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從《陶淵明集》看他的思想與人生
    來源:中華讀書報 | 顧農  2020年03月16日09:06

    陶淵明(365~427)有詩文集十卷,這個規模格局首先是由陽休之定下來的,陽編十卷本陶集雖然現已不存,但他那篇《陶集序錄》卻流傳至今,從中可以得知陶集形成的早期過程:

    余覽陶潛之文,辭采雖未優,而往往有奇絕異語,放逸之志,棲托仍高。其集先有兩本行于世,一本八卷無序,一本六卷并序目,編比顛亂,兼復闕少。蕭統所撰八卷,合序目傳誄,而少《五孝傳》及《四八目》,然編錄有體,次第可尋。余頗賞陶文,以為三本不同,恐終致忘失。今錄統所闕,并序目等,合為一帙十卷,以遺好事君子焉。

    陽休之(509~582),北平無終(今天津薊縣)人,歷仕北魏、東魏、北齊,齊亡入周,卒于隋初。他以先已存在的三種陶淵明集為基礎,重新編定了一個十卷本,這個本子比蕭統那個只收文學作品、未錄《五孝傳》及《四八目》(一稱《集圣賢群輔錄》)的八卷本更加齊全。

    在印刷術發明并廣泛運用之前,《陶淵明集》經歷了漫長的手抄流傳階段,到北宋,終于有了刻本,這個本子歷經毛氏汲古閣、黃氏士禮居、楊氏海源閣等著名藏書樓的接力保存,現在珍藏于國家圖書館,現有影印本。這個汲古閣藏宋本《陶淵明集》乃是現在許多新本陶集的底本。此外還有若干宋元刻本的陶集流傳至今,諸本文字頗有異同,各有其重要的校勘價值。時至今天,絕大部分中古作家的文集都是明朝人根據各種選集、類書以及舊注所引用者輯錄起來的,像陶集這樣流傳有緒且有宋元舊本為根據的,幾乎只此一家。

    世間通行各本《陶淵明集》都是按文體來編排的,順序是:詩、賦、文、其他。按中古時代的習慣,一般總是把賦放在最前面,然后才是詩、文。例如蕭統《文選》就是這樣的順序,后來的學者為中古作家新編集子,也采取賦、詩、文這樣的順序。

    陶淵明辭賦寫得很少,只有《感士不遇賦》《閑情賦》和《歸去來兮辭》;前兩篇還是仿古之作。陶淵明是花大力氣寫詩的,這乃是他反潮流、至少也是不同于流俗的地方。凡是自有主見的大作家,在文體的取用方面往往置世俗的慣例于不顧。

    《陶淵明集》中詩的部分,卷一是九首四言詩,從卷二到卷四則全是五言詩。中古的詩人寫詩總是以五言為主。到卷五才是辭賦。陶集的后五卷分別是:記傳述贊一卷、傳贊(《五孝傳》)一卷、疏祭文一卷、《四八目》(一稱《集圣賢群輔錄》)二卷。因為《五孝傳》和《四八目》曾被乾隆皇帝指為偽作,其結論且被學術侍從之臣寫進了《四庫全書總目》,于是后來有些新出的陶集也就不肯收這兩種或僅作為附錄,那么就只有七卷了。現在比較流行的幾種近賢校注的陶集,也都是七卷。

    其實《五孝傳》和《集圣賢群輔錄》都不偽,仍應作為正式內容納入列入《陶淵明集》;倒是有三首詩(《歸園田居》其六、《四時》《問來使》)是混進陶集的,應予刪除。

    陶淵明的詩共計一百二十余首,辭賦與文十二篇,另有雜著兩種;又集外尚有一部小說集《搜神后記》。數量不算很多,而質量極高,影響巨大。

    陶淵明的的一生可以分為兩大段四小段,其中最大的分界點在他四十一歲那年即義熙元年(405),當年十一月他拋棄彭澤令一職,回老家隱居。

    四十一歲以前又可分兩小段。前一段,二十歲以前,這是他的童年和接受教育的階段。陶淵明生在官僚世家,由于父親死得早,小時候比較清貧,但受到過良好的教育。他曾自稱“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傳》)。

