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評論為邁向高峰“護航”
就時下不斷涌現的抗疫題材文藝作品,評論界給予充分關注,并基于各自角度提出意見和建議。有的認為這些作品除了真實記錄和藝術再現外,應該重視聚焦如何以文藝的形式開啟心理重建之路,這樣就更有現實意義;有評論認為藝術作品要留有反思和追問的空間,從而豐富正能量的內涵和厚度;也有評論認為,強烈的同理心、同情心、悲憫心應該貫穿創作的始終。
這些提醒是及時的,也是有分量的。這也再次說明,文藝評論對文藝創作的引領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越是具有時代重量的文藝作品,越是需要文藝評論家的敏銳嗅覺、專業引領和敢言獻策。
創作無愧于人民和時代的文藝作品,是文藝創作應有的追求。當代文藝工作者的一項使命,就是努力筑就新時代的文藝高峰。文藝的高峰永無止境。敏銳把握時代的每一個新變化,在作品中及時反映時代所需、人民所想,特別是在面臨重大的歷史時刻,有良知的文藝家應該是堅定不移的在場者,用文藝表達內心對生命的真切關懷。在鑄造文藝高峰的過程中,既需要一批又一批精品和力作的創造者,更需要勤于觀察、敏于發現、敢于批評的評論家,這是文藝評論引領文藝創作的應盡之責、應有之義。特別是評論家需要跳出“只講優點、不講缺點”“只羅列現象、不探求規律”“甜言洋洋灑灑、諍言欲說還休”的局限,才能真正擔當起服務新時代的使命。
文藝評論需要敢于指出新問題。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文藝作品在奏出時代最強音的過程中,存在什么樣的問題,還有哪些短板,需要評論家一針見血地指出來。高峰的筑就,就是解決一個又一個新問題、讓新作品日臻完善爬坡上山的登峰過程。任何精品的問世,一定經過了長時間的打磨。指出問題的評論家,就是一面真實的鏡子,里面裝滿了歷史理性的自覺、為人民服務的自覺、反思時代與人性的自覺,在不斷對照和修正過程中,它能夠激發創作者的思想底蘊、藝術感覺,拓展作品的深度、厚度、廣度,更能夠經受時代、歷史和人民的檢驗,最終完成從精品到經典的跨越。所以,文藝批評的辣味濃一些,雜質就會少一些,精品就會多一些,高峰就會近一些。
同時,文藝評論必須善于洞悉新現象。高峰的筑就注定需要多維度的培育。橫看成嶺側成峰。文藝創作的不同側面匯聚起來,才能形成新的高峰。不同的側面,其實質就是在萬物互聯的當下、在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向往之中,文藝創作不斷涌現的新現象。比如從載體上來說,新興媒體、自媒體被新生代文藝工作者喜聞樂見、熟練應用。從選題上來說,從文學到影視再到戲曲的綜合運用,形成層次多樣、形式豐富的主題效應,越來越成為文藝傳播的優勢。文藝評論要善于洞悉時代發展之中的新現象,并及時對創作經驗和創作規律進行總結與升華,提出具有時代普遍特征的現象和問題,或加以鼓勵,或對癥下藥,推動文藝創作不斷走向新的高峰。
而且,文藝評論還要注重引領新趨勢。如果說發現新問題,是通過“剜爛蘋果”指出不足、幫助文藝創作在筑就新高峰的征途上“掃清障礙”,那么引領新趨勢,就是要發揮文藝評論的前瞻作用,為文藝作品登峰提供強大的加速度。蘇聯文藝評價家別林斯基曾經說過:“文藝批評是一種不斷運動的美學。”評論家的前瞻性來源于這種“不斷運動”,也就是要讓美學與藝術理論走出書本、深入文藝現場,“春江水暖鴨先知”地捕捉時代前行的氣息與脈搏,為邁向文藝高峰“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