲得經驗,從稚嫩走向成熟,擁有獨立面對世界的精神力量。反映成長主題的小說可稱之為“成長小說”,它發軔于220多年前的德國,隨后在英國、美國得到較大的發展。所以,研究成長小說,就要從西方成長小說史講起。
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孫勝忠先生的《西方成長小說史》是該領域的集大成之作。作者概括:“本書對西方成長小說的演變歷史做全面的梳理和考辨:從其源頭——德國經典小說的出現,到成長小說在英國的誕生和第一次興盛,再到英美成長小說在19世紀、20世紀的變化,直至當代英美成長小說對經典成長小說的繼承與革新。”在線性梳理搭建的框架上,這部作品兼容了文學批評、社會文化考察和哲學思考,既透過歷史的縱深來展開對文學現象的分析,也緊扣“成長”主題來談論作家筆下的人物所代表的社會風潮。
經典成長小說18世紀誕生于德國,當然,此前也有敘事文學作品涉及成長主題,但是沒有哪一部作品,像歌德的《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那樣被視作典范。歌德花了二十年的時間時斷時續地完成了這部作品,其中滲透著歌德本人對人生目的等大命題的深刻思考。其后,托馬斯·曼的《魔山》成為扛鼎之作,反映的是后期資產階級的生活,寫作藝術上采取了現代派象征手法,不過在注重青少年主人公人格的成長和道德的塑造方面,與歌德是一脈相承的。
德國成長小說很快就有了變種——英國關于兒童與青少年的小說,并且還從英國出口到了美國。許多英國經典名著,比如狄更斯的《遠大前程》、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艾略特的《米德爾馬契》、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喬伊斯的《一個青年藝術家的肖像》等在書中都得到較為充分的詮釋。對美國成長小說的講述則圍繞著19世紀的華盛頓·歐文、庫珀、霍桑等人的作品,尤其是馬克·吐溫的《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作者對20世紀的美國小說,比如托馬斯·沃爾夫的《天使望故鄉》、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菲茨杰拉德的《冬之夢》等的論述,詳細呈現了其文學特色和成長小說的演變過程及原因。
孫勝忠的文學史研究看到了文學與歷史的相互參照,他對于文學作品的鑒賞和文學現象的評價,常常是通過進入歷史而勾勒出主要問題的脈絡而展開的。他指出,青年歌德是德國狂飆運動的主將,極力主張個性的張揚和情感的奔放,但他在創作《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時已進入了古典時期的創作階段,威廉·邁斯特的經歷體現了18世紀德國青年的理想與現實不可避免地沖突之后的困頓迷茫,經典的德國成長小說強調在社會生活中獲得知識認知和人格完善,以個體獲得社會化人格為目標。這與德國當時啟蒙思想運動的要求是相一致的。而英國成長小說多半反映主人公“向上流動”的經歷,強調金錢與社會地位所起的作用,這是英國工業化和城市化帶動的社會價值觀在文學上的反映。維多利亞時代人們對婦女問題的關注推動了女性成長小說的興盛,以及一批杰出女作家的出現。美國成長小說的成就,受特定社會和歷史環境的影響,總體上說,對英國的帝國文化,或者說強勢文化的抵制,對文學乃至文化上獨立的訴求,客觀上遠離歐洲而受其影響較小,追求獨立、自由的意識和獲取個人身份、地位的緊迫感等等,是造就美國成長小說的重要因素。
這些成長小說因地域、國家的不同而存在著差異性,它們折射著不同國度、不同時期的年輕人的所思所想,煩惱與苦悶,彷徨與希望。越是到后來,成長小說的風格、結構、情節和人物塑造就越多樣化。成長不等于進步,不等于就是個人社會化的完成,它也可以是反對成長,拒絕歸化,向世界大聲說“不”。各種成長小說也有著相似的要素,通常包含代際沖突、愛的考驗、事業的挫折和人生的困惑等,最核心的,就是本書所強調的——自我教育。主人公一定有追尋自我、建構自我或反向的消解自我的要求,這正是“成長”的內涵,是成長小說與傳記、流浪小說、英雄傳奇等文體的根本區別,也是不同的成長小說之所以分別表現啟蒙思想、社會實用主義或現代主義精神的原因所在。
到底哪些小說可以稱之為成長小說呢?有時候也是很難歸類的。比如,孫勝忠舉例海明威的短篇小說《弗朗西斯·麥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認為這個中年人發生重大的認知和性格變化的故事也是成長小說的一種。但以筆者之見,雖然海明威也說“麥康伯終于長大成人了”,這句話更像是對生活的嘲諷,最主要的是,麥康伯并沒有任何自覺的“自我教育”的意識,整部作品的氣質也很難說是成長小說,把它劃為成長小說有窄化之嫌。
好的作品,都是很難用類型或標簽去框定的。盡管經典成長小說在20世紀遇到了很大挑戰,還有人哀嘆“小說已死”,但是,文學不會死亡,而成長,也不會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