    從二十歲到四十歲,可稱為他的仕隱拉鋸階段。陶淵明斷斷續續地六次任官,其間各有退回故園的間歇:最早是在江州刺史桓伊手下效勞;第二次是出任“州祭酒”,為時甚短;第三次出仕是從隆安四年(400)起為荊州刺史桓玄的屬官,其間曾作為桓玄的使者到首都去出差;稍后因為母親去世,按照當時的禮法退出官場,回家守孝。

    陶淵明守制期間桓玄攻入首都建康(今江蘇南京),稍后“接受”晉安帝司馬德文的禪讓,稱帝,國號“楚”,改元“永始”。元興三年(404)北府兵將領劉裕起兵攻桓玄,三月攻入首都,桓玄出逃,稍后被殺。劉裕打垮桓玄使得東晉王朝得以茍延其殘喘,但十多年后他自己取代東晉,建立了宋朝(一般稱為劉宋,以區別于唐以后的那個趙宋)。陶淵明本來追隨桓玄,而在元興三年(404)守制結束后,卻到劉裕手下擔任了參軍。這是他第四次任官。后來他又轉為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的參軍。這時陶淵明的叔叔、時任尚書的陶夔安排陶淵明擔任彭澤令(參見顧農《推遲歸隱的陶淵明》,《文史知識》2018年第9期)——這是他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出仕,在官八十余日,終于歸隱,從此徹底離開官場。

    陶淵明在劉裕、劉敬宣手下任職時,各寫了一首詩;拋棄彭澤令以后寫了《歸去來兮辭》。這些作品對于了解陶淵明的經歷和思想是重要的材料。

    陶淵明歸隱后在故鄉生活了二十多年,這里可以拿晉、宋易代(420)作為分界線細分為兩小段。前段十五年,后段七年。據陶淵明說,他多次出仕都是想改善生活,但官場里有種種規則,他總感到不自由,到底還是“質性自然”(《歸去來兮辭》)占了上風,所以終于自免去職了。

    陶淵明大量的作品都是歸隱以后所作,從《歸園田居》等詩里可以看得出,他歸隱之初生活比較悠閑;到義熙四年(408),他家失了一把火,此后生活水平明顯下降;義熙七年(411)移居潯陽負郭之南村,作有《移居二首》。義熙末有詔征為著作郎,他拒絕了。陶淵明同劉宋官員頗有來往,并不擺隱士架子;但有一次新任江州刺史檀道濟來看望他,話不投機,陶淵明就不肯接受他的禮物。元嘉四年(427)病故,享年六十三歲。

    陶淵明去世后不久,他的忘年交顏延之(384~456)作《陶征士誄》,稱頌他的高尚品德,并定謚為“靖節”。

    有關陶淵明的正式傳記有:沈約《宋書·隱逸傳》中的本傳、蕭統的《陶淵明傳》、唐修《晉書·隱逸傳》中的本傳、《南史·隱逸傳》中的本傳。陶淵明一向進入隱逸傳而非文苑傳,由此很能看出舊時史家對他身份的定位。

    陶淵明生活的年代橫跨東晉、劉宋兩個王朝,按中國史傳的傳統,一個名人的傳記一般放在他去世的那個王朝來處理,所以《宋書》為他立傳。《宋書》的作者沈約是齊梁間著名的文人、學者。該傳中引用了《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與子儼等疏》《命子》詩。把這些引文去掉,內容就不太多了,其中記載的基本事實,如果沒有足夠根據,不能輕易懷疑。例如關于陶淵明的生卒年,沈約記為“元嘉四年卒,時年六十三”。這一記載應當可靠。

