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物錄》譯后記:裝在暗匣里的風和寂靜
2018年10月的最后一天,法蘭克福書展剛剛結束兩個星期,編輯劉瓊告訴我,她看中一本“必須摸到實物”的書。兩天后,一本黑色的小書飛躍歐亞大陸,降落在我的書桌上。即使并非這本書的首位中國讀者,我也一定位列在先。
有些文字,就像裝在暗匣里的風和寂靜。蓋子一掀開,就不由分說地添滿時空,消去現實的噪音,以它獨有的頻率振動出另一番天地。氣息,那種置你我之身于其中,卻無法描述、無法把捉的形而上,那種使敘事超然于情節囚牢的象外之境,那種迅速擴散的冷熱干濕,那種夢境般的包裹,那種無聲無息的霸道,是文字的辨識度,是籠罩畫面的明暗,是靈光和氣質,是能指符號游離于所指內容而在的自在之意。
我說的是,尤迪特·沙朗斯基的才華:正文走到第5頁,我已經知道了答案。那幾頁只是在寫,漂在海上的庫克船長如何無所事事。可風平浪靜的太平洋,那么陰森,沒有動作的劇情,那么綿密。我立刻明白,這是有魔力的文字。收到書的3個小時后,我問劉瓊:“一年時間可以嗎?明年底給你譯稿?”
我說的是,沙朗斯基的野心:她不屑把目光禁錮于死物,她無意羅列孤品珍玩、盡情放大細枝末節、用透視的射線讀取紀年和工藝。她有更宏大的愿望,她要劫奪時光、復活空間,她要以曾經發生過的12次亡逝為契機,借物還魂,重新開啟12個不同維度的世界。寫作之于她,不是記錄,而是通靈。本不可能相遇的生命因此在她操控的儀式中邂逅、相撞、交談,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截面因此在同一塊屏幕上蜃景般錯落交疊。
我說的是,翻譯的難題:怎樣找到恰切的聲調,去描述天堂脆弱的安寧、死不瞑目的屈辱、期待落空的沮喪、濃到化不開的孤獨;怎樣調適焦距,去虛化童年的回憶、尖銳藝術家的感知力;怎樣選擇濾鏡,讓空白絢爛、讓靡麗慘淡;怎樣擰緊或旋開時間的發條,放緩日常生活的瑣碎、加速權力和財富的毀敗、凝固未來的不朽、甚至流轉宇宙的“成住壞空”。
然而,斟酌調性,已是大半年之后的事。最初的難題,并非語氣的找尋,而是書名的譯法。此事無關詩意,僅僅因為需要填寫一張立項申請表。德文書名Verzeichnis einiger Verluste,首尾兩個名詞。Verzeichnis指陳列出所有內容物的清單、目錄、索引或一覽表,它清晰、冷靜、自信,有種高高在上的優越感。Verlust的字面意思是損失、丟失、喪失或失敗,是惘然、不甘和忘言,這個更偏重于過程的抽象名詞,少見地用了復數。若房子燒毀,保險也會開具被毀財物的清單,博物館和圖書館亦有其污損品的統計。所以,“損失清單”是真正存在的。然而,書名在einige一詞上出現了矛盾,這個模糊的數詞指少許、幾個、若干,它簡潔而謙遜地限定了明細的數量,與無所不包的“清單”形成反差。三個簡單的小詞并列,一種若有若無的張力呼之欲出,虛實、動靜、有限和無限的對決,似乎讓一切都不確定起來。幸運的是,漢語天然多義。“錄”,本身就有從總體(Verzeichnis)中揀選若干(einige)的意味。在“失”之結果之外引入時間維度的“逝”,也可以提示“Verlust”所暗含的動態過程。“逝”與“錄”之間的“物”,使過程凝結顯象,讓整體踏實下來,更有質感,同時與“錄”在語音上產生重疊,呼應德語中兩個名詞前綴“ver”所押的頭韻。“逝物錄”三個字就此敲定。
拍下版權,簽好合同,接下來的事,頗有些出乎意料。德方蘇爾坎普出版社要求我提交一份工作簡歷,審核翻譯資質。三個月后,2019年春節剛過,收到某翻譯協會的研討會邀請函,地點在一個我從未聽說過的城市,施特拉倫。費了一番工夫搜索后得知,協會此前的同系列活動,邀請的是君特·格拉斯和克里斯托夫·蘭斯邁耶。再后來,歌德學院亞洲年度聯合翻譯項目也選定了這本書。當時,因為還有其他工作在先,我仍未讀完全書,仍不知作者尤迪特·沙朗斯基是誰。
5月,在坐了14小時飛機、2小時火車、40分鐘公交之后,我終于輾轉到達德國與荷蘭邊境的小鎮施特拉倫。正午陽光燦爛,風還是寒的,街上一個人也沒有,安靜得像在童話里。參會共13人,11名來自世界各地的譯者,作者沙朗斯基本人,還有歷屆會談都在場主持的元老級人物雷娜特奶奶。
