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題材文藝作品,猶如一道道深刻的年輪,記錄著中華民族從苦難中奮起的歷史。近年來,紅色題材創作悄然改變,叫好又叫座的現象級作品不斷涌現,創作氣象煥然一新—— 紅色題材文藝作品緣何這么燃
紅色戰爭大片《血戰湘江》劇照。資料圖片
【熱點觀察】
近年來,紅色題材文藝創作悄然改變,從電影《智取威虎山》《血戰湘江》到《決勝時刻》《我和我的祖國》,從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到《新世界》,從兒童劇《紅纓》、話劇《谷文昌》到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沂蒙三章》、雜技劇《戰上海》,叫好又叫座的紅色題材文藝作品不斷涌現,煥然一新的創作氣象逐漸形成。
在這些作品中,紅色故事被以富有時代感的方式重新講述,在人們心中激起感動的漣漪;紅色人物形象被以新的藝術手法重新塑造,鮮活地樹立在人們面前。紅色題材特有的精氣神,深刻而廣泛地吸引著人們特別是青年群體,以理想之美、信仰之美、人性之美滋養、陶冶和豐盈著人們的內心。大批紅色題材精品力作涌現,成為文藝界獻給黨的最好的生日禮物。
1.讓觀眾與英雄進行心靈對話和情感溝通
文藝創作離不開人物塑造,尤其是紅色題材。紅色題材作品集中反映了黨領導人民革命、建設和改革發展的歷史進程,其藝術魅力蘊含于題材的思想性、歷史性和敘事性之中。人是歷史的主體,也是敘事的主體,塑造鮮活、感人的人物形象,是彰顯紅色題材藝術內涵的必由之路。
從紅色題材的創作實踐來看,小說《紅巖》與江姐、《創業史》與梁生寶,電影《閃閃的紅星》與潘冬子、《英雄兒女》與王成、《紅色娘子軍》與吳瓊花,幾乎所有經典作品都和經典的人物形象聯系在一起。而這些人物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恰恰因為他們身上體現著時代特征,凝聚著時代精神。新時代,社會風貌以及觀眾的文藝訴求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今天的人們依然仰視紅色故事里的英雄,也更渴望與英雄進行心靈的對話和情感的溝通,這就要求藝術家對人物形象進行時代化的塑造。
近年來成功的紅色題材創作,正是堅持與時代同步伐,準確把握時代特征,通過讓人物形象走近當代受眾,提升了作品的品質。兒童劇《紅纓》取材于抗日戰爭時期放牛郎王二小的英雄事跡。作品以細膩的舞臺表演,多層次、立體化地展現出王二小的情感世界,講述了王二小的成長經歷和心路歷程,賦予了這個經典的紅色人物形象更多的成長性,讓觀眾感同身受地看到了民族大義在王二小內心的萌發和積聚,因此,當王二小壯烈犧牲,《歌唱二小放牛郎》的熟悉旋律再次響起,觀者無不淚目,藝術效果感人至深。話劇《谷文昌》摒棄“高大全”的套路,通過谷文昌在東山植樹治沙、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等工作和生活片段,在低處敘事,向高處寫人,帶領觀眾走入谷文昌的內心深處,在情感共鳴中體會一名黨的好干部的使命擔當。電影《決勝時刻》講述中共中央領導人進駐香山,在國共和談破裂的千鈞一發之際,全力籌劃建立新中國的故事。影片也是從小處著眼,以平視的視角和溫情的敘事,以光影藝術的手法表現開國元勛們質樸醇厚的家國情懷,拉近了歷史與現實、領袖與人民的情感距離,受到普遍好評。
2.飽滿的理想主義氣質傳遞深邃精神力量
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優秀的文藝作品具有啟迪思想、振奮精神、溫潤心靈、陶冶人生的重要作用。紅色題材承載著紅色文化,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當代文藝創作的一座寶庫。
近百年來,紅色題材文藝創作已經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經驗,涌現出一大批精品力作,其中不乏中華民族乃至世界文藝史的永恒經典。它們如一道道深刻的年輪,記錄著中華民族從苦難中奮起的歷史;也如一面面鮮艷的旗幟,標示著人類意志所能達到的精神高度;更像一聲聲嘹亮的號角,激勵著華夏兒女沿著民族復興大道堅定地走向未來。而經典的紅色題材作品之所以打動人心、常演不衰,不僅在于其講述的故事、宣揚的道理,更在于其蘊含的精神內涵。可以說,充沛的精神內涵是紅色題材的獨特標識。品讀優秀的紅色題材文藝作品,我們總會被其中飽滿的理想主義氣質、浪漫主義精神,以及堅貞不屈、頑強拼搏的意志所感動。這正是紅色題材特有的精神力量。