    昭明太子蕭統是首先為陶淵明編集子的人,蕭傳里沒有引用陶淵明什么作品,生平事跡方面有所增補,也是很重要的史料。

    陶淵明在東晉曾多次出仕,而歸隱的原因前人或認為是“恥復屈身后代”(《宋書·隱逸傳》),也就是不肯向新的劉宋王朝屈服。那么他可以說是晉的遺民,所以《晉書》也要替他立傳。現在通行的《晉書》是唐初官方在太宗領導下集體寫成的,其陶傳中有些新的內容值得注意,例如陶淵明的祖父,前兩種傳都沒有涉及,這里說“祖茂,武昌太守”,這一點對了解陶淵明的家世關系很大。關于陶淵明的生卒年,這里的提法是“以宋元嘉中卒,時年六十三”,卒年說得比較含糊,但享年還是六十三歲。

    現在要了解陶淵明,除了要依靠以上傳記之外,也可以參考有關譜牒。關于陶氏宗譜,前后出現了約十種,最早的始修于南宋,大部分是明清時代的產物,就陶淵明研究而言沒有太高史料價值,而比較可信的材料仍然是同于正史中已經記載過的那些內容。只有陶淵明父親的名字叫“陶敏”這一件事,或可補前史之未備。

    關于陶淵明的新舊年譜大約在二十種以上,其中比較早、比較重要的幾種已收入許逸民輯校的《陶淵明年譜》一書(中華書局1986年版)。

    讀《陶淵明集》中的詩文,下列四個方面最為引人注目:

    首先是他對生活自由、人格獨立的執著追求。《歸去來兮辭》小序之所謂“質性自然”——從本質上希望過一種無拘無束的自由的生活。《歸去來兮辭》寫道: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

    第二方面是陶淵明熱愛農村的勞動生活和自然風光。陶詩中寫農村風光的佳句太多了,《桃花源詩并記》那些寫景,都以現實生活為依據。此外的例子如: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歸園田居五首》其一

    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

    ——《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其二

    第三,陶詩有不少地方表明詩人相信“天命”,一切聽從命運的安排。陶淵明認為只要承認天命即得到自由。陶淵明中年以后健康狀況不佳,時時想到死,即所謂“常恐大化盡”(《還舊居》);他有一份早早預立的遺囑《與子儼等疏》,其中引用孔子高足弟子子夏的話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論語·顏淵》),天命論早已有之,而陶淵明以此作為重要的思想依托。陶詩中很多所謂見道語都是講天命,講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陶詩第四個重要的方面是反對一切虛偽的東西。陶淵明早年接受的是儒家思想的教育,其理想是“奉上天之成命,師圣人之遺書。發忠孝于君親,生信義于鄉閭。”(《感士不遇賦》)可是現實生活中許多事情表明,圣人的話大家都在說,實際上是另外一回事。陶淵明要反這個潮流,特別強調一個“真”字。陶淵明講自己“質性自然”,詩里說“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飲酒》其五),都是用道家的語匯。陶淵明實現了儒道的結合,就個人的道德修養而言,是儒家;就生活態度而言,是道家。當然陶淵明也并非兒童式的天真,他不免仍有些世故(參見顧農《陶淵明的世故》,《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6月24日《后海》版),此乃難免之事,也就無須去多說了。

    《陶淵明集》,逯欽立校注,中華書局1979年版

    《陶淵明集校箋》,龔斌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陶淵明集箋注》,袁行霈撰,中華書局2003年版

    亚洲AV永久精品爱情岛论坛|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 亚洲精品无码国产| 国产精品天堂avav在线| 99精品视频在线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精品k频道在线看| 亚洲精品456在线播放| 精品人体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熟妇久久精品| 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电影| 亚洲一级Av无码毛片久久精品| 99久久综合国产精品免费|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 WWW国产精品内射老师| 成人国产精品秘片多多 | 久久这里的只有是精品23| 青青青青久久精品国产h|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 国产真实乱人偷精品|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dvd|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精品一区|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午夜片|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野结衣| 91精品国产一区| 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亚美研究所| 精品国偷自产在线视频| 国产在线精品观看一区| 亚洲av永久中文无码精品综合|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 国产在线麻豆精品观看| 青青青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 97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人妻| 51精品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久久狠狠高潮亚洲精品| 久久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