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藝抗疫 托舉愛的蒼穹 —— 中央民族歌舞團戰“疫”全記錄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在全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斗中,全國文藝工作者以高度的文化自覺發出“抗疫之聲”,傳遞人間真情,弘揚社會正能量。作為民族文藝的“國家隊”,中央民族歌舞團緊扣時代脈搏,以藝術的形式記錄全國各族人民抗擊疫情的感人事跡,講述民族團結的溫暖故事。
截至目前,中央民族歌舞團文藝工作者共制作完成原創歌曲、演奏樂、詩朗誦等近20件文藝作品,同時,以線上公益云課堂、少年舞蹈教學等形式多樣的教育資源助力藝術傳遞正能量。
原創作品持續更新,見證“民歌人”的共克時艱
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億萬人民群眾的心。春節期間,身在河南老家的王曉霞時刻關注著疫情發展。“那時候,我整天抱著手機看新聞,抗疫一線的故事常常讓我擔憂又感動……”身為國家一級作詞,為抗疫而創作的念頭一直盤旋在她的腦中。
在看了大量的抗疫文藝作品后,王曉霞對自己有了更嚴格的要求。“我要站在自己的角度,寫出既接地氣、又溫暖人心的作品。”為此,她苦思冥想了半個多月,直到一條新聞讓她忍不住雙眼噙滿淚水。新聞里,武漢一對夫妻醫生雖然在同一家醫院工作,但疫情期間難見一面。一次偶然的相遇,穿著防護服的兩人,目光經由起霧的護目鏡片連接到一起。這一場面瞬間撥動了王曉霞創作的神經,“人與人之間的物理距離雖然被拉遠了,但眼神的交流傳遞了一切。真是眼睛里面有世界、有溫度、有真情,有人間大愛呀!”受此啟發,王曉霞用兩天時間寫出《我用眼睛告訴你》的歌詞。
歌詞完成后,王曉霞邀請著名作曲家李昕譜曲。彼時的李昕正忙于歌劇創作,看到歌詞后,他立馬停下手頭的工作著手譜曲,并以精益求精的態度接連完成兩版創作。4月初,身在云南的歌手王雅潔拿到詞曲,開始第一次錄制演唱。“各族兒女手挽手、心連心,骨肉相連,誰能彼此離分;不要退縮,陰霾終將散去,靜靜聽櫻花怒放的聲音……”娓娓道來的歌詞與婉轉悠揚的小提琴曲交相輝映。視頻中,不同場景中的人們戴著口罩,或眼神堅定、或淚眼婆娑,王雅潔身穿白色襯衣,素顏出鏡。“這是一首歌頌無數為疫情作出犧牲的平凡人的歌曲,我想盡力表達出真摯、樸素和溫暖。”王雅潔說。
疫情之下,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文藝工作者也是如此。回昆明探親的作曲劉曄時刻關注疫情,有“太多的情感想要表達”。焦急萬分之時,他接到了副團長王成剛的電話,得知團里緊急成立了“民歌加油武漢核心創作組”,組織“民歌人”用藝術為戰“疫”貢獻力量。劉曄立即約上同在云南的扎西頓珠和當地青年詞作者張玙麟,決定為疫情創作,用音樂發聲。
藝術創作是他們的“戰場”。從前線醫務工作者的故事中汲取靈感,劉曄幾乎在一夜之間完成譜曲。2月4日凌晨,扎西頓珠就收到了《有一種愛不變》的小樣。受疫情影響,昆明大多數錄音棚已經歇業。經過多地輾轉,他們最終在昆明主城區外大山里的一處錄音棚錄制音樂。
拿到扎西頓珠演唱版的歌曲,身在北京的翟紅屹馬上投入視頻剪輯工作。從2月4日拿到歌曲小樣,到6日作品在QQ音樂上線,扎西頓珠、劉曄、翟紅屹和隊友們只用了3天時間,就將昆明錄制的歌曲與北京錄制的管弦樂配樂合成,并以MV的形式呈現在大眾面前。
用藝術支援抗疫,是“民歌人”不約而同達成的共識。彝族歌唱演員蘇都阿洛說,“看到電視播出的一幅幅感人畫面,常常淚濕雙眼。那時候我就想,如果能夠用歌聲出出力該多好啊!”直到她拿到《我的好兄弟,我的好姐妹》,滿腔的情緒終于有了出口。這首贊美“白衣戰士”的歌曲情真意切,具有較強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因此也在2020年中央電視臺央視頻APP武漢抗疫題材作品展播中獲評“愛心公益獎”。
從《有一種愛不變》《各族人民戰疫情》《牽掛》《生命的墻》到《我用眼睛告訴你》《戰鼓》《美麗的天使》……一批原創音樂作品成為“民歌人”共克時艱的見證。