我們一行行讀文本,沙朗斯基耐心回答每個人的疑問。這種考古似的深度挖掘,讓我第一次領教到作家的細致:展臺上每一處看似平淡、根本不會讓獵奇看客們留心的暗紋,都是在極為嚴謹的考證基礎上反復打磨的結果。無法計算這本并不算厚的書里到底隱藏了多少引文、注釋、地圖、照片,我卻有幸目睹到,沙朗斯基如何變戲法似的提煉了整整一大箱書籍、詞典和復印資料,云淡風輕地將其收入12只各16頁的小黑匣。也許是因為受過專業的藝術訓練,也許是因為常年擔任博物知識叢書的編輯,沙朗斯基感官上的辨識力超乎常人,用詞之考究幾乎讓我生畏。她對動植物和種種微妙色彩如數家珍,甚至有專門的詞匯指稱狍子臀部的白斑。從康托洛維奇《國王的兩個身體》到半個世紀前的惡俗讀物《男人愛吃什么》,從尼安德特人的滅絕到暗物質的發現,從預兆死亡的撫捻衣被到顛茄的毒理,濃釅的信息加劇了閱讀的難度,沙朗斯基卻反復強調,行文絕不應被事實性的說明打斷。讀者無需知道來龍去脈,就像欣賞風景時無需懂得水文地脈。對注釋的拒絕,是沙朗斯基基本的文學態度——知識應服務于詩意,而非相反。她試圖呈現的詩意,也絲毫不信奉天馬行空的靈感或信筆由韁的偶然。詩意是諸多因素和合后的乍然涌現。表面的隨性蔓生,掩蓋著內部控制力強大的磁場,建構與消解、線性與循環、顯白與隱匿穿插交替,跌宕起伏的長句與擲地有聲的小詞計算著準確的敘事節奏,環環相扣或遙相呼應的文眼一次次提點出險而不亂的脈絡。每一息從精致中漫溢出碎散,都是對我的挑戰。更大的挑戰卻不再局限于遣詞造句,而是涉及到文本外的真實生命。
在施特拉倫的第一天晚上,協會組織了一場德國讀者見面會,其中一個環節是,11國譯者分別用母語朗讀書里的同一句話,最終選定的是《薩福》中那句:“佛陀和孔子尚未出世,民主觀念和‘哲學’一詞還沒被想出,可厄洛斯——阿芙洛狄特的侍童——已開始了毫不留情的統治。”沙朗斯基自己也依照慣例朗讀了兩段:古羅馬斗獸場里的里海虎和大街上閑逛的嘉寶的獨白。
我并不理解為什么選擇這幾篇,直至研討會上細讀到《居里克的獨角獸》開篇的一個詞“tragen”(擔負,支撐,攜帶)。當時沙朗斯基輕輕地說了一句:這個詞有懷孕的意思,也是前一句話里“緊張壓力”的根源,這是我的親身經歷。在《獨角獸》那段幾乎沒有情節的敘事里,“我”打算寫一本怪物指南的計劃沒有成功,卻因為偶然撿到一團致幻的狼地衣,恍惚中看到了獨角獸。現實中希望人工授精懷上孩子的尤迪特,也未能如愿。為什么是獨角獸?因為它是西方男權話語中貞潔的象征,傳說中只有處女才能看到。發現了真空的居里克,陰差陽錯地組裝出一具并不存在的獨角獸的骨骼,時至今日,真空之真未變,充滿性暗示的幻獸則徹底沉入歷史。沙朗斯基也在保護著女性的“真空”,她不需要被另一個性別定義,她不會被“暴力掰開”,淡淡的文眼,暗示著她的同性取向,也暗示著她人工授精失敗、無法孕育生命的沮喪。信號如此隱晦,我們這些譯者,幾乎無人讀得懂。只有瑞典的阿姨說,我明白。震驚之余,阿姨說了一句幾乎讓我流淚的話:因為我的女兒也和一個女人生活在一起,我一直在考慮的問題就是,她以后怎么樣有一個自己的孩子。
那一刻我恍然大悟。想起里爾克說,書是鏡子。每個讀者都在讀自己,每本書也都是作者的無聲自傳。《逝物錄》里的物象,一定都曾在某個時刻與尤迪特發生過共振。沒有人會平白無故地紀念某件消失的東西,只有與我們自身發生關聯時,它才會被記住。于是,雍容威猛的雌虎,變成觀賞取樂的對象和交配生殖的工具;自戀、憂郁、不在乎禁忌的藍衣男孩,成為在性別辨認和愛情失意中彷徨、孤獨的嘉寶;被洗劫的馮·貝爾莊園,荒蕪成扼殺了奇跡和神性的寡淡童年;東德氣派堂皇的共和國宮,與父母失敗的婚姻一樣,充滿欺騙和假象。這只有12層隔板的黑匣子,不僅是對遙遠時空的招魂,還隱身著一位無處不在、拋棄了巫師身份、把自己剖開給你看的普通女性尤迪特。
寫作、翻譯、閱讀,每個過程都應該緩慢下來,等待雜質沉淀,等待文字的充分滲透與化合。無奈的是,不論作者、譯者還是讀者,誰都無法真正離棄自我、懸空于絕對的無我之境。但也許,這層抹不去的、人人相異的“我”,恰恰是讓文學生效的最重要的催化劑。沙朗斯基明白這一點,也因此準予譯者幾乎算得上放縱的自由。她不止一次說,這是我的書,現在由你們來寫。我當然沒有篡改的特權,也絕無僭越之想,如果可能,我甚至希望緊貼原文字字照搬地“硬譯”。然而,和所有人一樣,我也無法超越自己,無法超越我自己的經驗、見識、閱讀能力,更無法透明地凌空于語言,如若無阻地游移穿梭。作為本應隱身的譯者,我必然會在譯文中留下抹不掉的笨拙水印,也極有可能無力傳遞原文那致密而不壓抑、綺粲而不炫目的質感。那么,就借此機會,向沙朗斯基和《逝物錄》的中文讀者,道歉并致謝。
返回欄目下一篇放大+ 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