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普作家協會舉辦生態科普云沙龍 關注野生動物
7月2日,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主辦,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生態科普創作專業委員會、蝌蚪五線譜、翠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承辦的“疫情之下,重新審視人與野生動物的關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生態科普云沙龍成功舉辦。
本次沙龍將思辨式、啟迪式的現場圓桌討論與遠程嘉賓云講座相結合,邀請了生態學、動物學等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及知名科普專家,從不同視角探討自然、環境、生態、野生動物與人類的關系,啟發公眾思考保護野生動物對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作用,幫助公眾建立對野生動物的科學認識。
在主題分享環節,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博士、國家動物博物館研究館員、中國科普作協常務理事張勁碩,《中國國家地理》旗下《博物》雜志策劃總監張辰亮,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保護地友好體系發起人、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生態科普創作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解焱,以及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科普講解員張亞瓊分別作了《蝙蝠不可怕,認知要科學》《蝙蝠消失后,世界會怎樣?》《生物多樣性與我們》和《野生動物應急救護》的專題分享,為公眾解答如何對待蝙蝠,怎樣處理與野生動物的關系,生物多樣性有什么意義,怎么救護野生動物等問題。
主題分享結束后,圓桌嘉賓就觀眾關心的主要問題進行了現場解答,闡述自己的觀點并引導大家進行深入思考,在這種思辨式、啟迪式的科學探討中,深化公眾對人與野生動物相互關系的認識。
“人與野生動物的關系”正是當下需要我們關注的重要話題,本次生態科普云沙龍不僅給公眾帶來關于野生動物的科學知識,消除因為缺少了解導致的盲目恐慌,更引導公眾反思人類的活動對野生動物的影響,讓公眾以思辨的態度看待人與野生動物的關系,尋求和諧相處的模式。這種科學思考問題的方式,必將對人與自然的關系帶來深遠影響。(趙清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