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偏離》:現實的偏移即是幻想的起點
《記憶偏離》
作者:吳楚
作家出版社
2019年12月
202X年,一種詭異的“記憶綜合癥”在沿海Y市爆發,患者發病后會出現“記憶偏離”:患者的記憶與“客觀真實”存在極大偏差,而所有患者的記憶世界都是互通的。醫生秦文為探索這種詭異疾病的源頭,開始對所有患者大腦中的“記憶世界”進行分析,并發現了其中的緣由:“記憶世界”與現實世界是由同一個母世界“分裂”而來,而“分裂”的原因,來自于市郊某高能物理研究所一次粒子對撞實驗,該實驗導致世界被一分為二。他與弟弟秦武一同尋找解決癥狀的方法,卻遭遇了意料之外的阻力:某個在“記憶世界”中因貪污落馬的領導,對“平行世界”的猜測極為敏感。擔心可能影響其仕途,嚴令封鎖了消息……
作者吳楚是近幾年開始進入圈內視野的新人作者,不過之前他已有多年新聞傳媒行業的從業經驗,這樣的生活經歷對于小說創作的幫助,充分體現在他的新作《記憶偏離》當中。
本書在敘事語言、敘事節奏、角色言行塑造等技法上表現成熟,效果較好,體現出作者長期的職業經歷對文字技法方面的助力。書中兩位主角的言談舉止和心理活動,不但細膩,并且真實性頗高,在言行和人際交往等諸多方面的決策和取舍,體現相當成熟的社會閱歷。真實且成熟的角色塑造令人物在故事中的行動變得可信,并且“行事動力”充沛,有效地推動了情節的發展,而這樣的塑造能力,無疑應與作者本人的社會閱歷密切相關。
另一方面,可能同樣得益于作者的工作閱歷,小說的文字功底也得分較高,敘述流暢,懸念充沛,節奏也較為緊繃,文字間的“水分”很少,并且很貼心地在適當的地方將情節暫停,通過角色的心理活動定期對前情進行“復盤”,以防止讀者迷失在情節中,宛如一份緊密追蹤社會案件的通訊報道,可讀性相當強。
小說中處處密集體現出的社會活動細節,尤其可令讀者感到滿足:對醫院和媒體行業的描寫,對成年人之間人際關系和社會圈子的描摹,對媒體、科技、行政等多個層面之間矛盾沖突和利益糾葛的剖析,都處理得扎實可信,有些細節方面甚至可說是一種變相的“預言”……對于目前身處2020年3月的我們而言,本書中主角秦文被人身控制的情節,和記憶偏離癥狀爆發后的社會場景,幾乎令人感到不寒而栗,須知本書出版日期是在2019年底,構思和寫作的時間還要更往前。這樣的類比或許有些極端,但恰恰反映出作者對于我們所處的這個社會中一小部分暗藏于水面下方的“真實”的深刻認知。
關于小說的科幻核心點子,可以看出一些國內傳統“硬科幻”的借鑒之處,尤其是粒子加速器和“肥皂泡通道”的構思和描寫,不過終歸還是有自己的創建,例如十字形的加速器結構和行星軌道狀的“肥皂泡”運行軌跡等。在一些核心點子的關鍵位置上,如究竟如何通過高能激光的手段大幅提高粒子速度,以及緣何“肥皂泡”的運行速度那么慢等,雖然后面以反轉的方式變相繞開了具體解釋,但終究在文中顯得像隔了一層面紗。
可以理解在涉及到尖端、高難度物理學領域知識點時,采取迂回戰術是一種不差的寫作策略。但迂回終究還是迂回,實打實硬碰硬的科學核心,還是希望作者今后可以更著力嘗試多觸及一些。當然,這里已經是在以傳統“硬科幻”為出發點進行要求了,從本質上說,本書僅是一篇技術驚悚類別的商業類型故事,對故事情節魅力的要求還是要更大于對科幻點子審美情趣的要求。
本書在結構上有值得改進之處,主要集中在小說快要終章的地方。臨近末尾,故事節奏陡然加快,隨著真正的真相被揭開,人物的變化開始劇烈起來,雖然作者已盡可能用順暢的文字進行闡釋了,但終究顯得突兀,并讓人懷疑是否小說情節需要再往后延伸那么多……
其實在查清“肥皂泡”運轉軌跡之后,整個故事已有能力說圓,且對“肥皂泡”展開跟蹤的那段情節緊張刺激,頗為精彩,很適合作為收尾前的高潮。我猜想作者或許是不滿足于如此“單純”的事件設計,想要將小說世界觀再次擴大,想將情節的高度從單純的“實驗失誤”提升到“對社會不公的反抗”的更高層次上。
但終究,一篇故事的情節仿佛一個有生命的生物一般,有它自身適宜的格局邊界,強行將格局發展擴大,就有可能會像本書結局那樣出現節奏跳脫,從而順帶導致敘事語言和人物塑造的失真,這樣的代價也是頗大的。據說作者在今年已有新的書稿出爐,在期待新故事的同時,也期盼如上不足能夠在今后得到改進。
“這樣做,真的有意義嗎?”
“如果只是改變少部分人的記憶,那自然毫無意義,大多數正常人不會承認記憶世界的存在,只會想盡一切辦法,強行‘矯正’少部分人偏離的記憶。但如果整個城市、整個國家,甚至整個世界的大多數人的記憶發生了偏離,那就不一樣了。”秦山看了秦武一眼,銳利的目光仿佛穿透身體,直接刺入內心,“如果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人都是瘋子,那么,正常人就會被視作異類,被關進精神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