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現實題材創作,助力網文IP精品力作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明確要求:加強現實題材創作,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黨和國家第一次將“現實題材”作為網絡文學產業創作與生產的方向和重點,這預示著中國網絡文學正在進入“現實題材”新時代。
重大革命題材:謳歌大時代平凡英雄
近年來,反映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40年史,成為中國網絡文學現實題材年度重點主題。
網絡文學作家開始筆觸下移,側重基層寫實,謳歌平凡英雄,創作出于無聲處聽驚雷的“基層英雄寫實主義”作品。如《星輝落進風沙里》,以改革開放政策下,政府加大對西北經濟發展與文化傳播的扶持力度為背景,講述了曲一弦與江沅二人在西北發生的一系列與公益救援相關的故事。
在風起云涌的時代潮流、大氣磅礴的中國故事、平凡見奇的人間生活之中,以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為軸心,聚焦社會、現實和家庭矛盾,創作出符合大眾審美的新主流現實作品。例如作品《小春霜早》講述了二十世紀末,顧家三姐弟因想要過上美好生活,而不屈服于命運安排,通過不懈的努力,從社會最底層的農民,到進城務工成為社會精英,最終扎根在城市的故事。作品展現了改革開放對人們思想和生活上的巨大影響以及新時代沖擊下的滄桑巨變。
同時,2020年的幸福小康與脫貧致富成為時代主旋律,《青山秀水家鄉美》《情滿大裕村》《一盞明燈照山村》《這條大路奔小康》等優秀的網絡文學作品如雨后春筍般涌出,歌頌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老百姓勤勞自強,脫貧致富,奔向幸福小康社會。
重大歷史題材:傳遞新接力棒
2018年改革開放四十周年;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2020年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21年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重大歷史題材劇形成了一股浪潮。
對2019年重大歷史題材網絡文學作品進行宏觀分析,這些作品之所以能夠“叫好”又“叫座”,其原因是在守正與創新中找到了恰當的平衡點。作品在堅持唯物史觀的基礎上,以載入史冊的重大事件為歷史坐標和敘事經緯,通過“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態度呈現了歷史的必然性。
如歐陽黔森同名長篇小說《偉大的轉折》改編成電視劇,講述了1934年至1935年紅軍長征轉兵貴州期間,在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中央帶領下召開遵義會議,相繼完成四渡赤水、突破烏江、巧渡金沙江等拐點事件,最終擺脫國民黨圍追堵截的歷史故事,該劇在大容量的時空講述中闡明了歷史發展的內在因果關系;春溪笛曉同名長篇小說改編的《外交風云》同樣是以點帶面,通過一系列重大外交事件串聯起1949-1976新中國外交波瀾壯闊的整體歷程。
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網文IP劇余韻未了,在2021年建黨100周年到來之際,新一波以“建黨”為主題的網文IP改編劇已秣馬厲兵,如《人民的財產》《長河落日》等IP劇亮點紛呈,實現著重大歷史題材上新接力棒的有序傳遞。
重大現實題材:從跟IP化追風口到時代造風口
主流化、IP化、次元化成為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的“金三角”——而中國網絡文學“現實向”的發展,成為將這三大力量聯結起來的關鍵紐帶,并進一步推動網絡文學“現實向”的下一波潮流:從跟著IP化追風口,到時代造風口。
當下,出現“重大現實題材”引導型的作品,為網絡文學的創作提供了風向標的作用。如中國作協將齊橙《大國重工》列為2017年重點作品扶持項目,將玄藍狐《大國重器》列入2017年全國網絡文學重點園地工作聯席會議重點作品扶持選題名單,還有《大鐵路重器》等,這些優質作品體現了網絡文學在工業強國上,開創大國重器“現實主義”重大題材和藍海領域的重要風向標。
此外,網絡文學“現實題材”融合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內核,在中華文明創新性傳承之中形塑當代中國人的精神,活化“傳統”現實主義作品。如《大茶商》講述現代經營理念與傳統茶文化的結合;《一脈承腔》《傳音》都在講述傳承與發揚中國傳統戲曲的故事;《繁星織我意》通過對以時尚設計業為主的商業斗爭的描述,揭開了數十年前傳統紡織業的神秘面紗。
從熱點話題、社會現實,再到時代感,網絡文學現實題材格局逐漸開闊。借勢2022年北京冬奧會,涌現出一批以“體育競技”為背景的作品,如《冰上的華爾茲》《薄荷味熱吻》《游刃》《2.24米的天際》,都講述了運動健兒通過努力拼搏、頑強訓練,最終為國爭光的故事。
另外,主要以女性成長為軸心,表現女性追求幸福生活和獨立人格的女性題材的作品,總體上來講也指向“現實性”。從茹若的《偉大的枷鎖》到蔣離子的《糖婚2:人間慢步》,為80后的婚戀狀態和現實問題劃上句號;而沈時晴的《我的定制系男神》、就是不扶墻的《佛系少女升職記》等作品,則反映了90后的青春和婚戀等社會問題。
初心不變、使命不移的創作者,敬畏內容、身有匠氣,圍繞重大革命、重大歷史、重大現實等“三個重大”題材,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方向,緊緊圍繞黨和國家重大宣傳時間節點,“找準選題、講好故事、拍出精品”,創作出聚焦新時代、具有史詩性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