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予倩和廣東戲劇研究所 ——寫在《歐陽予倩戲劇期刊選及研究》出版之際
歐陽予倩是中國話劇的奠基人之一,從幼年戲曲啟蒙階段到1907年加入“春柳社”參與演出《黑奴吁天錄》、正式跨入戲劇大門后,他長達半個多世紀的一生,幾乎都在不間斷地為他所熱愛的戲劇事業奮斗著,在劇本創作、戲劇表導演、電影編導、戲劇理論研究、戲劇改革、戲劇教育、戲劇運動諸方面碩果累累,對中國的戲劇電影、音樂舞蹈之發展貢獻卓著。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歐陽予倩先后創辦了南通伶工學社和廣東戲劇研究所,而這正是中國話劇由青澀逐步走向成熟、中國傳統戲曲在改良探索中曲折發展、中國戲劇運動轟轟烈烈開展的重要時期。20年代初期的南通伶工學社是一所新型的戲曲學校,歐陽予倩本擬通過7年學制培養出一批具有較高文化藝術修養的戲曲演員,對舊戲做一番改革,卻囿于他因,開辦僅3年就不得不離開南通。1928年11月,歐陽予倩應廣東省政府陳銘樞之邀,赴粵考察,并在其大力支持下,籌備廣東戲劇研究所的工作。至1929年2月16日,歐陽予倩主辦的廣東戲劇研究所宣告成立。廣東戲劇研究所的宗旨是“本身為戲劇的研究機關,以創造適時代為民眾的新劇為宗旨”。在歐陽予倩的率領下,研究所不但興辦教育、創建劇場,還舉力編輯、出版了一系列專門的戲劇期刊,系統介紹了大量優秀的中外戲劇作品與理論知識,并組織學生進行了10多次公演,后期又開設音樂學校、組成管弦樂隊和第一劇團。綜觀其工作與成績,值得一提的:
一是研究所創辦的《戲劇研究》《戲劇》《戲劇周刊》等一系列專門性戲劇期刊,不僅刊登了歐陽予倩、胡春冰、馬彥祥、顧仲彝等戲劇家的劇目創作、譯作及改編作品,反映他們的藝術主張和創作活動,還刊登了大量優秀的中外劇目、戲劇理論、戲劇講座、戲劇消息等。該期刊尤其集中反映了歐陽予倩的作品和藝術觀,主持廣東戲劇研究所這段時期是他的創作噴發期,寫出了6個話劇劇本、兩個戲曲劇本以及多篇高水平戲劇論述,他的重要自傳《自我演戲以來》也在此時首次發表。
二是研究所附設的演劇學校,聘請洪深為校長,田漢為名譽校長。最初開設話劇班和歌劇班,后添設戲劇文學系,更名為戲劇學校,學校聘請唐槐秋、嚴工上、邵知歸、馬彥祥、厲庵樵、倪貽德、顧曼莊等京滬穗三地的戲劇家、教授為學生授課,且注重多種文化課程的修習,采用了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這在當時全國的同類學校中都可算名列前茅,稱得上是一個規模完備的戲劇學校。1930年研究所又設管弦樂隊和音樂學校,主要由馬思聰和陳洪二人負責。在“新音樂”的建設上,即便是在當時經費有限、人才難覓的情形下,還能組建出全部由中國人組成的、重要樂器幾乎樣樣不缺的一支西洋樂隊,開創了當時中國人辦專業管弦樂隊風氣之先河。
三是研究所組織的學生公演多達十幾次,大約一個月到一個半月就有一次,公演以話劇為主,也有戲曲,不少由歐陽予倩、唐槐秋、馬彥祥等名家親自創作、改編和導演。演出的劇目不僅有歐陽予倩的《屏風后》《國粹》《買賣》及戲曲《楊貴妃》等,也包括一大批國外劇作家的名劇,如小仲馬的《茶花女》、歌德的《史維拉》、王爾德的《招認》、高爾斯華綏的《有家室的人》、契訶夫的《熊》、菊池寬的《父歸》、前田河廣一郎的《賊》、谷崎潤一郎的《空與色》等,還將謝爾蓋·特列季亞科夫的《怒吼吧,中國!》第一次正式搬上中國舞臺。
四是研究所對粵劇改良和戲劇運動的引導與推動,一方面在報刊上介紹中外戲劇運動的進展情況,一方面也積極指導廣東各學校劇團和其他劇社的話劇排演與戲劇運動開展。對于如何改良粵劇和用粵語演話劇,歐陽予倩一到廣州就做了一番深入調研與探討,并付諸實踐。在廣東戲劇研究所的指引和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廣東青年對話劇投以興趣和熱愛,一時間新劇社如雨后春筍般在廣州市和多所學校紛紛成立,如“藍白劇社”、“前鋒劇社”、“廣州女師劇社”、培正中學“四二六”劇社等。
由于時局動蕩,廣東戲劇研究所的發展經歷也并非一帆風順,短短3年就經歷了兩次停辦與恢復,至1931年11月,隨著廣東戲劇研究所所址被省政府收回,這個曾在嶺南粵地艱苦維持了3年之久的戲劇機構遂告終結。但3年時間里研究所造就了一大批專業藝術人才,如鐘啟南、陳酉名、盧敦、何厭、李麗蓮、高偉蘭等,為廣東話劇發展和戲劇改革打開新的局面,輸送了新鮮血液,與同時期的南國社、辛酉劇社、戲劇協社等互為聲援,成為活躍在嶺粵地區的一支生力軍,為當時沉寂的廣州文藝界注入了新鮮的氣息,促進并帶動學校劇運的蓬勃開展,使得廣州地區的話劇進入一個生機勃勃的發展時期。
由于廣東戲劇研究所經費由廣東省政府撥款支持而染上了“官辦”的色彩,再加上種種復雜因素,長期以來,廣東戲劇研究所取得的諸多成就很少得到應有的開掘。筆者從事戲劇文獻整理與研究工作數年,在得知歐陽予倩與田漢不僅是戲劇事業上的好戰友,更有姻親關系之后,便著手努力填補上歐陽予倩研究這一領域內的空白。歷經數載寒暑,遍訪京滬穗三地多家圖書館、資料館,整理、查閱了大量的文獻和調研后,筆者終于在歐陽予倩先生誕辰130周年及他所支持創辦的《戲劇》系列期刊創刊90周年之際,完成了一部集文獻整理與研究為一體的《歐陽予倩戲劇期刊選及研究》。全書共5卷,由朝華出版社出版。書中的研究部分對廣東戲劇研究所創辦的起源、經歷、主要成績、創作與演出之路等進行了深入的考證與研究;文獻部分則收錄了1929-1931年間歐陽予倩在廣東戲劇研究所時期所主辦的戲劇專刊,其中《廣州民國日報》副刊的《戲劇研究》及《戲劇周刊》約100期,系新中國成立后首度面世,極具史料價值。
廣東戲劇研究所是歐陽予倩一生戲劇理論提煉、總結和發展的一個關鍵性時期,希望該書的出版對學界深入展開歐陽予倩研究、開創研究新格局有所惠助。