停演不停練,耕耘在心中的舞臺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2月曾發布消息稱,據不完全統計,今年1到3月,全國已取消或延期的演出近2萬場。此后,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再次發布數據稱,3月,全國20余省、市近8000場次演出被取消。
盡管線下演出被按下“暫停鍵”,但中央民族歌舞團的文藝工作者們卻始終保持著“云上”創作、練功、業務交流和藝術普及,以實際行動踐行“停工不停功、停演不停練”,在心中的舞臺悉心耕耘。
疫情發生以來,中央民族歌舞團民樂團的許多演員身處各地,無法返京。在此情形下,民樂團對業務人員“停演不停練”工作做了詳細安排,要求演員們在家練習,保持良好的業務水準,用樂觀積極的心態為疫情過后開展文藝服務做好準備。
“作為文藝工作者,在疫情中怎樣作出自己的一份貢獻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在我看來,除了宅在家中保護好自己與家人外,創作出反映現實、傳遞積極向上精神能量的文藝作品,也是我們的責任與擔當。”中央民族歌舞團民樂團團長、國家一級演奏員趙雄說。
正值全國人民團結一心、抗擊疫情攻堅克難之時,趙雄與嗩吶演奏員梁歡以現實為藍本,共同創作了樂曲《戰鼓》。樂曲中,在管樂器的號角聲中擂響戰斗的鼓點,多種鼓點表示出出征、戰斗等不同場面。主旋律中,弦樂與豎琴交替出現,述說著醫生與患者之間溫暖的互動場景。《戰鼓》整曲通過震撼人心的節奏、溫暖優美的旋律振奮士氣、凝聚力量,起承轉合間表達戰勝疫情的堅定信念。
趙雄告訴記者,《戰鼓》的曲譜已經制作完畢,但由于需要大型樂器配合,目前樂曲尚未排練,“等疫情過去之后,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展開排練。”
朝克吉勒圖是中央民族歌舞團民樂團的馬頭琴演員。為了在疫情期間保證練習,他每天在不同網絡平臺上直播練琴。“每次直播不少于3個小時,受到了很多網友的喜愛。”更讓朝克吉勒圖感到欣喜的是,此舉還傳播了馬頭琴藝術,“這也是我的意外收獲。”
因為受到醫護人員事跡的觸動,朝克吉勒圖創作了馬頭琴獨奏曲《白衣的天使》,并分享到相關音視頻平臺。悠揚的馬頭琴聲款款深情,表達著對醫護人員的敬意和祝福。
在這個特殊的時期,不能如約起舞的還有中央民族歌舞團少年舞蹈團的孩子們。為此,少年舞蹈團提出“停班不停工、停課不停舞”,聯動家長開展線上舞蹈教學。學生練功,家長拍攝,老師點評,疫情期間,線上舞蹈教學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目前,參與線上課程的學員已達213人。
“最大的目的是讓孩子們鍛煉身體,保持快樂健康的生活狀態。”中央民族歌舞團藝術培訓中心主任母宗建說。
開辦公益云課堂,傳遞精神力量
疫情期間,居家隔離成了人們的生活常態。如何發揮自己的力量,為普通音樂愛好者送去“精神食糧”,是中央民族歌舞團男中音兼合唱指揮張寶柱一直思考的問題。直到一位好友在微信上向他請教音樂問題,張寶柱突然有了開辦線上公益課堂的想法。
“搭建一個音樂學習交流平臺,不僅可以提高學員的演唱技能,而且在特殊時期可以豐富大家的居家生活,慰藉人心。”張寶柱說。很快,“病毒無情,人間有愛——你來唱,我來說”公益音樂課堂就在微信平臺拉開序幕,學員們陸續加入,張寶柱對此不設門檻,來者不拒。
線上課堂通過布置視唱練習、自主演唱、作品評析進行授課。每周,張寶柱會對學員提交的音頻作業邊聽邊記錄,再將點評和建議錄成音頻,通過微信反饋給學員。點評作品是一個耗功夫的過程,每周都要花費足足兩天才能完成。一條條細致的點評和建議從文字變成音頻,輔以示范,才會被傳達給學員。
截至目前,張寶柱的公益云課堂學員已超過300人,年齡最大者超過70歲,其中湖北籍學員20余人。每次課后發信息向他表示感謝的學員不在少數,大家都表示,云課堂不僅讓自己堅持了對音樂的熱愛,也支撐他們走過那段艱難的居家隔離生活。曾有合唱團因為深有受益,提出支付一些費用的請求,卻被張寶柱以“教學相長”而拒絕。
“強信心,暖人心”是張寶柱開設公益云課堂的初衷。3月28日,又是每周六的開課時間。課后,微信群里有學員留下一首詩:“隔空敲音聲尤在,只是相識不見人。心心相印同心力,誓將病魔斬除根。”每每想起此事,張寶柱都會感嘆,“音樂鼓舞人心呀!”
公益云課堂目前已開展至第5期,每周六還在持續開課。“我承諾過大家,疫情不結束,我們不結課。所以,我還會堅持做下去。”張寶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