近年來,以人文化的手法表現紅色題材的精神內涵,正在成為創作者的自覺選擇。電影《我和我的祖國》巧妙地讓小人物出場講述大故事,無論是《前夜》中的林治遠,《北京你好》里的的哥,還是《回歸》中的華哥夫婦,在組成全片的一系列故事中,主人公都是名不見經傳的平凡人。然而,正是他們內心對祖國真摯的愛和依戀,凝聚成了推動這個國家前進的偉大力量。影片中一個個生動的小人物,寓偉大于平凡,把宏大主題融進了人間煙火,使愛國主義從政治道德律令呈現為個體化的內心情感,提升了影片的人文氣息。2020年播出的電視劇《新世界》表現的是新中國成立前后的重大歷史轉折。新中國的成立開辟了歷史新紀元,體現了社會發展之必然。而表現中國社會制度變遷和社會形態的演化,也是紅色題材的應有之義。《新世界》這部作品沒有落入以往宏大敘事的窠臼,而是通過北京城里三個小人物在政權鼎革的歷史轉折下的人生選擇和生活際遇,以小見大地表現“新世界”的來之不易及其強大感召力,生活化地講述了社會發展規律的真理。
這些創作實例表明,如果把紅色題材的精神內涵比作一塊寶石,藝術創作就需要運用文字、色彩、聲音、情感、情節、畫面、圖像等手段,從不同側面和角度耐心打磨,使其閃爍出無限絢爛的光彩,從而有質感、有溫度地傳遞深邃的精神力量。
3.現代化的藝術手法帶來全新審美體驗
創新是文藝的生命。文藝創作是觀念和手段相結合、內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創新,紅色題材也不例外。“寫什么”和“怎么寫”是統一于創作實踐的,特別是完成了紅色題材的選擇之后,“怎么寫”的重要性就會愈發凸顯出來。
紅色題材凝結著仁人志士為國為民的丹心碧血,回蕩著中華民族復興奮進的鏗鏘足音,具有無比深沉的感染力。而這種感染力必須呈現于有創造力的藝術手法之中。正如文藝理論家童慶炳先生所言,“當我們說文學反映生活時,不僅僅指作品內容反映生活,而且作品形式也反映生活”。同樣的題材,以不同的藝術手法進行加工和創造,會形成完全不同的審美效應。毋庸諱言,有一段時間,紅色題材不受重視,英雄形象遭到冷落,特別是革命歷史題材被拍成令人啼笑皆非的“神劇”“雷劇”,實際上構成了對紅色題材的巨大傷害。究其原因,除了個別創作者的藝術態度不夠端正之外,也與創新意識和能力不足有很大關系。
可喜的是,這一不良現象已經得到有力扭轉,富有創造力的作品不斷出現,在刷新著人們對紅色題材的認識的同時,也重新點燃了人們對紅色題材的熱情和信心。
芭蕾舞劇《沂蒙三章》堅持歷史真實與藝術創造的統一,以激光、投影燈等現代舞美手段,在舞臺上呈現“滔滔河水”,逼真地表現“紅嫂”李桂芳等32位婦女以肩架橋的歷史細節,讓觀眾仿佛身臨其境,獲得了全新的審美體驗,也為“紅嫂”這一歷久彌新的經典形象增添了新的藝術內涵。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以唯美的形式詮釋李俠與蘭芬的英雄故事,特別是發揮舞蹈藝術肢體語言之所長,完成人物內心戲的視覺轉化,讓人在美的愉悅中得到心靈洗禮。雜技劇《戰上海》則以“新難奇美絕”的海派雜技藝術特色,淋漓盡致地展現城市攻堅戰的緊張和艱難,以“無聲”的方式表現了人民軍隊解放上海的歷史。這些作品以現代化的藝術手法,極大拓展了題材的表現空間,讓人看到了紅色題材更豐富的面相。可見,立足題材,超越題材,是紅色題材煥發時代精神、走近當代受眾的關鍵所在。人類對美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審美,這是紅色題材常寫常新的根由所在。只要保持充沛的創造力,從時代的審美需求出發,不斷探求并深化紅色題材與藝術手法之間的美學關系,紅色文藝必能持續收獲人氣與掌聲。
總之,近年來的紅色題材文藝折射出當代中國人的精神結構和價值取向,灌注了新的藝術精神和審美要求,紅色是革命的顏色、正義的顏色,也是人民的顏色。而社會主義文藝本質上是人民的文藝,當代中國文藝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紅色題材文藝創作的繁榮。新時代的紅色題材創作,理應反映人民心聲,接受并通得過人民的驗收,以更多高質量的作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鼓勵和引領人民振奮民族精神。
(作者:胡一峰,系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中國文藝評論》編輯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